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明清时期的摩崖碑刻
明清时期贵州书法艺术主要通过部分书法和篆刻实物体现,由于书法手卷和篆刻印章介质的客观条件,使很多珍贵的作品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流失甚至毁坏。目前,在贵州境内保存了数量不多的摩崖石刻、石碑匾额。这些流传保留下来的摩崖、石刻、石碑、匾额,也就成为研究明清时期书法丰富而宝贵的资料。
一、摩崖
明清时期贵州文人学士辈出,宦游至黔的墨客骚人不少,常将他们的手笔镌刻为摩崖,其中有许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黔灵山为贵阳胜景,在九曲径旁留下不少摩崖,“第一山”三字极雄健,为嘉庆间黄宗源所临米芾书;“黔灵胜境”四字为康熙间石阡知府陈奕禧题;大“虎”字,长约二丈,行书,系咸丰十年总兵赵德昌书,另书一“龙”字在东山;“赤松归隐”在商亭之左,行书,横丈余,为贵州名士袁思所书,笔力开张。在贵阳花溪小碧乡有名胜为“是春谷”,于岩洞刻有摩崖一壁,是贵阳博学之士谢庭薰所书。在“是春谷”三字旁边,刻有—联:“白苎春流环谷水,青山高咏属宣城。”崖壁上遍刻诗文,并刻有《洗心集序》,序后镌刻《洗心泉集》,欧体楷书,工整秀丽。遵义沙滩禹门山摩崖共三处,一处为郑珍所题七行篆书,一处为莫友芝所写隶书十一行、七十二字,另一处是黎庶昌《禹山铭》手迹,为贵州书林增添了异彩。在兴义张家营盘有孙竹雅所题“盛世桃源”,字大三尺许。兴义捧鲊的大字楷书“西南屏障”亦为孙氏手笔。
施秉华严东摩崖,省级文物。明万历丙申年(1596年),位于施秉县甘溪乡凉风坳坡脚。现洞内保存较好的有明、清两代摩崖16幅,计254字,钟乳石雕像2尊。1985年,贵州省文物主管部门拨款进行保护性维修,并嵌保护性标志石刻和刊立说明碑各1方。
“千岁衢”摩崖,位于大方县城西南20公里的白布河右岸,今马场区白布乡石桅杆村。“千岁衢”于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动工,次年告竣。“千岁衢”首段崖石上,系彝族土官更苴治下易棐撰文,把事治下梁永书写,从左横起有“福寿”、“新修千岁衢碑记”两行大楷字。左前部宽0.53米处,左起阴镌直书开题14行,可读者283字。内容表述了明嘉靖年间摄贵州宣慰使诰封昭勇将军安万铨致政后捐白银300两,在悬崖峭壁的洛启坡中开山劈岭,修筑长2083米,宽6.7米,起于山寨石桅杆,止于鼠场大石板的“千岁衢”一事,表彰安万铨“节用爱民,百废俱兴”的修衢善举。因年代久远,字多模糊。摩崖右侧还有左起阴镌直书彝文6行,字多残缺,可读者仅241字,大意为彝族先民勿阿纳(彝族君长)的功绩和安万铨的筑路思想。
“千岁衢”原名洛启坡,是白布河坡中险道,“曲折如羊肠,陡险如悬梯,虽剑阁栈道不过如此,行者甚苦”。衢成后,险道变通途。水西庶民“喜今日往来之便,免昔日潘园之劳”,“全族人拥戴”,“过者相与仰天祈公寿,愿公千岁”。故名“千岁衢”。1982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核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乔马“盛世桃源”摩崖,盛世桃源摩崖位于兴义县城西南62公里养马乡,因清朝捧鲊营巡检署在此饲养军马,俗称“养马寨”。养马寨群峰环抱,寨中突起一峰,高约200米,清咸丰初年(1856年)乡人张开基筑营于山顶。民国《兴义县志·艺文》中有《养马寨天造营记》云:“其上有白石岩一壁,横亘里许,高插云霄。”同治七年(1868年),花翎道衔即补知府孙清彦巡视到此,题书“盛世桃源”四字,镌刻于石壁上,楷书,每字50厘米见方,笔势苍劲挺拔,刻艺特工。摩崖右侧尚有“凝翠”二字,系县人蒋效蔚题书。