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考古历程
中水发现古代文化遗物时间很早。20世纪30年代,昭通人张希鲁先生即在中水征集到磨光石器(后捐赠给昭通市文物管理所)。
20世纪60年代初,贵州考古前辈陈默溪先生曾在中水中河一带调查,采集到石斧、石锛等磨制石器,当地年老村民还依稀记得这位当年骑马到中水考古的女考古学家身影。
1972年张以容、谭用中两位先生在中水调查,于中河大河湾冲沟采集到夹砂陶器和石器,随即上到坡顶的吴家大坪,根据采集物认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后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又做过一些复查。
1977年,何风桐先生在中水南端的梨园一带征集到村民改土挖出的青铜器,发现了中水梨园战国至汉代墓地遗址。
1978年和1979年,省博物馆组成以李衍垣先生为队长的考古队在中水盆地南端的张狗儿老包、梨园、独立树等地进行了两次发掘,共清理战国中期至汉代墓葬58座,出土各类文物400余件。由于出土物特别是陶器器形独特,风格迥异于周围其他同时期遗存而引起学界极大关注。
但在此后一段较长时间,中水因种种原因逐渐淡出了考古学者的探索视野,未能进行深入野外工作。
1995年9月,中水镇中河村四组有个叫杨吉敏的村民在吴家大坪下面的冲沟底部挖地时,挖到许多陶片和石器。他将标本带到省考古所,所里派我们到现场调查。来到中水,我们爬上沟顶西侧平地,钻探并试掘了中河村4组李国富地里两个长方形稻谷坑,坑内出土大量碳化稻谷,其中1号坑长近3米,宽2米,坑底稻谷厚达5~10厘米。出土的稻谷数量巨大,估计有上百公斤,我们戏称发现了贵州最早的“粮仓”,C14测年为距今3120±65年。
1995年中水吴家大坪出土的碳化稻谷
2002年10月,我们进入中水,开始对吴家大坪遗址进行钻探。通过钻探,发现该遗址地层已基本被破坏,多数地方耕土下即是遗迹和生土,且遗迹特别分散,在近5万平方米范围内均有分布,钻探期间还试掘了一个坑(编为K3),坑内填土为含陶片、烧土颗粒的红褐土,容易辨认,在将坑边找清楚后小心往下清理,填土分三层,中部为厚约20厘米的红烧土层,在烧土中比较均匀地掺杂着大量被烧过的碳化稻米。
在钻探同时,我们对中水盆地展开调查,有村民提供信息说花桥村1组村民王文让在赖苗冲水库南侧的鸡公山上挖出许多“麻砂罐”(当地村民把陶器叫麻砂罐)。我们兴冲冲地找到王文让家了解情况,在村民围着我们七嘴八舌的时候,同寨的王文远说在寨子对面的水果站种果树时挖出几样东西,想让我们看看。待他将东西拿来时,我们看到数件青铜器,有直内铜钺、有段铜锛和铜手镯等,一些器物在贵州还是首次出土,大家压住激动的心情,请他们带我们到现场。调查队兵分两路,一路去出土铜器的地方,一路则到鸡公山。当我们顺着崎岖的山间羊肠小道,爬上海拔近2000米的山顶时,尽管所有人均汗流浃背,但看到山顶上随处散落着的与吴家大坪遗址一样的陶片时,兴奋取代了一切。遗址面积不大,粗约估算了一下,不超过5000平方米,山顶遍地卵石,一些被村民垦为耕地的地方已被破坏,但从山顶堆积判断这应是一处性质单一、保存相对较好的遗址。
钻探和调查结果表明,过去我们对中水盆地古文化遗存的认识严重不足,在中水盆地中河两岸存在着不同时期的丰富遗存,这在贵州异常难得,有必要作更加详细的考古发掘。2003年11月,王红光所长、四川大学考古系罗二虎教授在我们陪同下到中水实地考察,现场听取中水遗存介绍后决定作为一个学术课题向国家文物局申请主动性发掘。
2004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中水发掘项目(考字04第85号),便有了由笔者任领队的中水遗址2004年至2005年跨年度大规模考古发掘。这次发掘成果喜人,顺利荣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