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54.无论内伤外感,贵在守法脾肾
所属图书:《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 出版日期:2014-08-01 文章字数:1556字

54.无论内伤外感,贵在守法脾肾

这是何承志先生的观点。

何承志先生是上海名医。他出身中医世家,为何氏27世世医之一,历宋、元、明、清四代直至今日,绵延八百余年。

承志先生认为,土为万物之母,在人体脾胃为中土,为生化之源,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后天之本也。肾寓真阴真阳为元气之根、先天之本,人身脏腑气血皆赖肾气之温煦,才得以长养发育,生生不已。在外感热病,治当清热祛邪,何承志先生亦不忘顾护脾胃,尝谓:“人体以胃气为本,纳谷者昌,失谷者亡。”处方用药力避大苦大寒,以免克伐胃气,即便使用苦寒清热之品,必加制半夏、陈皮、焦谷芽、米仁以和胃运脾。

人体复杂的生命活动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其中脾、胃、肾的功能尤为重要。《医学心悟·论补法》谓:“胚胎始兆,形骸未成,先生两肾,肾者,先天之根本也。圃的一声,一事未知,先求乳食,是脾者,后天之根本也。然而先天之中,有水有火,曰真阴,曰真阳,后之曰真,则非气非血,而为气血之母,生身生命,全赖乎此……至于后天根本,尤当培养,不可忽视。”脾胃居于中州,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腐熟,脾升胃降,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重视补益脾胃,脾胃之气得以充养,后天之本得固,方能使病情渐缓得效。《景岳全书·补略》谓:“补方之制,补其虚也。凡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暖,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

对于温病,十分重视保存津液,宗奉叶天士“胃为津液之本”“胃宜润则降”的观点,强调养胃阴,认为“留得一分津液,则有一分生机”。每用石斛、沙参、麦冬、西洋参等甘柔濡润之品以养胃生津。

对于慢性病调理,尤重调治先天后天,脾为后天之本。李中梓《医宗必读》说:“胃气一绝,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均有赖于脾的运化;饮食水谷是人出生后所必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形成气血的物质基础,全身元气赖以滋养。东垣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此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气伤,元气不充,诸病可由此而发。脾伤失运,水谷精微之气均难化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元气失于充养,则一系列虚损之证均可发生;脾伤失运,水湿痰饮难以利化,浊气内停,变生诸病,因身体虚损,邪气乘虚而入,虚实夹杂病证丛生。胃失受纳,水谷食气难以入胃,脾之运化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脾为坤土生育万物,脾运健则源泉不竭。治气血亏虚之萎黄,紫癜,“再障”,脾虚泄泻或痰饮病、水肿病等,皆宗奉东垣升阳益气,健脾利湿为法;久病损及肾阳,则取脾肾同治,加入温肾之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肺虚喘促而有纳呆便溏,采用培土生金;病久损及肾阳,则加入温肾之品,纳气以归肾。对于心肝之病的治疗,常采用益肾之法,尝谓“肾阴乃各脏之阴的根本”。肝阳上亢实因肝肾阴亏,才出现头目眩晕,面红升火,下肢酸软乏力,治宜滋水涵木,补肾阴以潜肝阳;心火上炎,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口舌碎痛等证,乃属心肾阴虚,多采用补肾阴以清心火法。杞菊地黄、知柏八味、交泰丸乃常用之方,均本“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旨。

临证治病不可“头痛医头”,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针对病源,审因论治,即“治病必求其本”也。“本”如找到,数诊之后,必见疗效,即便原来症状也自好转。有时病人把一些次要症状提出,切不可舍本逐末、改弦易辙,而必须守法不更,略加增损以治兼证,坚持下去方可收效。否则动辄更法改方为离其本,病情则易见反复。

医溪絮语:名中医治学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