兴义县人民政府1982年6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虎”字摩崖,在贞丰县者相镇西约200米处,字高3.77米,宽1.75米,狂草阴刻,笔势奔放,雄健苍劲,系清代咸同年间苗族将领杨树森所书。在其坡鳌居宅天井影壁上,尚有一米见方的一个“虎”字,书艺与者相镇岩壁上的“虎”字相似。“虎”字摩崖,为省内同类“虎”字摩崖中最大者。贞丰县人民政府1984年元月20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1985年12月公布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碑刻
清代石刻中有不少珍品,著名的如贵阳扶风山阳明祠的书法石刻,篆书“王阳明先生遗像”款署为“独山后学莫友芝书”,题碑的有“钱塘后学袁枚”、“道州后学黔使何绍基”、“遵义后学郑珍”、“贵筑黄辅辰”、“后学善化贺长龄”等,《王守仁与罗整庵论学书》的跋为“后学罗文彬谨识,袁思书”,《王守仁家书》的跋为阮元所撰,光绪十一年《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系唐炯撰,莫庭芝书,另有日本东宫侍讲文学博士三岛毅诗碑。
在修文阳明洞,有三方石碑堪称佳作,一方为贵州巡抚贺长龄颜体楷书的《君子亭记》,一方是贵州布政使罗绕典楷书的《何陋轩记》,还有一方是云贵总督吴振棫所书的《龙岗漫兴》诗碑。《明王文成公画像记》为黄彭年撰写并书。
在遵义沙滩,有一通郑珍撰文、亲手书写的《黎太孺人墓表》,有一通莫友芝书丹的《莫与俦墓志》,有一通张裕钊楷书的《莫友芝及妻夏恭人墓碑》,还有一通日本才女藤野真子撰文并书的《清国钦差大臣黎公夫人赵氏墓志铭》。
邹家坟石刻,位于毕节城东北107公里的黄金乡黄金村上黄村民组。石刻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占地80余平方米,由围墙、碑刻、茔墓、照壁等组成。顺五级宽0.66米、高0.3米的石阶拾级而上,便是石刻正门,门宽1.1米,两边各有一个纵形抱鼓,上镌卷草花纹。正对大门,即是高达5.4米,宽4.45米的碑刻。碑系青石质,三碑四柱五帽,高大雄伟,肃穆壮观。次间两碑侧各镂雕一只悬羊,羊角呈佛手状,上托抱鼓石,抱鼓面镌有薛仁贵、薛丁山、樊梨花等人物图案。抱鼓上为狮子戏球石雕,形象威猛矫健,两狮旁各有一人手持扇子、令牌接引。
碑系重檐歇山顶,明高次低。顺檐往下布满各种图案的深浮雕,有的深达0.08米。多为战争和招亲图案,连起来即是一个完整的历史传说,叙述薛丁山和樊梨花的爱情故事。主碑上横额是“巾帼完人”四字。额枋上浮雕图案为“出征图”,下为“升堂图”。整个石刻共镌有各类人物107人,或站或坐或骑或跪,或喜或怒,或哭或笑,或交锋或求爱或斥骂,或悠然钓鱼,或拼死搏斗,或面带羞色,或怒发冲冠。人物姿态各异,形象万千,栩栩如生。各种花草鸟兽纹饰雕刻精细。除了碑侧的两个大石狮,主碑柱上还有四个中石狮、四个小石狮,形成群狮拱卫的布局,庄重肃穆。
中石柱上楹联是“一世守清操月岭音光史录,百龄臻上寿六福泽在儿孙。”题款为“诰授昭武都尉赏戴翎候补都阃府世再晚余珍拜撰”,边石柱上楹联是“千古前星长炳耀,一杯华月独清寒。”题款为“钦加翰林院西厅候补中书科世再晚余昭顺顿首拜撰”。楹联为行书字体,功力不凡。左次碑面镌“祖妣黄孺人墓志铭”,凡600余字,主要介绍死者生平;中碑面镌死者生卒年月及子媳姓名,立碑年月;右碑面镌其胞弟、堂侄名字。
碑刻前是石板铺成的拜台,长4.7米,宽3.2米,上置拜台、拜登。围墙总长35.6米,与碑成水平线处往前为前半段,高1.05米,往后为后半段,高2米,与茔墓等高。前半段左右各有四块长1.62米,宽0.64米的凹面,上面分别镌刻有莲花、牡丹、卷草、梅花、喜鹊、狮子、麒麟等花草鸟兽图案。凹面之间有石柱,高1.2米,上各有寿桃、雄狮、弥勒佛等石雕造型。后面是一字排开的三堵石照壁,左右两堵高3米,宽1.3米,中间凿成圆形,镌刻图案。右面图案是“征东图”,镌有人物10个;左边图案是“草桥卦边”,镌有人物12个。图案四边是蝙蝠纹饰。中间的照壁呈“山”字形,排列与前面碑齐成一条线。“山”字两边高3.35米,宽1.75米,右镌双马旌旗图。中间高4.35米,宽2.15米,镌刻图案也是一面旌旗,其上楷书阴刻“节母吟”。系其子邹文惠、邹文钦所撰。中石柱上镌有行书楹联“劲节天同老,青黍水共长。”
