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明清时期的雕塑及石刻艺术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艺术简史》 出版日期:2014-12-01 文章字数:0字

第二节 明清时期的雕塑及石刻艺术

一、工艺饰品

(1)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明代)。贵州遵义高坪出土。高29厘米,宽38厘米,重1388.8克。以银片做胎,金片錾纹,金丝编花,造型雍容华丽,制作精湛。正面居中饰大牡丹花一朵,花瓣交错,层层相叠,嫩枝参差,花的上方站立五凤,弧形排列,展翅欲飞;顶上腾空行龙三条,四周流云朵朵;左右饰横栏花耳。背面居中饰六瓣大花一朵,花上饰一菱边大花块,花下饰大蝴蝶一只,左上方和右上方各有二凤伫立花间。下方正中悬半弧形大花块。左右垂卷云头花翅。通器镶嵌红、绿宝石,璀璨夺目。充分显示了墓主人的地位与财富,也显示出当时金银工艺的技术水平(图6-1)。

图6-1 九凤三龙嵌宝石金冠(明代)

(2)刻龙首金手镯(明代)。遵义高坪衙院墓葬出土。刻龙首金手镯直径为6.9厘米,重79.9克。圆梗,中间开口,两端略粗。刻纹龙相对,造型别致(图6-2)。

图6-2 刻龙首金手镯(明代)

(3)菱花铜盘(明代)。铜盘七瓣莲花状,盘口和圈足均为菱形,表面因氧化呈褐色,底部正中刻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识(图6-3)。

图6-3 菱花铜盘(明代)

(4)水族银雀簪(清代)。高17厘米,宽15厘米。银簪雀背花枝竞生,翅腹吊穗密垂,呈辐射状往四周展开。在这一造型中,作为中心的鸟身犹如生命母体,四周展开的花枝、吊穗犹如生命的转换及外泄,表达了当地水族人民笃信生命不灭、循环无穷的宗教观念(图6-4)。

图6-4 水族银雀簪(清代)

(5)水族蝶牌银吊饰(清代)。长48厘米,宽20厘米,重180克。水族俗尚银饰,多取材蝴蝶,以为饰形或纹样。这种取材同水族居住的滨水环境以及师法自然的艺术创作态度密切相关。蝶牌下垂五兵,有刀、枪、剑、戟、锏、蛇矛等。其中如锏、蛇矛在当地绝无存在,说明垂坠源自中原文化“五兵吊”(图6-5)。

图6-5 水族蝶牌银吊饰(清代)

(6)侗族浮雕双龙抢宝银手镯(清代)。1957年征集于黎平。直径7.4厘米,重127克。镯中刻有二龙抢宝,双龙腾云,跃跃欲试,龙宝光芒火焰四放,镯边采用斜线纹饰(图6-6)。

图6-6 侗族浮雕双龙抢宝银手镯(清代)

(7)苗族彩绘龙凤纹牛角酒杯(清代)。一对,保存完好。弧长43.3厘米。水牛角制成,生漆涂饰,漆黑光亮,漆面上以铅锡粉加胶绘制龙风纹,背脊处书写“嘉庆一十三年巴地腊刘发故赏保”字样,角尖端有一穿孔,当系绳之用。以牛角劝酒是苗、侗地区待客最高礼节。迄今,黔东南苗族地区遇有节庆、婚娶等喜庆日子,都以牛角悬挂寨门,姑娘守门以歌劝饮(图6-7)。

图6-7 苗族彩绘龙凤纹牛角酒杯(清代)

(8)雕漆群仙祝寿捧盒(清代)。高15.6厘米,直径36.2厘米。铜胎雕漆。十二瓣连弧形。圈足,盒、盖为子母口套合。盖面浮雕群仙祝寿图,图中楼台亭阁掩映在仙山茂林间,淙淙溪流蜿蜒奔淌,山水间鹿、鹤、鱼、蟾悠然自得。有形态各异的人物52人,每人手持不同的供果礼品。盒盖内有阳文楷书《御制诗》:“和风瑞气满帘笼,慈寿无疆祝上宫。”足底有阳文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漆盒子在铜胎外层层上漆,干后在漆上雕刻、打磨、抛光而成。工艺复杂细腻,纹饰设计、雕刻精致(图6-8)。

图6-8 雕漆群仙祝寿捧盒(清代)

二、玉器工艺

(1)荷花牡丹带盖玉执壶(明代)。通高19.2厘米,口径5.1厘米,底径6厘米。葵黄色玉,壶身扁圆形,圈足平底,圆柱把,盖顶兽钮,钮与把有玉链相连。壶身、盖、链为一块玉石雕琢而成。壶身两面分别雕荷花和牡丹,流下浮雕兽头,盖沿和壶口沿线刻如意纹。雕刻工艺精湛,造型朴实典雅,是明代玉雕之上品(图6-9)。

