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胡格吉勒图——“把歌曲唱好才是王道”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文章字数:5565字

胡格吉勒图——“把歌曲唱好才是王道”

一、从乌兰牧骑走出来的歌唱演员

胡格吉勒图

1961年7月23日,胡格吉勒图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贡宝拉嘎苏木宝希根塔拉嘎查的一户蒙古族人家。

胡格吉勒图的童年是在草原上度过的。小时候,他白天和牧民们一起放牧,晚上和大家围坐在蒙古包里唱蒙古族传统民歌,兴起时还会起身跟着大家载歌载舞,牧民们热情爽朗、自由奔放的性格就这样深深地感染着他。

渐渐地,胡格吉勒图爱上了唱歌。平日里,他一有空就会找当地的民间艺人请教,学唱各种各样的蒙古族传统民歌,歌唱天赋日渐显露。到了后来,无论是放牧还是做家务,胡格吉勒图都会随口唱上几句,歌声成了他童年时光里最长久的陪伴。

1969年,8岁的胡格吉勒图离开宝希根塔拉嘎查,前去贡宝拉嘎苏木上学,在那里完成了小学和中学的学业。其间,他在音乐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了歌唱技巧,并多次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演出活动,丰富了自己的演出经验。

1980年中学毕业后,胡格吉勒图被选入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乌兰牧骑,成为一名歌唱演员。在蒙语中,“乌兰牧骑”意为“红色的嫩芽”,是活跃在草原农舍和蒙古包之间的“红色文化工作队”的别称。自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成立以来,草原上便刮起了一阵“红色旋风”,各地纷纷自发组织成立乌兰牧骑。作为锡林郭勒盟多支乌兰牧骑之一,太仆寺旗乌兰牧骑十分受当地群众的欢迎,胡格吉勒图的加入也为其增添了不少光彩。

在太仆寺旗乌兰牧骑,胡格吉勒图一待就是4年。在此期间,他走遍了旗里的各个角落,不但为牧民们送去歌声,还和其他演员自编自演了许多反映牧民生活的节目,为大家带去了欢声笑语。此外,胡格吉勒图每到一处,还会热心帮助当地牧民做饭洗衣、修理电器,并结合所学向大家传播文化知识,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玛奈胡格吉勒图”(我们的胡格吉勒图)。

1984年,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到太仆寺旗乌兰牧骑挑选艺术人才,胡格吉勒图被艺术团选中,成为团里的男低音歌唱演员。他十分热爱唱歌,把演出之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向团里的老师、演员学习歌唱技巧上,一点点积累乐理知识,丰富自己的表演经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20世纪90年代初,胡格吉勒图凭借出色的演唱水平担任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合唱团的首席领唱。当时,合唱团在全区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无伴奏合唱更是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力追捧,具有非常好的口碑。作为首席领唱,胡格吉勒图带领大家编排了多首无伴奏合唱,丰富了无伴奏合唱的曲目,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随着演唱经验的不断丰富,胡格吉勒图越来越为大家所熟知,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他还多次受国外友人的邀请,参加了许多国际性的合唱比赛、演出等活动,将动听的蒙古族传统民歌带给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二、继承传统,自学呼麦

1996年,内蒙古广播电视艺术团合唱团应邀赴澳大利亚参加了在那里举行的国际合唱艺术节。在艺术节举办的奥林匹克合唱比赛中,胡格吉勒图担任合唱团的男低音合唱演员,带领合唱团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草原上的人们唱着呼麦

比赛结束后,胡格吉勒图和合唱团的其他成员一起参加了蒙古族音乐研讨会。会上,合唱团的指挥向大家介绍了蒙古族的两种传统民间音乐——马头琴和长调。介绍完毕后,台下的一位韩国记者突然起身,用不太标准的中文说道:“还有呼麦,你们为什么没有说?”在这位韩国记者的强烈要求下,指挥只好简单地介绍了几句蒙古族呼麦艺术的相关情况,由于对呼麦并不了解,介绍得不免有些牵强,场面变得非常尴尬。

这件事给了胡格吉勒图很大的触动:“当时在场的有那么多人,竟然没有一个能唱呼麦。作为一个蒙古族的音乐人,连本民族的文化瑰宝都不能传承,真的是非常遗憾。”回国后,胡格吉勒图便开始四处搜寻与呼麦有关的资料,由于当时国内并没有系统研究呼麦的专家,他只好利用手头仅有的一些文字记录自学起来。

呼麦在蒙语中又名“浩林·潮尔”,是一种纯粹利用人体发声器官,一人同时唱出两到三个声部,从而形成罕见多声部形态的蒙古族传统歌唱形式。呼麦的形成大约可追溯到蒙古部落时期,那时,牧民们在游牧和狩猎中经常虔诚地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他们认为这是与自然有效沟通、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久而久之,这些人的发声器官得到开发,一人可以同时模仿自然界的多种声音,形成“和声”,呼麦由此产生。