邹家坟石刻是其境内规模最大、设计最好、雕刻最精、造型最多的石刻艺术珍品,结构严谨,是黔西北石刻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纳具查氏宗祠记碑。查氏宗祠位于兴义市城南12公里处的安章乡纳具村,清咸丰三年(1853年)落成,碑石方头圆角,高120厘米,宽80厘米。记载布依族查姓宗支史事,用汉字书丹,楷体阴刻。文中有四句用汉语译音方法,记载布依族人民寻根认祖的“隐语”(布依语称“挠染”,意译即“说路”),文曰:“口口沙宗坝潭统,寒纳桑卦志,四总那来,染起坡密纳毕。”据当地布依族长者用汉语解释,意思是“顺着石阶小路上来,山很高;田埂高齐胸口,水淹过瞌(盖)膝头;家住(在)叫纳毕的地方,门口有块大田”。这四句话,不仅纳具一带的查姓布依族世代相传,视为族源依据,而且在黔桂毗连的南盘江两岸和黔南地区的查姓布依族老人中,也都记诵无误。清代碑刻用汉文译音方法记载少数民族的语言历史,在贵州省方志中无著录,博物馆无实物,查氏宗祠记碑的发现,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此碑在新中国成立后改建校舍时拆除埋于地下,1983年调查发现后掘出,由当时的兴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委托纳具村群众保护,拓片存县文化馆。兴义县人民致府1984年10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1985年11月2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捧鲊“西南屏障”石刻。西南屏障石刻位于兴义市城西南50公里捧鲊镇北街。捧鲊地势险峻,素有“滇桂黔锁钥”之称。清同治七年(1868年),花翎道衔即补知府孙清彦(字竹雅)到此巡视,题书“西南屏障”4字及后序1则,刻石5块,嵌于关帝庙甬壁上,总长7.2米,高1.7米,4字横列,行书双钩大刻,每字高1.27米,宽0.9米。后序碑文1块,行草直书阴刻,计12行、144字,全文一气呵成,雄浑奇丽,端庄隽永。石刻书法雄健,古拙苍劲,刻艺精细,游刃自如,堪称书艺俱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时,石刻部分遭到破坏。兴义县人民政府1982年6月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人民政府l985年11月2日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碑。位于江口金顶东北500米处的老金顶脚,海拔2270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碑为古牌楼式,碑帽已落,而镶碑石方及抱鼓石护脚,敦厚的台基完好。全碑高2.9米,碑心高1.85米,宽1.51米,额镌“敕赐”两个大字,故俗称敕赐碑。碑左右有腾龙拱护,上罩朵云,碑文四周缀以卷叶花边。碑文楷书,1349字,其中序文833字,附载516字。题为“敕赐重建梵净山金顶序”,为户部郎中李芝彦撰。碑文对梵净山山形地貌、名胜风光、历史沿革等都有记述,是梵净山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内容最完整的文物,1982年2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