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国家地质公园 察地
所属图书:《平塘名片》 出版日期:2012-09-01 文章字数:5469字

国家地质公园 察地

切割、冲刷、冲积、溶蚀、坍塌,喀斯特地貌的变化,源于水的巨大力量。无形的水亿万年来一直在努力雕刻,加上风化的作用,一个个不可复制的自然景观呈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峰丛、峰林、孤峰、溶斗、溶蚀洼地、落水洞、干谷、盲谷等淡离枯燥的学术解释,成为摄影家、画家、作家、诗人笔下有血有肉的描摹。纵观喀斯特地貌的变迁史,人们发现水才是塑造石灰石形象的巨匠,而太阳和风霜雨雪雾霾,只是一个值得信赖的推手而已。在水面前,石灰石之所以不敢说坚硬,在于水和岁月结成联盟之后对它的无情磨砺。巨大的天坑,圆润的石臼,宏伟的洞桥,幽深的溶洞,深切的峡谷,变化多端的形态加上覆盖其上的繁茂植被,石灰石因而多了一分秀气和柔媚。在流水冲击的扇面上,许多城池据此而建,人们对“依山傍水”、“山环水绕”的独特理解,在于水对人的影响和人对水的崇敬。有了水,山才会更加雄峻。

国家地质公园 察地

俗名:世界地质奇观

雅名:喀斯特地理构造

地点:贵州平塘县掌布镇、摆茹镇、平湖镇、者密镇

特点:历史长河造就的旷世风景

距县城里程:不等

距省城里程:140—200公里

地质条件带来的优越,使得平塘的诸多风景都透出一种幽然的风韵。突兀的山峰,陡峭的峡谷,淙淙的流水,深邃的溶洞,寂静的天坑,神秘的石臼等等,一道道风景就是一幅幅精致的山水画,而这画的魅力,核心就是一个字——幽。

平塘的自然风景大致沿着槽渡河、平塘河分布,如果把这两条河流当作细绳的话,那么那诸多风景就是穿在绳子上的珍珠,把两根绳子一系,你的脖子上就有了一件非同凡响的宝物。如此美妙绝伦的享受,在平塘其实并不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只因身居佳境,珍珠就变成了随意的吟咏。

山与水的互拥共融,使平塘的风光呈现出幽秀之风骨。掌布峡谷的石头“天书”之所以能够吸引众人,除了它自身的惊世特质,那些柔软如烟的藤竹,那些四季清澈的流水,那些喜欢与人亲近的小鱼,为它编织了一件幽静的、童话一般的外衣,于是它就更加妙曼出色,更加落落大方。地动山摇的声响也许更适合强调震撼效果的黄果树大幕布,在掌布峡谷,连水都听得见自己的心跳,动物和人的心跳。永远静谧的环境让饱含等离子的空气成为一首浪漫的情歌,年年岁岁成心勾引远方客人。在掌布峡谷,你可找到“幽静”的N多种解读方式。“幽静”不在于山怎样高,水怎样深,而在于山与水的亲密程度,一个最深情的拥吻,足可以让你的表情和眼神,成为一道迷醉三秋的风景。

顺着掌布河而下,不远处便是龙塘湖。与湖为伴的尽是奇雄峻险的峡谷,如青龙峡、红岩峡、炼石峡等等,这些峡谷犹如葱郁苍茫的巨框,将龙塘湖镶嵌在槽渡河的腰部,让龙塘的“塘”黯然失色,槽渡河的神态因此有了一种从容和优雅。再往下,是远离尘世的拉安峡谷。十二公里长的距离其实没有多少惊讶的元素,但当你看到两岸遮天蔽日的古树古藤,以及出没无常的孙大圣的后裔们,“世外桃源”就会陡然从你的记忆里跳将出来,惹得你一番感慨一番离愁。槽渡河经过亿万年的执着切割,活生生将连绵的山峦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弄成文人墨客时常流连的向往之地,即便偶有险滩急流,那也是在为幽静生色。往下的茅草桥峡谷虽只有八公里,但就是这八公里的兀岩碧水,让你不得不对“乐不思蜀”这个成语重新定义,因为你时常会来,而且可能久居不舍,于是奔波两地就成了你生活中最有意趣的一个部分。

