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一、两宋时期的贵州民族艺术
1.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民族艺术形式
两宋时期中央王朝对贵州采取“羁縻”政策,出现了罗氏鬼国、罗殿国、自杞国等地方民族政权,与中央王朝保持较多的联系。这一时期,贵州与外地的经济、文化艺术交流增多,从一些墓葬的结构和出土器物看,明显分为二种不同的风格。处于黔北地区的遵义、桐梓、赤水宋墓,一般均为男女二室并列的石室墓,规模宏大,石室内有仿木结构形式的龛,且墓室四壁多处浮雕各种人物图像、动物和花草等纹饰,是典型的宋代雕饰。特别是遵义的杨粲墓显示更为突出。贵州中部一带的清镇、平坝的宋墓,其艺术形式显示了地方民族风格。墓葬形制,多为小型竖穴土坑墓,墓坑一般均在长2~3米,宽0.7~0.5米之间;也有用野外原生石块砌成墓室,不用棺木的石棺葬,其规模与土坑墓大体相似。随葬品数量少,且多为陶罐、陶釜、铜指环、项圈、跳脱、发钗、簪、手镯、耳铃、铃、扁铃、木梳、铁刀、矛、镞等一类日用器皿、装饰品和武器,偶有少量银项圈、宽边银镯及珠饰出土。从宋代在贵州的行政建置情况看,今遵义、桐梓一带,正是播州杨氏统治区域,墓主是南宋时播州的最高统治者。这些地方属于经制州的范围,所以墓葬显示的艺术形式,均与内地相同。而今清镇、平坝一带,宋代则属羁縻州的范围,其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则带有强烈的地方民族风格。
贵州高原在这一时期,民族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地方的民族艺术又融入了中原的当代艺术,形成了贵州土著的民族艺术与中原当代艺术的交融,在接近内地的遵义地区出现了大量与中原建筑风格相同的墓葬。已发掘的有遵义县龙坪的杨粲墓;鸭溪理智村宋墓、刀靶水宋墓;桐梓夜郎坝宋墓群;周市石棺墓;仁怀县两岔河宋墓群;赤水官渡宋墓群;务川县金银洞宋墓;湄潭县金桥宋墓;凤冈县立竹溪宋墓等。而在远离内地的贵州中部一带的清镇、平坝以远的各地发现的宋墓,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物件都显示了地方土著民族的艺术风格。
在两宋“羁縻”政策的时代,由于思想文化与中原地区不断交融,中原艺术与地方民族艺术的并汇,使贵州高原民族艺术的风格形式有所发展,为两宋时期的贵州艺术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民族歌舞入京演出
由于朝贡的往来,地方民族歌舞得以在京城演出,中原艺术和地方民族艺术得到往来交流。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夷王龙汉遣其使龙光进率牂牁各部贡方物进京,太宗召见其使,询问地理风俗,并令演出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 [1] 因为此事轰动了京城,得到皇帝的嘉奖。所以《宋史》将其载入史册,成为贵州民族歌舞入京演出的最早记载。
在这朝贡之中,使内地文化艺术与贵州高原的文化艺术得到了互相交流,贵州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各族人民在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互相交流中,促进了贵州文化艺术向前发展。
3.“五溪”与黔南地区民族艺术
湘黔边境,为沅江上源的酉、辰、巫、武、沅五溪所出,古人称“五溪”。这里有许多民族居住,有苗、傜、僚、仡佬、仡伶,宋人朱辅《溪蛮丛笑》说“环四封而居者”,“风声气息大略相似”。
