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访奇
幸福的感受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你与某一种风情是否有过一面之缘。行走在平塘的乡村,缘来缘去,缘厚缘薄,谁又能注意自己与那些节日那些风俗那些技艺之间有何关系。如果你有心在卡蒲毛南族自治乡、牙舟镇、克度镇亲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惊讶和快乐就会从你的心底悄悄地冒将出来,直至你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这不奇怪,太多的稀奇事稀奇物稀奇人,让你确实不想错过这个也许被无心人忽略的行走和欣赏机会。有了这份缘,毛南风情、布依八音弹唱、牙舟陶、绝技艺人等等这些你原本不认识的东西,一下子就溢满心怀,让你醉于其间。关于平塘的奇闻轶事,对于需要隆重来衬托恢弘的交响诗来说,莺飞草长山乡风物也许只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模样,但事实上,当你在深夜遥望星空叨念过往的时候,正是那些奇异的细微之处深深地牵引着你,让你欲重新找寻出发的起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访奇
俗名:奇俗奇艺奇器奇人
雅名:贵州高原奇风大观
地点:贵州平塘县卡蒲乡、克度镇、牙舟镇
特点:独一无二的风俗技艺集结
距县城里程:不等
距省城里程:140—200公里
从独山往西走,十几公里就是平塘县的卡蒲毛南族自治乡,再走十几公里就是平塘县城。地理意义上,卡蒲是独山县与平塘县的一个重要节点。这个节点有一个神秘的指向,那就是毛南族之乡的妙曼风情。
毛南族属于人口较少民族。深入毛南村寨,打猴鼓舞、舞火龙、斗地牯牛、舞火把等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风俗扑面而来,热热闹闹地为你擦亮心窗。毛南人崇拜聪明机灵的猴子,他们通过打猴鼓舞这个载体,表现劳动和生活的无穷乐趣。早些时候,打猴鼓舞是一种只有在重要场合才会表演的祭祀仪式,后来渐渐延及大众,许多人都参与到这个仪式当中来。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魅力在于把娱乐和体育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类似打猴鼓舞的节目还有逢年过节就会“闻乐起起”的舞火龙,模仿水牛斗架的斗地牯牛,还有斗“捺奴”、打棉球等等,它们顺理成章地进入到毛南人的生活当中,缘于毛南人对生活的乐观理解。与毛南族一样热爱娱乐体育活动的布依族,也有诸多娱体节目,比如打飞鼠、拔萝卜、捉羊崽、拣石子、打蔑球、护鸡蛋、粑棒舞等等,都活灵活现,突显布依人和谐相处、开心生活的情怀。
毛南人喜舞,布依人喜乐。布依族的“八音弹唱”,俗称“八大行”,是世代流传于克度镇一带布依族聚居区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有其倩影。“八音弹唱”由八人分持月琴、八角琴、三弦琴、大胡、中胡、京胡、竹笛、竹点八种乐器边奏边唱,曲目多为先辈流传下来,诸如《欢乐的节日是今天》《庆丰收》《布依姊妹爱唱歌》《插秧歌》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调和地方色彩。“八音弹唱”的演出频率多与红白喜事有关,不同的场合,可以演奏不同情绪的曲目,它之所以能深深扎根于布依村寨,是因为它的贴近性和现实性,对于“中国曲艺宝库中的瑰宝”这样的盛赞,平塘的“八音弹唱”当之无愧。
作为中国十大名陶的牙舟陶,其烧制技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初朝廷大军屯兵平塘牙舟,带来了江西景德镇陶瓷烧制技艺,牙舟陶由此起步,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到四十多座陶窑。一百多年前北方边陲和南洋诸岛的居民看见牙舟镇的精美陶器如玩具、烟斗、祭器时,喜不自胜。后来许多精美之作被选送到日本、朝鲜、丹麦、芬兰等国家展出,更引起巨大轰动;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洲、马来西亚等十多个国家的居民,也能在外贸市场买到牙舟陶。拥有这些“业绩”,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牙舟陶能频频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平塘克度镇的布依族农民杨忠培几年前在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登台亮相时,曾引起巨大的轰动,上海人由此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民间绝活:四肢、鼻子、嘴巴同时忙活演奏四五种乐器。稀奇的是,那些乐器都是杨忠培自己制作或加工的,姊妹箫、闷笛、闷胡笛、胡芦套笛、胡芦箫、四眼双唢呐、独眼箫、姊妹唢呐等,经他创新变成了“双唢呐冒烟”、“鼻孔双箫”、“走钢丝吹奏”、“倒立弹琴”等绝技绝活,“民乐巨星”、“中华一绝”、“旷世奇人”、“背篼艺术家”、“黔南州旅游形象大使”这些声誉蜂拥而来,央视一、四、九、十二频道还经常请他露脸。你无法想象,所有的器官都被若干乐器占满后是一个什么状况,但杨忠培做到了,而且天衣无缝。