平塘河与槽渡河平行而下汇入红水河,它们的集结地是珠江。珠江现在已被更正为中国第二大河,作为它的上游支流,平塘河在亿万年前已有勾魂摄魄的诱人魅力,被誉为“玉水金盆”的县城,形如葫芦的六硐,被形容词贴满面孔的甲茶,只是这个魅力的一种气象显示,“秀气”、“柔美”、“矜持”、“幽谧”等词语早已迫不及待地爬满岁月的诗笺,只等那动人的一叹一咏,就可成全你刻骨铭心的特别记忆。

甲茶的幽静与掌布的幽静有所不同。平塘河从燕子洞里轻盈地流淌出来,从甲茶山脚下欢快地冒将出来,然后变换表情,以恬静的神态休闲踱步。河的一侧,一股溪流从山腰跌跌撞撞而下,在山脚形成一道羞涩的瀑布之后,深情地与平塘河相聚约会,于是平塘河便多了一分投奔珠江的力量。河两岸浓密苍翠的凤尾竹若干年来目送平塘河悄然南下,其身姿不见史书,亦不见碑林,但在布依人的民谣里,它的情意除了执着深厚,更多的绵绵缱绻。

沙滩、溶洞、瀑布、竹林,贵州的自然风光全都浓缩于平塘河在贵州境内的最后一段,无限遐想从此纷纷扬扬。

霞光映照 喀斯特

不管是利用普通相机聚焦还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拍摄,平塘的喀斯特地貌都具备一种地理演变的复杂状貌和诡秘多变的独特气质。喀斯特地貌占贵州全省的70%以上,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喀斯特地貌在贵州呈现的立体景观,峰丛、洼地、漏斗、溶洞、暗河等等遍布,仿若地球上一个巨大的喀斯特地貌博物馆。图为通州镇羊场一带的景致。从图中可看出地貌的层次和变化。世界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落户平塘,是有其扎实的地质基础的。

掌布 地质遗迹

掌布地质遗迹位于平塘县掌布乡桃坡村,景区面积6平方千米,景物景观16个。有奇山、奇水、奇石、奇洞、奇竹、奇树、奇鱼等景观。景区河谷两岸山高林密,河水清澈透明,藤箩和藤竹垂吊、溶洞密布、喀斯特岩溶特征明显,自然景观奇特迷人。

这是从掌布的一处悬崖壁洞往外拍摄的景色。2.7亿年前的掌布地貌混沌一片,长期的水溶蚀及风化,使石灰石改变自身形状,形成五花八门的溶洞。图中洞壁上那些扭曲古怪的纹理,无声地传递着来自遥远年代的地球衍变信息。溶洞为科学家提供地质变化证据,也为现代人创造游览地质景观的契机。

罕见的地质奇观

藏字石位于槽渡河上游掌布乡桃坡村浪马河谷内。一百吨巨石落地,中裂为二,右边巨石裂面上,凸现“中国共产党”五个字,“国”和“产”为繁体字。五个字平均高25.2厘米,宽17.8厘米,字体较石壁表面突出0.5—1.2厘米。经中国地质专家考察鉴别,系天然形成。虽然是极其罕见的小概率现象,但均从地质科学特别是沉积学上得到解释和说明。“藏字石”是世界上罕见的地质奇观。

实际在喀斯特地貌,古老奇异的化石镶嵌于碳石内,不算奇迹。但平塘掌布的石灰石凸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汉字图案,当是一大地质奇观。2.7亿年前堆积岩层中的海绵、海百合茎、腕足类等生物化石和生物碎屑经过溶蚀、风化后,形成可以有多种意会的图案。图上为鹦鹉螺化石,中、下、右均呈现汉字形状。尤其是有图的“山小”图案,颇有汉字书法的神韵。

