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彝族
所属图书:《民歌》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2202字

彝族

彝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居住在乌蒙山中段。关于他们的先民,一直众说纷纭。现在被学术界日益接受的观点认为,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贵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许多关于“濮变彝”的记载。在汉文献中,彝族先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贵州的彝族多自称为“糯苏”“尼苏”。新中国成立后,遵照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彝族”。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个方言。贵州彝语属东部方言中的黔西北和盘县两个次方言。彝族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爨文,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音节文字。彝族的民歌有用汉语唱的,也有用本民族语言唱的,民歌调式使用很有特点,衬腔的使用也很常见。

彝族民歌调式使用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转调频繁,方式多样,一首歌往往会有几次转调,有时是只转调式不转调性,有时又是两者同时转。而民间歌曲衬腔的使用非常多,许多民歌不仅有大量的衬腔,而且和主句不是通常所见的从属关系,而是一个相对平行的关系。现在我们来欣赏他们的情歌『曲谷』和婚事歌『阿硕』。

曲谷

对歌中,老歌师的演唱常常让年轻人惊叹。

『曲谷』,彝语直译为「玩声音」,即唱歌的意思,也就是彝族的情爱歌曲。因地域、方言的不同,也有叫『走谷』、『洒叉』等名称的。『曲谷』一般在野外或歌场上演唱。歌场在彝族居住的地方一般都有歌场,它通常设在离寨子较远的风景优美的旷野、平地、山林或能遮风避雨的山洞等地。这些地方,逢年过节时是最热闹的。

歌场上演唱『曲谷』有一套完整的礼仪。首先,由长者带领一些男女青年向天、地、歌场敬酒。彝语叫『谷直候』,然后是『接歌魂』,完成这些后,才开始唱歌。对歌的时候,歌场上一堆一堆的对唱人群。青年们通过唱歌一来一往,情绪高昂,在对歌中,观察对方,了解对方,试探对方。如果双方都有好感,就会离开人群,单独到一处唱歌、说话。爱情也许就这样慢慢开始了……

彝族的歌舞常常伴有乐器,月琴就是其中之一。他们通常在闲暇和节假日演奏。

『曲谷』是用彝语演唱的传统情歌。以独唱、对唱为主,也有齐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嗓唱,男声多用真嗓唱。『曲谷』的歌曲一般通用五言句式。三段为一首,多用比喻。一般是一、二段用比喻,第三段点题。如:

词句中,没有明显的押韵规律。有时词排列得密,用大量的衬词填充。这也是『曲谷』的一大特点。

而『洒叉』则是用汉语演唱的彝歌,只有少量的彝语。大约在清末民初才出现在歌场上。它是彝、汉文化长期交融的产物。歌词采用汉族山歌的七言四句结构形式。演唱时,正词有用彝语的,有用汉语的,也有彝、汉两种语言杂糅使用的。衬词大多用彝语,少数用汉语。其曲调既保留彝族音乐固有的风格特征,又有汉族山歌的某些韵味。易于即兴编创,所以流传很快、很广。多数地方在歌场上逐渐取代了传统『曲谷』。例如《月亮明三月》

彝族来接亲的人一定要能讲会唱。因为结亲队一到女方家寨门前,就会遭到歌的拷问。答不上来,就会遭“打”。

阿硕

『阿硕』意译为『酒礼歌』,是彝族传统婚礼中演唱歌曲的总称。彝语有伤心、庆贺的意思。彝族的婚事极其隆重,分阶段进行,送亲、接亲、迎亲,每一阶段都要唱歌。

姑娘要出嫁的那几天晚上,左邻右舍很多的姐妹要来陪姑娘,帮她赶做嫁妆。这个时候她们一边做一边就开始慢慢唱离别的歌了。要出嫁的姑娘主要是唱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情谊,歌词动人凄楚,歌声哀怨情深。

送别的晚上,人们都要歌舞送别姑娘。

男方家来接亲,要唱『初初侯』。『初初侯』是彝语,意思是迎接接亲人的歌。过去,来接亲的人要过几十道关卡。现在虽然简单了许多,但对歌也是难免。在姑娘家的寨门前,会有一群一群的姑娘,手拿竹条小棍,唱歌『拷问』他们,答不出来,就要遭「打」。在姑娘家的门口,还用竹子或木棍等搭一道门,叫「月宫门」,旁边放有一张桌子、一盆水;桌子上放一杯酒、一杯水。

一群姑娘等在那里,等接亲的人一到,就用歌『拷问』,答对了就请喝酒,答不对就遭水泼。整个过程充满欢快的打闹、戏谑,而歌曲充满了风趣。

到了晚上,人们就要唱歌跳舞。『阿美凯』《阿斋求堵斗》(阿西里西)是其中传唱最广的一首歌。这是贵州彝族的代表性音调,先后被不同的音乐家改编成合唱曲、器乐曲等等。婚礼直到第二天黎明,

从上面的几类代表歌例来看,彝族民歌与民俗活动密不可分。各类民歌,因各种不同的民俗活动而存在。它的曲调都比较高亢、粗犷。其歌词率真质朴,通俗而不浅露,含蓄而不晦涩,没有刻意的雕刻修饰和华丽的辞藻,具有一种本色之美。

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