牙舟陶器 烧制技艺
牙舟陶,因产于平塘县牙舟镇而得名,是我国十大名陶之一,其历史可上溯到明代洪武年间。
牙舟陶造型古朴、敦厚,线条简洁明快,色调淡雅和谐,具有浓重的出土文物神韵。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桃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夸张而繁琐,很富于装饰性,凡鱼、兽、虫、鸟等玩具,均色彩自然,玲珑剔透。
牙舟陶原料有黄泥、白泥、青色泥三种,在制作陶坯时多数采用快轮成形及手工捏法,系典型民族传统工艺,艺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制作出实用的茶壶、盆、杯子、碟子等生活用品以栩栩如生的马、牛各种工艺品,展现出民间艺人的独特魅力。尤其是使用本地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裂纹(俗称窑变),保持着古朴、深厚迷离的独特风格,可称在陶制工艺品中的一枝独秀。
牙舟陶的釉料以玻璃釉为主,以黄白、褐色为基调色,几色相互调配形成光泽莹润的色调。
牙舟陶的基本工序有:泥浆制作、拉胚制作、图案与花纹制作、上釉、烧窑等工序。
牙舟陶器产品有——餐具:壶、盘、杯、碗、碟、钵、勺等;用具:坛、罐、花钵、烟斗等;玩具:狮、虎、牛、马、羊、猪、狗、鸡、鸭、鹅、兔、鱼等;美术陶:《鸡纹双耳罐》《犀牛壶》《将军壶》《龙凤壶》《双凤壶》等。
牙舟陶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优秀传统工艺,曾多次参加国家举办的展览并获得荣誉。1981年2月,贵州省美协将牙舟陶作为贵州民间艺术陶器代表之一,送往西德、加拿大、芬兰等国展出;1983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经44个国家一千多名代表推荐,牙舟陶《鸡纹双耳罐》被评为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获轻工部发给优秀作品证书及金质奖章;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评比中,“方纹奶罐”产品又获轻工业部优秀作品奖;1986年9月,在贵州省举办的旅游品、工艺品、民族用品展销会上,牙舟陶荣获“黄果树杯”一等奖;2006年、2007年在贵州省举办的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奖,并被贵州省博物馆收藏。2008年,“牙舟陶器的烧制技艺”入选“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9月,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加展览;2010年9月,作为贵州此类项的唯一代表亮相上海“世博会西郊国际贵州馆”。
牙舟陶
根据文物考证和传承的广泛性,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陶器大致分为十种类型:河南贾湖陶、甘肃彩陶、山东龙山黑陶、浙江宜兴陶、云南建水陶、广西坭兴陶、重庆荣昌陶、广东石湾陶、贵州牙舟陶、安徽界首陶。牙舟陶在设计上选择蜡染、刺绣、挑花图案,以浮雕的手法体现,在十大名陶中自成风格。
毛南族 打猴鼓舞
毛南族民间舞蹈“打猴鼓舞”,又叫“猴鼓舞”,发源于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组,是毛南族群众在丧事习俗中,由巫师表演的民间舞蹈,反映巫术礼仪、丧葬驱魔、避邪求吉、敬奉精灵的内容,其历史可上朔到明洪武年间。