图6-9 荷花牡丹带盖玉执壶(明代)

(2)透雕双螭纹玉绦环带扣(明代)。贵阳出土。宽4.5厘米,通长10.5厘米。古代服饰上系腰之绦带上的带具。整体呈椭圆形,由形钩与承钩之环配成一套,钩体上与环体上分别透雕一螭龙衔枝纹,圆雕回首顾盼之龙头带钩,背面各雕一圆扣。玉色白润无瑕,是一件精品(图6-10)。

图6-10 透雕双螭纹玉绦环带扣(明代)

(3)江岸望山图玉雕插屏(清代)。高24.4厘米,宽11.9~25厘米,厚5.1厘米。天然玉石依形略加雕琢而成。正面右侧中部和下部突出位置刻苍松、茅亭、人物;左侧中部刻远处之树林,屏下部凹区内刻小船。山、水、江、岸尽在玉材天然造型中显现。左上角空旷处阴刻楷书“御题仿倪瓒江岸望山图并用其歆题句:不留烟霭快初晴,了了岚光入眼明。笑我曾同高士兴,隔江亦复远山横。钱塘秦望应如昔,白傅苏公只剩名。若向景贉论气韵,输他老骥鹜前程。”落款“臣陈用敷敬书”,刻印为“臣旉”。此屏利用玉材的自然形态,略加雕琢,即将远山、近景、江岸、树木、人物、舟船尽显,把元末画家倪瓒的《江岸望山图》的意境再现出来,不失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玉雕之作(图6-11)。

图6-11 江岸望山图玉雕插屏(清代)

(4)圆雕狮钮玛瑙香炉(清代)。通高11.4厘米,腹径7厘米,口径5.32厘米。直口、鼓腹、象足、兽首衔环耳、狮钮盖。质地细腻,色泽晶莹,刻工精练,形态生动,是玉雕中的精品(图6-12)。

图6-12 圆雕狮钮玛瑙香炉(清代)

(5)童子龙耳玉水盂(清代)。通高10.5厘米,盂高7.7厘米产。青色玉,局部有褐色斑纹。盂为四连弧形,口出沿,圈足底。盂内底雕一火珠,盂一侧立一圆雕童子手扶盂口,另一侧雕一龙攀于盂边,龙头高昂盂口之上,与童子四目相望。设计构思巧妙,童子和龙雕刻精细、生动,妙趣横生(图6-13)。

图6-13 童子龙耳玉水盂(清代)

(6)带盖镂空碧玺瓶(清代)。通高18厘米。碧玺料,呈粉药色,所镂雕花纹,晶莹剔透,工艺细腻,造型精美。碧玺料是一种极易酥碎的玉料,加工极难(图6-14)。

图6-14 带盖镂空碧玺瓶(清代)

三、彩陶、铜塑

(1)彩秞陶俑群(明代)。1986年遵义团溪杨辉墓出土。通高分别为21.5、8.5厘米。一组70件,由骑马俑33件、步俑37件组成,其中佩剑武士骑马俑6件、捧印骑马俑1件、吹号骑马俑4件、持物骑马俑14件、背物骑马俑8件、牵骑俑1件、持物步俑14件、敲锣打鼓击镈步俑9件、侍步俑3件。阵容极大,俑群形象丰富,生动逼真,釉色鲜艳,服饰装束清晰,这一俑群反映出当时墓主人的生前生活,显示了他显赫的地位和权势。这个礼仪队伍,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出行盛况(图6-15)。

图6-15 彩秞陶俑群(部分)(明代)

(2)菩提达摩佛铜造像(明代)。高36.7厘米。造像上身赤裸,下身赤足,四肢骨瘦如柴,面部肌肉丰满,两耳肥大垂肩,面带笑容,充公体现了达摩佛苦心修炼,终成正果后,笑看天下,普度众生的气度。造像刻划生动,寓意深刻(图6-16)。

图6-16 菩提达摩佛铜造像(明代)

四、铜鼓、铜钟

(1)“麻江型”铜鼓(明代)。麻江谷峒墓葬,1956年出土。高29厘米,面径48厘米,足径49.5厘米。

(2)十二生肖铭文铜鼓(明代)。高27.5厘米,面径48.9厘米。鼓面铸有“万历元年孔明置造”铭文及十二生肖图案。该鼓纹饰精美,造型比例和谐,是明清铜鼓的精品(图6-17)。

图6-17 十二生肖铭文铜鼓(明代)

