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李腊翁——“茶的民族”的史诗歌手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 出版日期:2016-12-01文章字数:3351字

李腊翁——“茶的民族”的史诗歌手

一、成长在全国唯一的德昂族民族乡

李腊翁

1929年,李腊翁出生在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县(今潞西市)楚冬瓜村,20世纪40年代随父母迁至邦外村,两个村子均属于三台山德昂族民族乡。

德昂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2000年普查时为1.79万),而作为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三台山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9月,中国德昂族博物馆在三台山乡破土动工,2010年7月竣工,2011年9月28日开馆。这座唯一建在乡里的国家级博物馆,由主展馆、动态表演馆、手工艺品展示馆、电子展示厅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760.28平方米。馆内收藏德昂族文物200多件,内容包括德昂族出土文物、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纺织、民间工艺品、古籍文献、节日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如茶文化、竹文化、服饰文化及历史文化等。

李腊翁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吃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当过放牛娃,做过雇工,曾流浪到畹町、瑞丽一带谋生——苦难的生活赐予了他坚韧而又敏感的心灵。

由于长期在各地乡村奔波,李腊翁不断受到民族歌舞艺术的熏陶。他四处聆听,用心品味,不断消化吸收着各种民歌的演唱技法。不久以后,李腊翁初步掌握了以《雷弄》《串》为代表的许多民间歌曲的演唱要领。他的歌明快悠扬,情意绵绵,感人至深,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和韵味。到1948年,李腊翁已经是一个驰名德昂族地区的民歌手。

1962年,勇于也长于创新的李腊翁,大胆地打破了德昂族传统的演唱习惯,把歌唱、器乐演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在无形之中有力地拓宽了德昂族民歌的表现空间,民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演唱《葫芦笙恋歌》时,幽雅深情的唱腔和深沉动人的葫芦笙独奏曲相互穿插,歌喉和器乐合奏出的情感催人泪下。

1979年,李腊翁赴北京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民间歌手、民间诗人座谈会”。回到故乡后,他创作了《我在半路等你》《你变菜,我变锅》和《德昂族情歌》等一系列洋溢着浓郁民族色彩的作品。其中的《你变菜,我变锅》,后来还荣获“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这首歌是这样的:

2008年6月,德昂族创世神话诗史《达古达楞格莱标》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李腊翁作为这一“非遗”项目(民间文学类)的出色演唱者,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列。

二、“茶的民族”的《达古达楞格莱标》

德昂族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形式多样,主要有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笑话、诗歌等,大部分是靠口头流传下来的,也有些是利用傣文或用傣文字母拼写本民族语记载下来的。这些相沿既久而记录下来的作品,就形成了“古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古达楞格莱标》,此外还有《宝葫芦》《洪水的故事》等。

《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的创世神话史诗,德昂语意为“最早的祖先传说”(或“古代先民的传说”)。史诗从混沌初始唱起,直至德昂族先民的“茶叶始祖”完成创世大业。与其他民族创世史诗不同的是,德昂族这部史诗情节单纯,始终以万物之源——茶为主线,集中描写了这一人类和万物的始祖如何化育世界、繁衍人类的神迹,拟人手法贯穿始终。

诗中唱道:

与“美丽无比,到处都是茂盛的茶树”的天上相比,大地却是一片黑暗。茶叶精灵看到大地无限凄凉,就问万能之神帕达然:“我们为什么不能到地上生长?”帕达然回答说:“天下一切黑暗,到处都是灾难,下凡要受尽苦楚,永远也不能再回到天上。”但是茶树为了大地长青,愿意到地上受苦。于是掀起狂风,撕碎小茶树的身子,使102片叶子飘飘下凡。这些叶子在狂风中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变成了男人和女人:“单数叶变成51个精干的小伙子,双数叶化为25对半美丽的姑娘。”后来,大地上出现了红、白、黑、黄四大妖魔,他们横行霸道,涂炭生灵。茶叶与四魔斗争,打了九万年,终于消灭它们。茶叶众兄妹割下自己的皮肉,搓碎后使它们变成大地上的树木花草,并把自己鲜美的颜色洒给白花,茶叶自己只留下普通的颜色:碧绿的花托、嫩黄的花蕊和洁白的花瓣。从此,这些姑娘和小伙子便在大地上生息,繁衍了人类。

