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瑶族的蜡染刺绣
所属图书:《长鼓舞盘王:瑶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0字

瑶族的蜡染刺绣

穿花纳锦

瑶族蜡染文化源远流长,据《后汉书·南蛮传》载:“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隋书·地理志》载:“青布衫,斑布裙。”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斑布》云:“瑶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溶蜡灌于镂中,而后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其极细斑花,灿然可观。故夫染斑之法,莫瑶人若也。”

崇棉礼俗

瑶族家家种棉,户户织布,凡缝制瑶衣,必须用自种自纺的粗土布。这种自织的土布经纱只有12~16根,纬纱14~18根,显得粗犷厚重,而且易于挑花刺绣。

瑶族在棉花播种前,要举行一项隆重而神圣的植棉典礼,旧时的典礼还有大小之分,小礼年年举行,大祭每十二年一巡。每当阳春三月,布谷鸟(杜鹃)啼叫的季节,便是瑶家植棉节。家家蒸糯米饭、磨豆腐,抢挑水井的第一挑“圣水”喷洒在棉籽上,用草木灰拌均匀,装盛于筐内,筐上密密地置满鸡蛋、鸭蛋或蛋壳,然后到棉地的东方地角焚香化纸,虔诚恭敬地祷告。

祷告毕,把棉籽种入土内,主人即砍来一株高大的棉花刺树,去掉枝梢嫩叶,立于地中央。此时,亲朋好友,大人小孩便兴高采烈地饱尝节日里特有的蛋类佳肴美味,然后把所有的鸡蛋壳、鸭蛋壳全部倒挂在那株棉树上,预祝今年的棉花有如这株棉树一样粗壮高大,棉桃满枝。

纺纱

旧时的大祭典礼则更是隆重,全族带上酒肉糯米饭,集合于“植棉活路头人”家中,共祭棉花,同染棉籽。相传古时候还要用“棉头”祭棉,用血浸染棉籽。

晾晒花裙

瑶麓瑶族崇尚青色,从衣裤裙袜到背扇口袋全都是青色,这一特定的审美情趣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瑶家古时候就种植一种叫“勉供”的黑棉花,这种棉花黑叶、黑秆、黑花、黑籽,用它纺的纱、织的布,用不着靛青染色,自然就乌黑闪亮,永不褪色,因此瑶族人民尊奉“勉供”为“黑棉花神”。

为了使黑棉花永不褪色,永保青光,年年高产,岁岁丰收,瑶族人民每年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棉事,每隔十二年还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棉典礼。大祭典礼,同时又是瑶民的一个盛大节日,大祭时间大都在清明前后棉花下种的季节里进行。每逢大祭的年份,主持祭棉仪式的头人,又称为“棉头”的人,就要事先召集有经验的老人选择吉日,吉日一般选在“兔”天或“猪”天,选定吉日之后,棉头就提前三天到各村各寨通知全体族民,淋浴更衣,禁止房事。各家各户则提前备足当年要播种的棉花种子,装入箩筐之内。大祭当天,全体族民要踏着晨曦,带上棉花种子,抬着米酒、糯米饭,集中于主祭的棉头家中。除了主祭的棉头以外,还有两个陪祭,一共三人,他们先行来到黑棉花神坛前,面朝东方,燃起十五炷高香,同时焚化纸钱,向棉神祷告。

“长衫瑶”少女服饰

蜡染与蜡染纹样

瑶族服饰缝制前都要进行染色处理,染色是用蓝靛的嫩叶,经生石灰高温发酵浸出深蓝色汁液,然后将织好的白布投入汁液中反复浸染着色而成。如男女上衣、黑头巾、黑绑带、青裤等服装经过这样的染色处理后就直接穿用,但妇女专用的背牌和百褶裙还要增加蜡染和刺绣等工艺程序。

瑶族蜡染的原料,是取自瑶山上一种特有的高大乔木树,瑶语称为“哥舅”的蜡染树。用斧头在树上按“品”字形向上砍开切口,让树流出一种黏糊糊的橙黄色树脂,下用竹筒接取,将树脂倒入锅内,掺上适量牛油,以文火煮熬,均匀混合后制作而成。制作蜡染布时,就用牛角刻制的蜡刀蘸着树脂牛油汁在白布上绘画传统的花纹图案,画好后将布投入染缸中漂染,上色后取出漂洗晾干,再用清水蒸煮,让树脂牛油液熔化脱落,白色图案即显现出来,就成了一张蓝底白花的蜡染布。

