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布依族
所属图书:《民歌》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2997字

布依族

布依族的祖先百越族群是从南粤逐渐迁徙北上于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但贵州的人口最多,仅次于在贵州的苗族。大部分聚居在黔南、黔西南、黔中安顺市、贵阳市郊,部分聚居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布依族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历史上形成三个土语区。各土语区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社会情况不同,音乐文化也各有特点。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好花红》的故乡——惠水葱油乡油辉寨门前。

布依族人爱唱歌,歌唱活动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唱歌是布依族社会生活中最普遍的行为方式和最活跃的文化事象,某些歌唱还伴随着乐器的演绎。民歌非常丰富,主要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小歌、古歌、丧葬仪式歌等,其中,山歌受汉族民歌的影响相对较大,旋律上多采用五声调式,以羽调式和澂调式为主。羽调式山歌民间称为『四平腔』,曲调平和温婉,音域不宽。澂调式山歌民间称为『三滴水』,即第一句歌的旋律总是在最高音上停留三次,是一种独特的调式旋法。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流传得最广的《好花红》 [1] 和与民俗活动关联较大的『浪哨』歌。

《好花红》

中部地区的布依族大都会唱《好花红》。

中部地区的布依族大都会唱《好花红》。

中部地区的布依族大都会唱《好花红》。

唱遍大江南北的《好花红》是布依族第二土语区的一种山歌调,用汉语演唱。这种用汉语演唱的民歌,在贵阳地区称之为『明歌』;当然也有用布依族语言唱的,在贵阳地区叫『土歌』。『明歌』大概产生于明朝后贵州大开发时期,是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文化多重交流所生成的一种民间音乐现象。据音乐工作者调查,《好花红》有多种变体,在贵阳市郊、惠水、龙里、贵定、长顺、平塘等都有相同歌词而曲调不尽相同的《好花红》民歌流传。它们由于所唱内容、场合的不同,歌调也有区别,但大同小异。其基本结构是相同或者相近的:音调为四声或五声的羽调式(la、do、re、mi、(sol)),上下句式分节歌,七言四句为一首,节奏采用三拍子与二拍子相互交替的混合型节奏。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惠水所唱的《好花红》(二)。这首歌音域不宽,平和秀丽。虽然用汉语演唱,但却也反映了布依族的独特的音乐风貌,是目前最流行的版本。

如今,这首唱了几百年的布依族民歌,已经穿越历史,穿越高山,带着古老的文明,在贵州、在祖国大江南北传播。它传播得如此之广,还得益于一位布依族姑娘——秦跃珍。1956年11月,惠水县举行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毛家苑乡布依族姑娘秦跃珍、王琴惠两名歌手演唱了《好花红》等布依族民歌,深受群众喜爱,并引起了前来观摩会演的省歌舞团专家的重视,认为是一首布依族的好民歌,并派专人采访学习。当年年底,这两位布依族歌手出席了贵州省第一届工农业余文艺会演大会。1957年初,秦跃珍和王琴惠又被选入贵州省文艺代表队,赴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她俩演唱的《好花红》引起了轰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了实况转播,《民间文学》还特地作了介绍。《好花红》就这样被发掘并搬上了舞台。秦跃珍深情并茂的演唱轰动了北京,还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2]

『好花红』已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民歌精品,她已升华为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或一种文化品牌,成为惠水乃至贵州的名片。

布依族还有一种山歌叫做咕噜歌,它也是布依族民歌里很有特色的一种,它利用模仿、重复、紧缩、扩张的方法和独特多样的衬词衬腔穿插在歌曲中,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很多歌是人们劳动生活的再现。如『咕噜』歌中的『咕噜噜子,嘎那那子』的唱腔,便是直接来自生活中水车、纺车声音的模仿。《久不唱歌忘记歌》就是『咕噜』山歌。

“丢花包”是浪哨时经常玩的活动。一开始是随意的,只见美丽的花包在空中飞舞,热闹非凡。渐渐地,姑娘开始向自己喜欢的人抛。

『浪哨歌』

『浪哨』是布依族青年们交朋结友、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俗称『赶表』、『玩表』、『坐表』。这种群体的社交活动一般以寻求配偶为主要目的,也有的是为展示歌才,寻求友谊,散心解愁而去,因此,它还包含着若干娱乐的成分。

『浪哨』的时候,不同村寨的青年男女纷纷相约相邀前往约定俗成的特定的谈情说爱的风水宝地——『花坡』(『花坡』,有的亦称之为赶花场、赶秋坡、赶毛衫树等等)。花坡场上,青年男女唱歌、丢花包、吹箫筒、吹木叶、踢鸡毛毽,热闹非凡。唱歌时,他们大多与好友、姐妹结伴而唱,一般两人一组——间或也多人成组,相互提携,共划对策。这是传统。一般是后生们先发歌,投石问路,试探姑娘们结交的诚意。然后通过几个回合礼节性的你来我往的对答。

他们唱友情,唱情爱,其间,有追求、有责任、有心酸、有猜忌、有思念、有赞美、有苦涩、有甜美……这些,便形成这类民歌绚丽多姿的旋律形态。

在多姿多彩的『浪哨』歌中,最具代表性的属『小调玩表歌』。布依族民歌中说的『小调』是歌种歌调的名称,它与汉族民歌中的小调和乐理中的小调概念是不同的。主要流行在黔西南地区,望谟、册亨是其荫生的摇篮。『浪哨』歌的曲调清新优美,细腻深情。如《忧愁分点给给妹担》这首歌。黔南的布依族有大小歌。大小歌属于带有多声性质的民歌。主要流传在黔南的荔波县及靠近独山、三都两县的交界处。其理论是『上脆下莽,两音相糍,公母分明』。演唱时大歌用大嗓,开朗豪放,多在酒席等重要场合演唱;小歌用小嗓,温婉柔情。大歌有歌头,小歌无。

大小歌的演唱都是二人为一组,对唱开始时都是同声重唱,只有在『浪哨』时男女青年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后形成情投意合的对子,在演唱小歌时演变为男先女后或女唱男跟的混声重唱。如果是女声领唱,男歌手跟进时需自组一个声部,与前一声部若即若离,歌手们自喻为『藤缠树』的关系。例《古老传下来》(大歌)这首歌。从谱上我们可以看出,大歌的歌头是一个固定的礼节性的引子。声部进行带衬腔式复调性,歌尾也是固定的收束,长短有不同。

姑娘们参加歌会时,总是喜欢穿上自己最漂亮的民族服装。这是盘县保基乡格所河布依族少女结伴去“浪哨”。

小歌没有歌头,它必须由一人单独领唱完整的四句词,然后当另一声部对应起唱第一句歌2词时,紧接句尾跟进,和为双声。小歌简练而精干,四句便是一首。不过,必须多首连缀而成,因而也叫排歌。《情爱无尽头》就是典型的歌例。

中年妇女在歌会上最喜欢展示歌喉。这是黔西南望谟县一群布依族妇女在三月三歌会上。


[1] 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宗贤1953年来惠水布依族村寨采风后,以《好花红》旋律作为基调,创作出歌曲《桂花开放幸福来》,这首歌很快在全国传播开来,成为时兴歌曲中的经典之作,是《好花红》不可多得的姊妹篇。

[2] 《好花红》在北京还有一段佳话。1959年5月,我省组成全省各民族参观团赴北京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在党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招待会上,时任中共惠水县羊场区区委书记的杨通锦和时任惠水县摆金区人民政府区长的龙智堂代表贵州参观团即席唱了一首《好花红》,悠扬动人的歌声博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朱老总听后非常高兴,将敬酒一饮而尽。

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