“打猴鼓舞”粗犷骠悍,拙朴雄健,活泼诙谐,热烈奔放,颇具观赏价值。风格独特,在全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独树一帜,对研究民间舞蹈、民族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打猴鼓舞”的表演形式为男子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三种形式,全舞共分三段: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火引路,主要表现毛南族先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打猴鼓舞”使用的表演道具有铜鼓、皮鼓、木棍,伴奏乐器为打击乐,以铜鼓和皮鼓为主。表演前,先吹响牛角,再吹大号,在鼓声中依次表演。表演情绪上狂、野、粗、灵。表演动作有大、小、快、慢之分,双腿蹲跳成为贯穿始终的动作。
“猴鼓舞”是研究毛南族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的活化石,反映了毛南族的民风民俗和图腾意识,能为地域文化和毛南族文化研究提供依据,为研究贵州移民史和屯军史提供难得的资料。
毛南族 舞火龙
舞火龙是毛南族传统的风俗,是毛南族深厚的火图腾文化的具体体现,其起源已无法考证。
火龙的制作,必须要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才完成。从龙骨和龙衣的制作、裱糊、装饰到舞龙步法、姿态、鼓乐的节律以及整个舞龙过程都按传承约束而完成,蕴涵着毛南族文化精髓。
龙骨用竹子制作,其竹须为九年生金竹,象征久长久远。龙衣为自织土布,但必须是由族中德高望重的族老挑选老、中、青各三名妇女纺织的土布。据说,凡是被挑中参加纺织龙衣的妇女,在织龙衣时所许下的祈愿都能实现。
龙须是用红麻丝精制而成,是火龙全身中唯一可以送人的镇邪之宝。在舞火龙时,毛南族村民们都希望抢到一根龙须,将其挂在家门口能保全家平安,拴在手上或脖上,出门保平安,遇事呈祥。
龙身里的蜡烛是用桐油和硫磺配制而成,配制时,必须举行“上咒语”仪式,由族中八旬以上的健康老人主持,有了咒语庇护,龙身里的蜡烛点燃后,才不会熄灭,才不会烧着龙身。
舞火龙时,人员阵容庞大,有地师、神灯童子、号手、财神、玩宝手,玩龙手等,一条火龙,需要32个精壮的汉子。舞火龙分为请水、舞龙、放灯程序。
请水时,在河岸边设祭坛,在供桌摆上香花、蜡烛、水果、刀头、钱币、酒等,鼓乐队、舞龙队将龙抬在河边排队恭候龙神的到来。地师吹响海螺,口中念念有词请水,将水喷在龙身上及龙胡须上。
请水仪式结束,舞火龙开始。大号鸣响,鞭炮声声,鼓声喧天,龙身翻飞,祭师口喷火焰渲染了神秘的气氛。
舞火龙结束后,放水灯开始。
毛南族 火把节
火把节于除夕之夜举行。铜鼓咚咚,大号声声,村民高举火把向山上进发,与邻村的村民汇聚,吆喝,“对骂”。火光摇曳,鼓号喧天。在“骂”中,双方的人潜入对方“阵地”捉“俘虏”,将捉到的“俘虏”拖回寨中以酒灌之,直到酩酊大醉才被“释放”回去。
“对骂”积淀着毛南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非两寨结下深仇大恨,是毛南人用这样的特殊方式进行一次纪念活动。
火把构成“平塘”二字。
火把节表演的场地一般在水边。
布依族 器乐绝技
布依族绝技绝活产生于20世纪七十年代,以居住在平塘县克度镇金星村播瓦寨布依族民间艺人杨宗培为代表。杨宗培自幼跟父杨德用学吹“姊妹箫”,从小喜爱民间音乐,自制乐器如姊妹箫、闷笛、闷胡笛、葫芦套笛、葫芦箫、四眼双唢呐、独眼箫、姊妹唢呐等,将演奏技巧与杂技进行结合,形成独特的风格,演奏的音色较美,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在长期的演奏活动中,他不断探索改进,演奏技巧不断提高,吹、拉、弹、唱样样精通,而且能够将多种乐器集于一身,演奏不同音乐。特别是他表演的“双唢呐冒烟”、“鼻孔双箫”、“双簧演奏”、“手弹脚写字”、“走钢丝吹奏”、“倒立弹琴”等绝技绝活令人惊叹。曾多次代表州、县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1996—1997年,曾在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演出两年,受到普遍赞誉,上海《南汇报》称他为“民乐巨星”、“中华一绝”、“旷世奇人”。杨宗培与儿子曾多次参加省、州文艺调演,代表省、州到澳门、桂林、河池等地演出,受到好评。2003年,杨宗培被评为黔南州十位旅游形象大使榜首。中央电视台、贵州日报、贵州电视台等媒体也多次对杨宗培的表演进行专题报道。2005年,代表贵州参加在山西榆次举行的全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
杨宗培在演奏自制乐器的同时,辅以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新颖、奇特,令人惊叹不已。
父子合秦。
杨宗培边走钢丝边演奏。
鼻子吸烟,嘴巴吹奏,没几下子功夫,做不到这个地步。
一家三代“走火入魔”。
杨宗培的十八般“兵器”。
父子合奏的乐器均为自制,乐器不走音,表演不走调,实乃民族民间音乐一大奇观。