蜡染布制好后,瑶族姑娘们便用红、黄、蓝、白、绿五色丝线在图案上飞针走线,精挑细绣。瑶家刺绣是一项劳动堆积活动,一块一尺见方的背牌图案,刺绣时往往要耗费一个姑娘半年到一年的业余时间,即使是从早到晚赶制,也要一两个月的功夫。特别是瑶山瑶族的百褶裙,仅用来描绘图案的“哥舅”树脂就要耗费两斤以上。姑娘从七八岁就开始学刺绣做嫁妆,自己种棉、自己织布、自己养蚕、自己挑花,等把精美的百褶裙绣制满意时,自己已到待聘出阁的妙龄时期了。

瑶绣

在瑶乡,姑娘们人人精于蜡染刺绣,有句瑶族谚语:“瑶山上找不到蹩脚的猎手,也找不到不会绣花的姑娘!”可见蜡染刺绣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荔波瑶族蜡染图案,随意性很小,传统化、模式化多,且图案多为高度抽象的、象征性的几何图形,很少有写实型图案,图案都有自己的名称,多是赋予了一定内涵蕴义的图腾画。

主要纹样有十几种。

大回纹、小回纹。

大回纹、小回纹主要刺绣于背牌上,没有大回纹的背牌是绝对不能穿的,瑶山、瑶麓、瑶埃三支瑶族的背牌上全部都绘有大回纹。大回纹是由大地田园抽象而来,瑶族妇女称呼大回纹为“禾仓围”,称小回纹为“项圈围”,或称大小回纹为“大围马”、“小围马”。另一说法是由义优瑶王的方形印信抽象而来,是作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族徽”,由此增强图腾信仰的记忆程度,希冀瑶王印信之灵永远庇佑降福于瑶家子孙。

大回纹

小回纹

五指纹。

五指纹绣于瑶山男子的白色短裤上,用大红或中黄丝线绣制,每条宽一厘米,上端用丝线交叉后收成须状。其功能与妇女背牌上的回纹祖先崇拜相同,相传是瑶王为捍卫民族尊严,带伤率队与外族官兵抗争奋战而留下的五指血印,是怀念先祖的辉煌业绩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五指纹

人形纹。

人形纹见于背带花边、头巾、腰带、手笼套等装饰上,是生殖崇拜或是部落联盟的象征。在人形纹中,瑶麓瑶族还把“”称呼为“娥俺”,直译为“白裤瑶的孩子”,显然是对民族共同历史的美好追忆。每年农历六月“祝霞”供奉禾神时,通神的七个头人要分别穿上代表瑶山、瑶麓、瑶埃三支瑶族的白、青、灰三色服装,表示是三个部落的瑶人在共同祭神,希冀人丁繁衍、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人形纹

太阳纹。

太阳纹多绣于多幅裙上,是东方崇拜、太阳崇拜的象征。在瑶族中,太阳崇拜情感十分强烈,家中不设祖宗牌位,也不扫墓上坟,但逢红喜、节庆、起房造屋、出猎安坛等都要事先向东方供祭,向太阳祷告,祈求赐福施泽、消灾免难、风调雨顺、年丰物阜、六畜兴旺。只有丧礼或年节的大祭之后的小祭才向西方供祭。据说瑶族的保护神居于东方,东方是强壮之神、生命之神的象征。

太阳纹

云雷纹。

云雷纹主要见于背牌的花边和多幅裙上,是雷神崇拜的印记。雷神,是主宰瑶族精神意念的大神,凡春雷初次响动,瑶族就要“接雷”,家家户户,一齐对天鸣枪放炮,表示欢迎。新雷响过之后,要“祭雷”,第一次祭七天,第二次祭五天,第三次祭三天,以后为一天,直到栽秧时结束。“祭雷”期间,任何人不准动土,更不能结婚嫁女。违者,由“活路头”任意进行处罚。有的瑶族村寨还以新雷响动为年节,全寨聚会,宴饮欢庆,预祝丰年。

云雷纹

水浪纹。

水浪纹主要绣于手笼套、头巾、裙脚花边等处,是水神崇拜的表现。瑶族原先居河谷水滨,恐惧水神,后被逼进深山石垄,又祈求水神,感念水神。凡久旱不雨,就要抬着狗,丢进深潭,让狗去通知龙王降雨;或用猴头枯骨投入水井之中,念动咒语求雨。在高山饮用古井泉水时,要结一草标先投入水中,然后再行饮用,以防水井枯涸。有人久婚不孕,就要在水井边“架桥”求子。