德昂族欢庆自己的节日

德昂族种茶历史悠久,向来被其他民族誉为“茶的民族”“古老的茶农”。从古至今,茶在德昂族人的日常生活、社交礼仪、化解矛盾、治疗疾病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地位。古歌《达古达楞格莱标》集中反映了德昂族与茶的渊源关系,从而影响着德昂族的人生态度、习俗风尚、道德伦理、性格特征以及审美情趣。因此,古歌的末尾唱道:“未来的道路很远很远,还会有魔鬼和苦难,为了开拓新的生活,《达古达楞格莱标》要贴在心口上。”

李腊翁正是一个一生把《达古达楞格莱标》贴在心上、唱在嘴上的德昂族民间歌手。

三、传承民族文化不遗余力

1981年,文学刊物《山茶》第2期发表了由赵腊林唱译、陈志鹏记录整理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全诗长1200余行,包括序歌和主体的五个部分。也有研究者指出,从具体内容看,全诗应分为九部分:(1)人的诞生、神的出现及由茶树创造了日月星辰;(2)茶叶诞生人类;(3)茶树兄妹在人间的磨难;(4)茶树产生了高山、平坝和江河湖海;(5)四色土的来历;(6)大地植物的来历;(7)各种动物的来历;(8)藤篾箍习俗的来历;(9)德昂族人民对祖先的缅怀、感恩。其中几乎每一个片段就是一组鲜活的画面,合起来就成了德昂族与茶密切相关的社会历史变迁的长卷。

《达古达楞格莱标》赋予了茶叶深广的文化内涵,在民族历史上,德昂族不仅在生计方面依赖于茶叶,日常和礼仪生活也体现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内涵:出生茶、成年茶、定亲茶、成亲茶、敬祖茶、祭祀茶……这些茶俗折射着德昂族人的价值观和生命意识。

李腊翁接受采访

然而,如今在德昂族年轻人的意识里,茶文化的情结已经越来越淡漠,许多茶俗也几乎名存实亡。据调查:潞西市三台山乡会唱《达古达楞格莱标》的歌手大多已经去世,现在仅有年过八旬的李腊翁能传唱这部史诗;其他地区的德昂族人只能讲述其故事而不会咏唱。《达古达楞格莱标》传承“断代”现象严重,后继乏人。

对于历史上较为贫困的德昂族来说,《达古达楞格莱标》的保护与传承,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贫困,德昂族人不无自己比别人落后的自卑心理,天长日久,对自己的民族文化难免产生了怀疑态度。这种来自民族群体内心深处对本民族文化的冲击,比任何来自外部的力量都要强烈。因此,这些年来,有关方面积极扶持和推进德昂族经济发展。从媒体的报道来看,三台山乡德昂族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改观,《达古达楞格莱标》的传承也在老歌手李腊翁等的指导下,展现出光明的前途。

除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外,德昂族民间文学还有叙事长诗、风情习俗长诗、民歌等。民歌约有5种歌调形式:迎亲调(即婚礼词),隔山调(即“对歌调”),串词,采茶调,做摆歌。流行于德宏地区德昂族中的“阿坡翁”,就是一种“对歌调”。按当地德昂族的传统婚恋习俗,每个人从恋爱到婚姻的过程中,约需经过“山野对唱初识、竹楼笙歌寻偶、婚前相讴送嫁和婚礼众歌往贺”四个具体阶段,其间都伴有“阿坡翁”。这些种类的民歌,李腊翁都很熟悉,尤其擅长演唱“阿坡翁”,并且发表了不少唱译作品,如前述《你变锅,我变菜》,以及《这个地方我从来没到过》《看到一朵美丽的花》《婚礼前的对歌》等。这些民歌,尤其是情歌,更为年轻人喜爱,李腊翁也不遗余力地传承着。

德昂族“非遗”传承培训班

共和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