呼麦最早主要流传于我国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新疆阿尔泰山区,以及蒙古国西部和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蒙古族聚居区。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呼麦在内蒙古地区逐渐失传,这才造成了胡格吉勒图学习无门的情况。

胡格吉勒图的老师敖都苏荣(中)与学生

没有老师的指导,胡格吉勒图很长一段时间根本摸不清呼麦艺术的门道,在自学的过程中频频碰壁。然而,他并没有半途而废,仍旧一点一滴地积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之所以这么用心,是因为深深地意识到了呼麦的美妙”。

在自学期间,胡格吉勒图了解到蒙古国呼麦大师巴特尔·敖都苏荣曾在1993年来到内蒙古教授呼麦艺术。虽然当时5名学习者中只有两人学成,后来也都没有从事呼麦的演唱,但这次跨国传授却打开了我国和蒙古国交流沟通的大门。在这样的背景下,胡格吉勒图动起了再次邀请巴特尔·敖都苏荣前来教课的念头。

1999年冬天,胡格吉勒图在国际呼麦协会内蒙古分会会长格日勒图的帮助下,终于请来了巴特尔·敖都苏荣。于是,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和其他6名学员正式开始了呼麦艺术的系统学习。

三、学演并举,精益求精

巴特尔·敖都苏荣的教课地点在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为了方便上课,胡格吉勒图特意在歌舞剧院附近和几个学员一起租了一间房子。虽然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可他却毫不在意,对他来说,只要能学到真正的呼麦艺术,再苦再累也都值得。

由于呼麦对发声技术的要求很高,所以对嗓子的影响很大,胡格吉勒图没学多久嗓子就失声了。“老师说,这是我唱呼麦的方法有问题。那时候内蒙古呼麦界有一种说法,就是搞声乐的人不能学呼麦,因为那样会唱坏嗓子,如果学不成,最终歌也唱不成。听了之后我有点担心,加之团里的领导也极力反对,因为合唱团只有3个男低音,要是唱坏了嗓子,会直接影响到全团的演出,我这心里也没了底。可是,转念一想,没有什么能阻挡我要唱好呼麦的想法。没过多久,我的嗓子真的好转了。”

胡格吉勒图在演唱

半路出家学习呼麦,难度可想而知,但胡格吉勒图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了下来。在随后的3年中,他每年都会参加两次为期3个月的培训,按照巴特尔·敖都苏荣的要求完成了长达1200小时的练习。

除了跟巴特尔·敖都苏荣习艺,胡格吉勒图还积极参加各类活动,通过演出实践提高自己的呼麦演唱水平。2001年,他随蒙古族青年合唱团赴德国参加亚太地区中国艺术周活动,并担任了呼麦领唱。同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亚洲艺术节闭幕式“生命的呼唤”音乐会中,胡格吉勒图再次担任呼麦领唱,一开口便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2002年,胡格吉勒图终于在巴特尔·敖都苏荣的指导下完成了所有的学习内容。在回忆学习呼麦的过程时,他感慨地说:“在学习呼麦的几年当中,我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我开始学时只是模仿老师拼命喊,曾经迷茫过,想放弃,但当我第一次找到音时,简直被自己的声音震住了,鼻涕、眼泪一起流。那个时候,我每天什么都不想,就想着学好、唱好呼麦,有时在单位的琴房一练就是五六个小时。同事们都说:‘这家伙疯了,中邪了。’”

多年坚持学习以及演出活动的历练,使胡格吉勒图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蒙古族呼麦演唱家。学成之后,他的演出活动一下子多了起来,不但用呼麦为电视剧《诺敏河》、电影《嘎达梅林》演唱了主题曲,还参加了在韩国釜山举办的第二届奥林匹克合唱比赛。在比赛中,胡格吉勒图以呼麦领唱和伴唱的身份参与了3首歌曲的演唱,帮助这3首歌曲荣获了金奖。比赛结束后,多家国外媒体蜂拥而至,争相对胡格吉勒图进行采访。这不仅成为胡格吉勒图最为骄傲的经历之一,也让巴特尔·敖都苏荣感到十分欣慰。

四、“把歌曲唱好才是王道”

2003年春节前夕,胡格吉勒图接到了内蒙古春节联欢晚会导演的电话,邀请他在春晚的舞台上演唱呼麦。就这样,胡格吉勒图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独自登台表演呼麦的机会。

收到邀请时,离晚会录制只剩7天的时间。没有新歌,又不想放弃难得的宝贵机会,于是胡格吉勒图找到曾在蒙古国留学、对呼麦有所研究的作曲家恩克巴雅尔,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

当时,恩克巴雅尔刚刚做完胆结石手术,本应卧床静养,可他得知呼麦将登上春晚舞台后,立刻强忍病痛开始帮助胡格吉勒图作曲、配器、录音。经过三天三夜马不停蹄的创作,一首崭新的呼麦歌曲《天驹》终于出炉。