“五溪”地区,民多以农业为生。手工业中,尤以纺织最为突出,纺织种类颇多:辰、沅一带,“岁贡溪布”;以柞蚕丝“辑为筰,或以五色间染”,名为“顺水斑”;织细白苎麻为布,“旬月而成”名为“娘子布”;以丫桑树皮织布,“系之于腰,凳以代机经纬回环,通不过丈余”,名为“围布”;妇女织带束发,名为“干阑带”;仡佬人“裙幅而头缝断,自足而入,阑斑厚重,下一段纯以红”,名为“仡佬裙”。还有蜡染艺术,方法为“模取古文,以蜡刻板印布,入靛缸渍染,名点蜡幔”。
贵州的石砚,也出自当时。朱辅《溪蛮丛笑》亦有记载,黎溪、大溪、深溪、竹寨溪、木林罔产石砚,“徭人颇能砺砥,以黎溪所产最佳”,砚石都由淘金井取出,有紫、绿二色,围黄线者名“金系带”。
铜鼓,贵州古代民族早就使用。《宋史·蛮夷列传》载:“西南诸夷,汉牂牁地……疾病无医药,但击铜鼓、铜沙锣以祀神。”贵州各族人民喜用铜鼓,无论婚丧祀鬼神、赏赐、节日欢庆等方面,或娱神,或歌舞庆祝,或司令都用铜鼓。铜鼓自汉代以来就是贵州各族人民一种重要的乐器。
在贵州南部黔桂毗连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时的民间酿酒颇盛,所以当时出现了很多的饮酒工艺器具,如槟榔盒、鼻饮杯、牛角杯、木刻漆碗、竹釜等。
当时的人们善制戏面,以木刻面,甚工巧,一枚或值万钱。 [2] 除了喜好铜鼓乐器外,民间还制造了各种乐器,有芦沙、铣鼓、葫芦笛。芦沙状如古箫,“编竹为之,纵一横八,以一吹八,伊嗄其声”。铣鼓乃长大腰鼓,长六尺,以燕脂木为腔,熊皮为面,“鼓不响,以泥涂面,即复响矣”。葫芦笛,“攒竹于瓢,吹之呜呜然,笛韵如常笛差短,大合乐之时,众声杂作,殊无翕然之声”。
4.文化艺术交流
佛教自唐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宋代达于鼎盛。据《遵义府志》记载,唐宋间在播州治西二十里建福源寺,北宋大观年间在真州建善缘寺,南宋嘉定初在遵义龙山建崇恩寺,淳熙间在桐梓大石板建高峰寺,淳祐间在桐梓扶欢坝建崇思寺,宝祐间在真州建大成寺,又在桐梓建鼎山寺,咸淳间在遵义建金山寺。这一时期在黄平建宝珠寺,沿河建沿丰寺,铜仁建回龙寺,遵义建桃源山寺。桐梓县虎峰的崇德庙中三尊铜佛为宋代杨氏所铸。可见当时佛教之兴盛。宋代皇帝自真宗开始崇尚道教,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986年)道教传入贵州,(嘉靖)《思南府志·祠祀》记载:“三清观,在(印江)县西四里,宋乾德间建。”是贵州最早的道观。从杨粲墓的石雕可以看出道教的气息很浓,墓葬都是按“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修建。从宋墓中,可看出当时黔北石雕艺术的兴起,看出内地文化艺术传入贵州的历史痕迹。在宋墓石雕中,其技法有高浮雕、浅浮雕、圆雕及浅浮雕加线刻等。类型分为人物、动物、花卉、仿木构建筑、器物、几何图形等。人物有墓主像、文官、武士、女官、侍童、侍女、启门、童子、童女、进贡人和负重人。动物有龙、虎、朱雀、玄武、鹿、狮、凤等。花草有忍冬、莲花、蔓草、山茶、石榴、牡丹、秋葵、芙蓉、葡萄、桂花、兰草等。几何图形有字纹、卷云纹、稜条纹、八弧纹、连环纹等。这些都反映出内地的艺术风格,说明了内地艺术已经进入了贵州。中原文化艺术的传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儒学教育和佛、道途径。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在宋代也得到提高并向内地传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罗殿国文字”以“公文文书”的形式对外推行(这里主要是当时的彝文),而贵州少数民族的歌舞也在此时传到京城,引起轰动。