水浪纹

万字纹。

万字纹绣于背牌的衣边和多幅裙上,是双龙交媾的意象表达。瑶族畏惧龙蛇,有“见虎三年穷,见龙三年死”的俗语。凡遇蛇交媾、蛇蜕皮、蛇进洞等必吐唾沫于手心,或解带脱衣,以防灾祸。绣上双龙纹样,是为了祈求出入平安。

万字纹

牛纹。

牛纹绣于手笼套、衣边上。瑶麓男子的上衣两腋下的侧襟缝角,要特意用布衬出硬角质形状,在肩部也要另衬,微微向上突起如肩峰状。瑶族老人过世,都要椎牛奠祭,并在灵柩上挂木质的牛角形“公榔板”,或在坟前的木桩上挂牛角,都是牛神崇拜的象征。

牛纹

马纹。

马纹绣于背牌和裙上,是一种马神崇拜。在瑶族的消灾驱邪仪式中,要请马神相助,还要在中柱、厩门等处贴上马符。

马纹

鸟纹。

鸟纹绣于多幅裙、手笼套、腰带和瑶山男女上衣的前襟上方,男绣白色的长方形鸟图案,女绣红色的长方形鸟图案,左右两襟各对称绣制,是一种鸟图腾崇拜。瑶族的鸟图腾崇拜表现得十分鲜明、强烈。瑶麓女子胸前的项圈下,一定要挂六只银鸟;住房的瓦脊上要装饰一对相向的泥鸟;在红喜和节庆供祭的祈祷词中都有祝愿“鸡、猪、鸟满家”的词句;在年节中,老人通过听鸟的鸣叫来占卜年成丰歉。在瑶山,姑娘的全部嫁妆就是几穗谷种和一只未曾下过蛋的仔鸡,“押礼先生”在送新娘至男家门前时,要神秘地颂扬谷种和鸡(鸟)如何神通广大、繁衍生息,主家得了这谷种和鸡(鸟)种必定兴旺发达、万世昌盛。丧葬埋棺之前,必定要进行鸡卜测吉,然后才能下葬,最后还要在坟前木桩的顶上刻一只木鸟。此外,还有蛋卜,用鸡头作神判等习俗。荔波瑶族好猎,但有几种鸟是他们绝对不能捕杀的,如喜鹊、点水雀和乌鸦等。特别是乌鸦,据说谁开枪打了乌鸦,谁的枪就要坏掉,以后这支枪再也不能用来狩猎。

鸟纹

鱼纹。

鱼纹绣于多幅裙上,是鱼神崇拜的象征。瑶族先民早先聚居于樟江河谷一带,从事渔猎活动,自然就崇拜鱼神,后演变为崇鱼习俗。在瑶麓瑶族的丧礼中,有固定的“跳鱼”仪式,“跳鱼”之后还要将一条用木头刻制的鱼模型插在灵柩的“井”字架上作为先行神,指引亡灵路径,并随棺一起抬进葬洞中永久瘗存。

鱼纹

瑶族对安放棺柩的岩洞地址选择很讲究,一定要是下临河溪、上靠青山的绝壁洞穴才能用来瘗尸,充分表现了瑶族先民的鱼崇拜意识。

树纹。

树纹主要绣于背小孩的背带上,是一种树神崇拜的表现。瑶族有将小孩拜寄给大树,认树为父母的习俗,拜寄后即舍去原名而取名为“木生”、“木养”、“木高”、“木保”等;护寨神庙也都安设在古树脚或古树丫上,村寨附近的古树都封为神树,严禁砍伐。

树纹

铜鼓纹。

铜鼓纹绣于背牌和多幅裙上。铜鼓是瑶族的“重物”、“神器”、镇族之宝,十分神圣。丧葬椎牛时,必敲铜鼓,以通知祖宗神灵,启用和收藏铜鼓时,要分别由头人秘密举行接请和归送仪式。

铜鼓纹

苗族芦笙纹。

苗族芦笙纹又称“大苗花”,绣于手笼套和多幅裙上,是苗瑶联盟的记忆。

苗族芦笙纹

庙房纹。

庙房纹绣于背牌、头巾、腰带和多幅裙上,这是瑶族图案中少有的写实图案,出现了平滑的曲线运笔。图案多绘于背牌回纹的外围左右侧和下端,以及多幅裙的最边沿,腰带的两端,而无居中者。可以看出,这是较晚发展的纹样,瑶族称这种花纹为“杳”,显然是汉语“庙”的借词。

庙房纹

长鼓舞盘王: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