歌曲创作完成后,胡格吉勒图立即开始了练习。然而,新的状况又出现了:“也许好事多磨吧,这事刚解决,另一件又来了。当录制春晚最后一天时,我们合唱团在内蒙古饭店演出,我和团长请假,团长说这晚演出特别重要,不能请假,只能是先在这边演,后赶到现场。那一夜下雪了,在内蒙古饭店演出结束后,我骑着自行车匆匆地往晚会录制地赶,走到半道摔跤了,鼻子也流血了。这时离上场只有5分钟了,我换衣服还得化妆。当我走上台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的我心里感到特别的满足和激动,苦学这么多年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虽然中间多有磨难,胡格吉勒图依旧出色地完成了《天驹》的演唱。首次正式以呼麦演唱家的身份登上舞台并取得成功,这是他此前怎么都想象不到的。此后,几乎每年的内蒙古春晚都少不了胡格吉勒图的身影,他通过一次次演出让更多人认识了呼麦,对推广呼麦艺术做出了贡献。

2003年11月,胡格吉勒图被内蒙古自治区授予“文艺创新青年带头人”荣誉称号。第二年,他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奔月大型科技艺术晚会”上独唱呼麦,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CCTV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凭借一曲《呼麦颂》赢得了银奖。

胡格吉勒图在演唱

2005年,胡格吉勒图乘胜追击,成立了第一个呼麦五人组合——“蔚蓝之声”。此后,他带领“蔚蓝之声”参加了全区大大小小近百场节目,并在2009年赴乌兰巴托参加了国际呼麦研讨会,在会上举办的呼麦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为此,蒙古国政府还特别授予胡格吉勒图“为文化艺术发展和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8年,胡格吉勒图出版了自己的首张呼麦专辑《天籁之音》。专辑遴选了《天驹》《成吉思汗颂》等多首代表性曲目,一经发行便受到了呼麦爱好者的推崇。

虽然在呼麦艺术的道路上硕果累累,可胡格吉勒图却非常谦虚,每次演出前都不忘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他说:“上台演唱呼麦前一定要先把基本音找准,深呼吸,不要兴奋,仔细地琢磨曲子,把歌曲唱好才是王道。”

五、“我有责任将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多年来,在醉心于呼麦演唱的同时,胡格吉勒图还不忘培养下一代呼麦接班人,为传承蒙古族呼麦艺术尽心尽力。

早在2004年,胡格吉勒图就已经开始教授学生。没有经费和场地,他就在家里开办培训班,不论是马头琴演奏者、戏剧演员,还是牧民、警察;不论是来自内蒙古、新疆,还是国外,只要是呼麦爱好者,他来者不拒,“来一个教一个,学生特别多的那年还累得住了院”。

2006年,为了让呼麦艺术得到更广泛的关注,胡格吉勒图筹钱成立了内蒙古呼麦协会,并担任会长。协会成立后每年都要定期组织呼麦培训班、呼麦大赛等,还设立了呼麦金鹰网,为呼麦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后来,胡格吉勒图还多次到位于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呼麦培训基地”进行讲学活动,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呼麦学生传授技巧、纠正缺点,并选拔一些好苗子进行重点培养。此外,他每年都要参加由内蒙古文化厅、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艺术学院等机构举行的呼麦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让呼麦艺术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教授学生,胡格吉勒图在呼麦的研究方面也下了不少苦功。他通过多年来的辛勤钻研,归纳总结出了低音呼麦、嗓子里带“沙沙”声音的超低音呼麦、嗓子里无“沙沙”声音的超低音呼麦、低音呼麦带歌词、中音呼麦、中音呼麦里面加进哨音的呼麦、哨音里面加上中声部和低声部同时出现三个声部的呼麦、哨音加鼻音的呼麦、哨音和喉音的两个八度唱法的呼麦、舌尖平直的呼麦、舌尖向上提的呼麦、其他呼麦等12种呼麦演唱方法。

胡格吉勒图(中)与同仁合影

在呼麦艺术的创新发展方面,胡格吉勒图也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在竭力保留原生态呼麦的同时,可以借助蓝调、摇滚等形式在呼麦中融入现代元素,通过这种融合的形式激励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学习呼麦艺术。

在胡格吉勒图的努力下,呼麦艺术越来越受到民族音乐家、声乐界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同时引起了世界各国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人们把呼麦与马头琴、长调并称为“草原文化三宝”,并称它为“独一无二的喉音艺术”以及“蒙古族民间音乐活化石”。

2012年12月,胡格吉勒图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呼麦,传统音乐类)代表性传承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他说:“蒙古族的呼麦是来自喉底的声音,是纪念先祖的声音,是绑定历史的声音。它可以瞬间从山顶降到河谷,再从河谷升至山顶。作为一个蒙古族人,我有责任将我们的民族音乐传承并发扬光大。”

如今,胡格吉勒图依旧在为蒙古族呼麦艺术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他来说,传承并发扬呼麦是他毕生的追求,正如他喜欢的一首呼麦歌曲所唱的那样:“天上的风啊永远不会停,世间的人啊生命难久存。谁也没喝过长生的甘泉,珍惜此生让我们去努力吧!”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