二、元代的贵州民族艺术
1.元代贵州民族分布及文化艺术
元代在贵州民族艺术历史发展上,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明清两代的民族分布格局,在元代基本形成。
在贵州以西“罗罗为伙,而黑罗为悍”,彝族的先民,元代史书普遍称为“罗罗”。“罗罗”分布甚广,治今贵阳,其西至云南曲靖、昭通、东川、镇雄及四川马湖、永宁都是罗罗分布区。
苗族的先民,在宋、元时期的史籍中,除泛称为“蛮”外,又有“猫”的专称。在宋代,苗族主要聚居在湘、黔、川边境的“五溪”地区,《溪蛮丛笑》中所说的五种民族,居于首位的就是“苗”,而且还记录了当时苗族若干风俗。到了元代,苗族的文化艺术,在《炎徼纪闻》仍有“其俗不移”之说。
仡佬,又称仡僚、葛蛮,其分布相当广阔,遍及贵州各地。仡佬散居各地,习俗不同,“各有族属,不通婚姻”,于是根据其习俗服饰特征而区别命名。妇女所穿仡佬裙“下一段纯以红”者称“红仡佬”,“男女同制花布”者称“花仡佬”,“妻女年十五六敲去右边上齿”者称“打牙仡佬”,还有“竖眼仡佬”等称谓。
布依族的先民,元、明时期的史书中多记作“仲家”。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都匀府有“仲家”,永宁州“唯小侬、仲家颇通汉语”,“男女皆着青布短衣,科头跣足,好佩弩,女人细褶长裙,架楼为居,饮食用铁三角架砂锅炊之”,“仲家与汉人友善,呼曰同年,惟勤嘉善艺术绵,岁取崖蜂之蜡贸易为生”。(嘉靖)《贵州通志》说:“仲家,贵州唯此类最多。习俗大略皆同。”“俗尚铜鼓,以声音雄壮为贵,祀鬼、待客击以为乐。”
侗族的先民,在元、明史籍中称为“峒人”“洞人”或“洞蛮”,主要分布在湘黔边境的“五溪”地带。《贵州图经新志》记载,思州府、镇远府、石阡府、黎平府皆有“洞人”。黎平府记侗族特征最为鲜明:男子“科头跣足,或趿麻履”;妇女之衣,“长袴短裙,裙作细褶,裙后加布一幅,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用银线贯次为饰,头髻加木梳于后”,“女以水沐发,不施膏粉,好戴金银耳环,多至三五对,以线结于耳根,织花铀如锦,斜缝一尖于上为盖头,脚趿无根草鞋”并且“暇则吹芦笙木叶,弹琵琶二弦琴,牵狗臂鹰为乐”。
水族先民,原住广西南丹、宜山一带的抚水州,以后夹龙江而上,散布在今荔波、三都、独山一带,与侗族、布依族、壮族、苗族、瑶族等错杂而居。风俗服饰与隋唐时期相似。
根据当时史书记载,分布在黔东北一带的“土人”与“冉家蛮”,与土家族有历史渊源。《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居东南者,若印江、郎溪,曰南客,有客语。居西北者,若水德江、蛮夷、沿河、婺川者,曰土人,有土语,“土人以皮为帽,悬灯于额”。
元代,在贵州境内,还有若干人群共同体,他们来源不同,风俗各异,并在往后的历史时期中与其他民族融合,见于史籍的有宋家、蔡家、龙家、羿子、木佬、佯黄等。后来,蔡家习俗多近彝族,龙家识别为白族,木佬识别为仡佬族,佯黄识别为毛南族。
2.贵州文化艺术与宗教的传播
元朝建立后,当时的贵州统治者以儒学进行思想统治,认定“农桑、学校为政之本”。提倡儒学,设立学校,建立书院。这一时期,推崇佛教,播州佛教最盛,在贵州建有若干佛寺。《大明一统志·播州宣慰司》载:“普明寺,在真州长官司治东,元延祐间建。宝相寺,在黄平安抚司治东,元至元间建。”又《遵义府志·寺观》:“湘山上有大德护国寺”,为元大德年建。顺元城中的大兴寺为黔中大寺。(嘉靖)《贵州通志·寺观》说:“大兴寺,在治城中,元至正间庐陵商人彭如玉建。”元成宗元贞间建万寿寺,大德年间建崇福寺。
[1] 《宋史·蛮夷传》四《西南诸夷》。
[2]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