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鑫乾 我为舞蹈奉献了毕生精力
我出生于1935年3月,贵州贵阳人。1951年3月进入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贵阳分校学习,同年8月参加省委工作队赴黎平参加“土改”。1952年调入贵州省歌舞剧团(现贵州民族歌舞剧院)任舞蹈演员。进入专业艺术团体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我从一个只会唱歌、打腰鼓、扭秧歌的小女孩逐步成长为专业舞蹈演员,学习了民族舞、古典舞、芭蕾舞,并在训练中逐步掌握了部分高难度动作,如大跳、旋转、蹦子、平转、托举等。在长期下乡深入民间生活和演出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一些民族民间舞蹈,特别是苗族舞蹈,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舞蹈工作者。
通过长期的刻苦训练和理论知识学习,我在角色的理解、人物的塑造等方面均能做到准确把握、表演到位。我在舞剧《母亲》中扮演的儿媳妇,受到观众和专家的肯定,评为表演一等奖;在舞蹈《八女放排》中担任领舞,受到好评。还参加了苗族大型舞剧《蔓萝花》的演出并拍摄电影。
我演出的节目有《芦笙舞》《踩鼓舞》《欢乐的苗家》《花树舞》《板凳舞》等,这些都是本省的民族舞蹈。
省外的有舞剧《小刀会》片段《弓舞·梦幻双人舞》《鄂尔多斯舞》《花儿与少年》《跑驴》《荷花舞》《快乐的啰唆》《采茶舞》《大头娃娃舞》《挤奶舞》等。
国外的有几内亚的《大象舞》、斯里兰卡的《脚铃舞》、朝鲜的《勋章舞》、俄罗斯的《军民联欢舞》等。
舞蹈以人的形体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生产劳动。当好一个舞蹈演员很不容易,除了掌握舞蹈本身的技能和技巧外,还要提高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方面的修养。
1984年底,我在北京参加“定位法舞蹈”首届全国进修班,毕业后受省文化厅聘请,参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贵州卷)》的编撰工作,走遍了苗岭山区、乌蒙山下、北盘江畔,深入民间走村串寨,了解收集了各个民族的舞蹈资料。按国家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要求,准确、科学、全面地记录各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不仅记录动作、音乐、场地、服饰、道具,还要记下每种舞蹈的历史演变、有关传说,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活动。由于是“六五”跨“七五”时期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是抢救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科研工作,中央提出的要求很高。要把这个项目做好,必须先把舞蹈学会,还要学得像,掌握它的韵味、音乐节奏、风格特点,遇到高难度的段落时,要反复琢磨它的韵律和旋转变化规律。
我们在工作中忠实于舞蹈本来的面貌,力求完整地保存民族民间舞蹈遗产,为今后的舞蹈艺术研究、创作、表演、教学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十多年的编撰工作,倾注了我全部的心血,我用心去体味、去记录,多彩绚丽的舞蹈中,饱含各民族纯真的感情,我陶醉于贵州的山美、水美,以认真、勤奋地工作传达我对舞蹈痴迷而又真诚的情感,我愿为舞蹈献出我的全部,直至生命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