(3)平播铜钟(明代)。高78厘米,底径62厘米。钟钮为双首四足蒲牢(兽名)。肩腹有连续回纹,下部有四朵太阳花纹。肩腹处阳文篆书“平播报德之钟”,腹部阳文篆书钟铭,计46行,每行6字(个别行7字)。播州是贵州历史上较大的一个羁縻州,自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杨端入播,至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因杨应龙叛乱被剿灭为止,历经725年的播州杨氏土司政权方告结束。平播钟是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而铸造(图6-18)。

图6-18 平播铜钟(明代)

五、石刻、石砚、青花瓷

(1)演乐图石刻(明代)。遵义永安乡赵家坝墓葬出土。高114厘米,宽117厘米,厚11厘米。青石上浮雕亭榭一座,顶上繁枝茂叶密布,亭榭内站女乐伎8人。乐伎头梳高髻,身穿飘逸的宽衣大袖,着长裙,相貌俏丽,手里各持乐器,或抱琵琶,或握横笛,正在演奏。左起第二人手执引魂幡。该石刻内容丰富,雕刻精美,是研究当时乐伎形象、服饰、乐器、亭榭建筑等艺术重要的实物资料(图6-19)。

图6-19 演乐图石刻(明代)

(2)备宴图石刻(明代)。遵义永安乡赵家坝墓葬出土。高114厘米,宽120厘米,厚14厘米。青石上浮雕亭榭一座,重檐歇山顶,檐下一斗三升转拱,顶上凌空松枝茂叶。亭榭内站侍女10人,头梳双环高髻,多数身穿对襟窄袖短衣,着长裙,有的捧壶,有的端杯盘,有的端菜肴,有的袖手待命,均右缓步而行,一幅盛宴在即的景象。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当时贵族生活的一个侧面,是研究贵州雕刻艺术及当时社会生活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图6-20)

图6-20 备宴图石刻(明代)

(3)侗族踩歌堂石刻(清代)。从江县高增乡清墓出土。高19厘米,宽48.2厘米。说明当时侗族踩歌堂已流行于世。踩歌堂是侗族地区的一种用于祭祀、交谊等的活动。石刻画面人物为四女一男,女列前排牵手为队,男在后排挽肩拉手,对姑娘表示出爱慕之意,具体表现了侗族青年男女跳多耶舞的情景。贵州诸多世居少数民族中,侗族最善雕刻,其木雕、石雕很精美,在古楼、风雨桥等建筑中都表现出来(图6-21)。

图6-21 侗族踩歌堂石刻(清代)

(4)荔枝飞蝠端砚(清代)。长30.5厘米,宽22.5厘米,厚8.8厘米。平面呈椭圆荔枝形,砚池外布满荔壳纹点,前端有透雕的枝叶及荔枝果实,背面亦雕有大小不等的荔枝果及枝叶。砚池中雕大小蝙蝠六只,蝠背均有鸜鹆眼。该砚利用端石特有的鸜鹆眼设计雕刻的内容,可谓匠心独具,其雕刻技巧精练娴熟,使整砚圆融浑成,天然妙趣,寓意深刻,堪称上品(图6-22)。

图6-22 荔枝飞蝠端砚(清代)

(5)仿顾二娘刻簸箕形端砚(清代)。面径10厘米,底径8.6厘米,高1.9厘米。整砚呈竹编簸箕形。雕刻精细,竹篾编织的纹理清晰逼真。砚正面边沿阴刻篆体“吴门顾二娘制”。底部正中阳刻篆体“端溪西洞”。相传顾二娘为清代北京制砚能手,故多有仿制者。与该件形制一样的,今北京故宫尚存一件,但尺寸、工艺均略逊于此件(图6-23)。

图6-23 仿顾二娘刻簸箕形端砚(清代)

(6)端溪卧牛砚(清代)。长31.2厘米,宽21.4厘米,高7厘米。砚台正面两侧浮雕云龙纹,墨池中浮雕卧牛三头,姿态生动。反面阴刻小篆五言诗:“制就端溪石,心存舐犊情……”右侧阴刻小篆:“柴质编加,美玉无瑕。青花鱼脑,石之精华。”左侧阴刻跋语,记获砚经过(图6-24)。

图6-24 端溪卧牛砚(清代)

(7)青花狮子牡丹纹将军罐(清代)。1977年思南合朋瓦窑邓家堡出土。通高52厘米,口径20厘米,底经25.7厘米。因宝珠顶钮盖形似将军盔帽而得名。器型初见于明嘉靖、万历时期,至清顺治期间基本定型,康熙年间极为流行。该罐胎厚体重,直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收,平底。通体绘青花缠枝牡丹、六狮、菱格小花等纹。其中一狮,头顶“王”字,张口露牙,雄视踱行,神态凶猛。其余五狮,似幼狮,多作奔跑回首顾盼状,形象极为生动。该罐是土瓷器中之佳品(图6-25)。

图6-25 青花狮子牡丹纹将军罐(清代)

贵州民族艺术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