布依 八音
布依八音源于塘边镇布依族聚居区,主要在婚嫁迎娶、立房盖屋、家族添丁时演出。
布依八音是指用八件乐器来弹唱和表演,又称“八音座弹”,主要乐器有长号、唢呐、七星点、圆琴、三弦琴、笛子、大胡、中胡、小胡、口哨、无柄二弦、萧。曲调有散板、竹板、快板、慢板等;曲调内容有《劳动调》《庆贺调》《四季调》《全家欢》《采茶调》《情歌调》《酒礼调》等数十种,除合奏外,大多边奏边唱边表演。演奏生动活泼,乐曲时而激烈紧凑,如高山飞瀑,时而似春日行云,怡然自得,深受观众喜受。
演出服装为蓝色、青色中长对襟衣及长裤,领口、袖口、裤脚绣花卉镶边,头缠花色或青色、蓝色头帕,服装均用上土布制成。
布依族 耍水龙
耍水龙、泼吉祥水是平塘布依人喜爱的民间习俗之一,其历史可上溯到明朝洪武年间。
水龙是用山上翠绿、柔软且毛茸茸的龙须草扎制而成,配上一匹30多米黄色或红色或青色的绸缎,花花绿绿,煞是好看。加上舞龙者身着短衫,脚穿草鞋,腰拴棕片,使水龙更富远古气息。玩水龙时,围观者用淋水工具如长短竹制水枪、洒水瓢等喷射。
水龙的神秘:一是淋吉祥水,越湿越好,大人淋了万事大吉,小孩淋了驱除百病;二是焚香点烛,把青龙接到家里去“扫家”,扫掉晦气,能让家事百顺;三是“烧青龙”(意思是“送”龙回家)时“抢”龙须拴在手上或脚上,百病除根,逢凶化吉,好运一生。
赛龙舟
赛龙舟(划龙船)是平塘布依族的传统体育节目。每年端午,各支龙舟队汇聚县城展开角逐,之后就是抢鸭子。平塘龙舟队曾多次在贵州省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崭露头角,表现不俗,与黔东南的麻江队和镇远队构成贵州龙舟的三支劲旅。
苗族 咕噜跳月
咕噜跳月是平塘县新塘苗族的娱乐活动之一,一般在农历正月、二月、六月、七月或十月举行。
演奏的乐器有芦笙、铜鼓和皮鼓,跳丧月增加大号、小号和唢呐。作为娱乐活动的跳月多在月光下进行,祭祖的和丧期的跳月多在白天举行。跳月时男的头包蜡点头巾,身着青布长衫,腰束红线插条,手拿鼓锤敲鼓或锣;女的头插一双雉尾,身着新衣裙,背新背牌,足蹬有钉皮底布帮鞋,手拿长幅折叠白土布,随着芦笙、鼓点的旋律翩翩起舞。吹芦笙者伴随着鼓点有节奏地边吹奏边旋转,左右回环,旋转行进,整个场上充满欢乐气氛。
为祭祖而进行的跳月,一般从上午开始表演,跳月场中央摆一张方桌,桌面放上大米和糯米饭,桌下放一只公鸡和一坛酒,表示祭供祖先。中午用糯米饭和酒招待跳月的人,下午继续表演,直到尽兴方散。
在跳月中,苗族同胞还唱《月亮古歌》,对天饮酒,请出月神,举行祭拜月亮活动,以此来追溯祖先,寄托对先人的哀思和感恩,并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2010年,新塘乡举办了“2010平塘·新塘首届苗族‘咕噜跳月’节”。活动内容有咕噜跳月比赛、民族民间刺绣和腊染品展示比赛,摔跤、斗脚鸡比赛,“咕噜跳月”逐步由祭祀活动演变为一种老少皆宜的节日活动。
塘边 阳戏
阳戏,又名舞阳花戏,是流传在平塘县塘边镇一带的一种道具舞蹈,至今已流传了13代人,传承了24位掌坛师。
阳戏主要在丧葬祭祀、婚嫁迎娶、立房盖屋、家族添丁等场合演出。演出时穿长至膝部花布对襟衣,衣上绘花卉、猛兽图案。演出道具有尖帅(帽子)、胡须、木斧、木剑、木锤、木标枪、木卦、扇子。伴奏乐器有皮鼓、牛角、锣、钹、铙、钗、锶刀(似摇铃)。阳戏的剧目有《降龙》《六灵王抛球招亲》《黑宝放牛》《张古董借妻回门》《韩信追霸》《二子开店》《李二郎桃山救母》《六灵王抛球招亲》等。内容有借助历史题材鞭挞强暴统治的,有歌颂反抗压迫精神的,有歌颂美满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有歌颂自由爱情、反抗封建势力的,有描写农村平凡生活轶事的。
1957年平塘县举办“百花齐放”文艺表演活动,阳戏曾荣获集体演出二等奖,李其伦、李正判、李其元分别荣获优秀阳戏演员奖。1990年2月,在平塘县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活动中,沙沟阳戏表演队获得“先进集体”称号。同年2月22日的《贵州日报》第三版报道了阳戏的演出情况,被誉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2006年12月,阳戏被列入平塘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平塘 古屯堡
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调北征南”,三十万大军由东、由北进入黔中(当时贵州未建行省,黔中为云南辖地),然后集结进军昆明,剿灭元末势力把匝剌瓦尔密。叛乱平息后,明军屯集在前中一带,并向周边辐射,通州麻翁古屯、塘边摆哨屯、落辉屯、杉木屯、蛇屯、大洞屯、平纳屯、打立屯等,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