搜索
   登录

历史机遇的到来
所属图书:《悠悠牂牁:北盘江考古记》 出版日期:2017-01-01 文章字数:1778字

历史机遇的到来

随着三峡水电站的建设掀起了一股三峡考古热,全国数十家考古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奋战在三峡考古的第一线。同样,在贵州北盘江流域的考古则是缘于目前我国第三大水电站——龙滩电站的建设,虽然它的坝址在广西天峨县,但淹没区却主要在贵州,包括红水河上游、南北盘江及其大小支流。

龙滩水电站立项于1985年,工程按海拔375米蓄水,它是继三峡水电站之后的又一项浩大水利工程。按工作计划,电站主体工程将在2001年7月1日开工,2003年11月截流,2006年11月下旬蓄水,2007年7月1日第一台机组发电,2009年12月7台机组全部发电。水库淹没范围涉及广西和贵州的10个县、47个乡(镇)、232个行政村;按水库正常蓄水位375米,淹没耕地8.42万亩,到时这片区域内的大量良田将被水淹没。

龙滩水电站坝址

电站在1985年立项时,曾委托贵州省文物部门对这片区域作过考古调查,但可惜的是当时没有发现古人类遗存,此事也就因此搁置下来。

至21世纪初,水电站建设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我们本着任何一项基本建设都要进行文物调查和保护的思路,再就是贵州的文物事业在近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力量较第一次调查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必要对它的水淹区进行再一次的复查。再者,电站蓄水在海拔375米以下被淹没的广阔地区面积有8.42万亩,这些地区的一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包括那些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工业遗存和漫山遍野的绿树,在电站蓄水之后将长埋于水下。

除了以上我们能见到的近现代遗存之外,极有可能还有深埋于地下的古代文化遗存的存在。作为珠江上游的红水河支流,北盘江自古就是水路交通的要道,古时生活在沿江两岸的人群和往来于江河之间的过客必然会遗留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果这些物品不经考古调查和发掘,将会随着龙滩水电站的蓄水而不被我们所知,这对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不能接受的,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淹没区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工作,以不愧于我们的职业和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因此,在贵州省文物部门的要求下,贵州省考古研究所在2005~2006年由王新金和刘恩元研究员领队先后对它的淹没区进行了再一次的文物调查,亦即配合水电站建设而开展的基本建设考古。按照水电站的工期,2006年11月下旬就要开始蓄水,这就意味着给我们考古工作预留的时间并不多,可谓任务重、工期紧,如不能很好地完成调查和后期的发掘工作,将愧对居住于此的古代先民。幸好北盘江处于龙滩电站的尾水段,从蓄水到全部淹没当有一段缓冲期,这就给我们2006~2009年的考古工作留有时间,耗时四年的基本建设考古在北盘江开展了起来。

对于基本建设中调查发现的文物,我们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除了要尽量保留那些保存较好,并有较高历史和审美价值的文物之外,更多的是对所发现的文物点进行考古发掘,以便能借助留取资料来进行研究而不影响基本建设工程进度。

考古发掘的过程,即是对文物破坏的过程。文物的不可再生性要求我们进行考古发掘时要尽量做到科学全面,这样所获得的文物才具有科研价值。这些文物包括与我们祖先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所有遗物,以及体现自然环境、气候变化等因素的标本。在这些遗物中,时代由远及近主要有新旧石器时代的石器,凝结着古人烧造技术和审美观念的各式各样陶器,以及陶器上施加的各种装饰纹样;进入青铜时代,特别是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更是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制作技艺。

古人生活遗留下来的东西,除了遗物之外,还有遗迹;那些作为等级观念体现载体的墓葬,暗示了他们视死如生的信仰;以及体现宗教信仰或图腾崇拜的祭祀宗址和他们赖以而居的房址,被他们用来堆放生活垃圾的灰坑,制作石器的加工场或陶器的作坊和窑址,用火烧过的土块,被他们生活取食之后剩余的动物骨头、植物果核和鱼骨等诸如此类的东西都是我们考古的对象。

通过这些古人生活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探讨他们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复原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史,这就是我们考古的目的。

虽然考古学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不足百年,但是经数十年几代考古人的辛苦耕耘,至今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不仅发现并发掘了数以千计的古人类文化遗存,而且它们的文化框架和谱系关系已基本建立起来,对认识和研究人类自身的历史信息有着重要作用,也为我们认识这方面的信息开了一扇方便之门。

悠悠牂牁:北盘江考古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