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跳月:草原儿女血脉相连的节日
所属图书:《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出版日期:2017-12-01 文章字数:2506字

跳月:草原儿女血脉相连的节日

2月9日农历正月初十,曾担任草原乡城兴村文书的李廷祥,一大早就从县城驱车赶赴村里面,准备今天的跳月活动,帮助妻子为儿女精心打扮后参加跳月。

“从村文书退下来后,我虽然不在村里面任职,但是遇到跳月这一重大节气,我都会回来和大家组织群众参加我们的盛会。”李廷祥一边忙着帮儿子穿衣服,一边向记者介绍。

李廷祥说的跳月,是龙里县草原乡一带苗族群众的一个重大节日。每逢正月初六至十一,每到跳月这天,苗族青年男女欢聚一堂,吹笙起舞,寻找心仪的对象;老人们用牛角开启神圣而古朴的祭祀仪式,将钩沉着集体(民族)记忆的仪式传下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趁着时间还早,跳月还没有开始,记者跟随着草原乡的工作人员沿着新修建的道路拾级而上,登到半山,可远眺从其他村庄延伸出来而又交汇到跳月场的路。就算这里山再大,谷再深,只要有路,就可以让星罗棋布的各寨村民连成一体,连起这个民族流动不息的血液。

早上9点,海拔1600多米的草原乡城兴村等鲊苗寨村落的树上已晶莹剔透,白茫茫的世界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这里静谧而安详,偶尔发出的就是早起的人家生火做饭后的声音和狗吠声。苗家的木屋贴着大红春联,苗家人把朴实的幸福和新年的祈愿写作春联贴在门楣上,屋顶缓缓飘起的炊烟慰藉着每一个归乡游子的心灵。

村主任李光忠和李廷兴听说我们到来,高兴地来到村头迎接我们,村主任首先介绍寨老:“这是组长,他是这个寨的寨老,每一年跳月都离不开他。”

寨老话不多,简单寒暄几句之后就忙着去组织年长的苗族老人准备祭祀活动了。

我们沿着山路往城兴村等鲊苗寨前行,在通往寨子的路上,古树参天,一排排粗大的树子围绕在寨子周围,让等鲊显得格外漂亮。村主任李光忠自豪地说,“等鲊这些树子至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现如今周围寨子都没有这么集中连片的树林了。”

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可见等鲊苗寨的历史一定在百年以上甚至几百年。

在苗家村寨,从梯田、木屋、古树、节日里都可寻找到农耕文明的印记,可发现苗族人民的智慧。用牛角祭祀祖先代表苗家人对牛的崇拜,苗家人把牛视为最忠实的伙伴,是苗家人心里的吉祥物,在苗族服饰上可发现许多绣有牛的图案,苗家人认为它可以给家人的生活带来平安和幸福。

时间还早,等鲊还沉浸在睡意中。

草原乡工作人员安排我们在村主任家烤火,零下五度的寒冷让很多人已冻得满脸通红。

刚坐了几分钟,阵阵银铃声从外面穿透到这个木屋。

“现在开始有很多已经穿好盛装的青少年男女要到跳月场去了,我去看看好伙伴李光秀穿好衣服没有,大家相约一起去。”前去相约伙伴的李天真说。

到李光秀家后,两位美丽羞涩的姑娘就说说笑笑往跳月场走去。

往跳月场上赶赴的不仅仅是李光秀和李天真。中午12点多钟,零下五度的寒冷没有阻挡住苗家人的热情,城兴村十里八寨的姑娘小伙已经从四面八方涌向跳月场,这个平日里寂静的山谷,如今到处都是银饰相互碰撞和芦笙浑厚的乐声,大山里已经乐声四起。

跳月,将这里的苗族同胞们聚集到一起。此时的跳月场就是一个圆心,人们向着这个圆心而来,在此尽情地欢歌舞蹈,祈福新年。

今年,草原乡跳月活动共举办三场,前进、大谷村已在正月初六初七举行,幸福村王寨正月初八初九跳毕,城兴、塘兴跳月冲于正月十一举行,这其中最隆重的就是城兴村的跳月了。

吃过午饭,待大家穿戴整齐以后,城兴村村主任李光忠以及寨老组织好村里跳月的青年男女站成整齐的两排,由端着牛角的寨老领头,几个苗族青年吹着唢呐跟在其后,延绵几百米的盛装队伍在白色的冰雪世界里显得古朴而神秘。身着黄袍的寨老领着所有的人,走过村庄、走过古树、走过原野,走到跳月场,与来自十里八乡的苗族青年相聚。

跳月开场前,村里的寨老担任主持。跳月场内,寨老神色庄严,双手举着牛角沿着跳月场走一圈,听说这就是神圣的踩场,踩场寓意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随着踩场的结束,大家点燃象征希望和兴旺的篝火,点燃的鞭炮炸响了寂寥的田野,笑声、欢呼声一阵高似一阵。此时此刻,随着芦笙的响起,苗族男女跳起了民族舞蹈。在这里,苗族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头戴精致可爱的银斗;穿得同样多彩的苗家小伙则手捧芦笙,迈着统一的舞步,尽情地鼓着腮帮吹奏。他们相互寻找意中人,陶醉在这浪漫的节日氛围里。

跳月场里是翩翩起舞的苗家姑娘和帅气的苗家小伙,跳月场外是喜爱苗家文化的中外游客。此时,天空微雪纷飞,轻轻地落在我的眉宇间,落在姑娘舞动的裙摆上,城市的喧嚣纷扰忘却了,滋生的浮华浊气洗净了。

青年男女在酣歌畅舞,小孩们在嬉戏打闹,乡亲们在互相拉着家常,盘点一年的辛劳和收获,释放挥洒各自的心情。

在县城读高一,来自草原乡大谷村的苗家小伙王光祥一脸自豪地告诉记者:“今天走了很远的山路赶来这里跳月,目的就是亲身感受和体验这一传统盛大的本民族文化,让其代代相传,像圣火一样永不熄灭。”

跳月场,现在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寻找意中人的场所,在这里有很多不到十岁的少年少女,还未情窦初开的他们也来这里展示自己精美的服饰或精湛的芦笙技艺,他们自小就有着一种展示自我、推荐自我的意识,尽管这种展示很含蓄委婉。

受打工潮的影响,草原乡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甘于坚守贫瘠的土地,他们纷纷外出务工。尽管一年到头漂泊在外,但是每到跳月的日子,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返回故里,用舞蹈和笙歌平静自己的心灵,虽然这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头发已经染得五颜六色,但是身段和声音依然是草原的味道。

在跳月场,很多精美的服饰绣的都是花、草、树木、鸟等图案,但也有一些另类的图案,有一位小姑娘估计想绣的是“I LOVE YOU”,但图案出来后却成了“I YOU LOVE”,看了让人忍俊不禁。

在跳月场,苗家儿女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快乐和热情,一曲曲的芦笙在这个山谷里经久回荡,寒冷的冬天让这里沉睡,跳月跳醒了这里的春天。

据对苗族文化有研究的龙里县政协副主席陈光荣介绍,龙里的“大型白裙苗跳月活动”历史悠久、风情浓郁、场面壮观,已被载入《中华现代节庆大辞典》,2012年被列入“2012中国欢乐健康游·贵州96项主题节庆活动”之一。

传统习俗,苗家风情,在温馨浪漫的正月里,在舞步轻扬的步伐里,跳月节已融入每个苗家儿女的心脉,牵引着他们的回归、相聚、欢腾!

龙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