石蛋群

石蛋群位于浪马河谷3公里处。河岸一处长约5米、宽约2米、呈40度倾斜的石壁上,镶嵌有300多枚石蛋,半埋半露,直径30—40厘米,外表灰白色,且光滑。据地质专家考察鉴定,石蛋系岩期地质作用形成的一种沉积构造,具有较高的地质学意义。

有地质学家认为,在五亿年前的寒武纪,平塘还是一片深海,当时有一些碳酸钙分子游离于深海的软泥中,在特定化学作用下,它们渐渐凝聚在一起形成结核,经过上层深积物的不断压实,软泥和结核都变成了埋藏于深海下的岩石,软泥变成了泥岩,而结核成了石蛋。经过亿万年的地质运动,它们最后暴露于地表。图中为掌布峡谷里的一处石蛋聚集地,石蛋牢牢地镶嵌于石灰岩中,有规律地呈斜面分布,堪称天工之作。

石蛋滩

石蛋滩位于浪马河谷中段、距石蛋群300米处。河滩上遍布巨大的鹅卵石,形如石蛋,故名。河水清澈见底,倒映高大陡峭山峰。水中生活着一种小鱼,称为“吻人鱼”,坐在鹅卵石上,将脚没入水中,成群的小鱼便聚拢亲吻,让人舒心。

水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石蛋崖前的浅潭,与洪荒年代的滔天大水判若两“人”,变得文静安闲,犹如处女。在成熟的地质变化中,水的“雕刻塑造”作用越来越小,它留下的只是亿万年前剧烈演变的景致。要从根本上重新让山河来一回嬗变,是基本不可能的。

藤竹峡

藤竹峡位于浪马河谷中段,因峡谷两边悬崖上长满藤竹而得名。藤竹是峡谷中最具特色的石出性藤蔓植物,生长茂盛,似藤非藤,似草非草,终年常绿,长达7─8米,从陡崖上向下垂吊,形成绿色瀑布,将峡谷染成青翠之色。

生长在石灰石岩缝中的藤竹,依靠根下缝隙里的腐质演绎妖娆。也许是嫌石灰石的相貌过于粗粝,藤竹在生长的过程中,极尽缠绵之情,用一生的翠绿覆盖裸露的岩石机理,尽情伸展的枝条相互交错,浓浓密密,让人误以为这不是竹而是树木的变种,因为在石头上生长且婀娜生姿,实在不是竹的优势。

漂来石 浪马滩

喀斯特地貌的石头具有无可比拟的能量,从固体中分崩离析,再到四处漂泊,可谓沧桑历尽。漂泊实际上并非石头的本意,剧烈的地壳运动之后,它们一个个成了孤儿,然后接受强大水流的冲刷,于是在一次阵痛之后,它们不再继续漂泊日子,而是选择安静作为它的存在方式。这种安静充满秩序的混乱,怪诞的姿势成了它们的特色,它们留给人类的,是关于爱情无边的想象。

祥云洞

溶洞是喀斯特地貌的特征之一。在水的作用之下,石灰石变得松软无力,坍塌成了一种宿命。坍塌之后呈现出的石洞在暗无天日的光阴中,继续接受水的考验。历经亿万斯年,水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石笋“长”出来了,石钟乳形成了,石幔也在悄悄地打扮自己,微缩“梯田”与洞处山峦间的梯田惊人地相似……图为掌布峡谷的祥云洞,当年当地百姓在此躲避匪患,人们由此知道在大山深处竟然还有如此美丽的仙境。

掌布阴阳洞

溶洞、暗流、地下河,这些现象在喀斯特地区是很平常的风景。但在平塘掌布景区,有个溶洞显得与众不同:洞内两条暗河,其中一条冰凉,一条温暖。地质学家称,水冷是因为水来自地表浅层,水温是因为水来自底层深处。

塘边世界级 天坑群

塘边天坑群位于塘边镇,距离平塘县城92公里,由打代河天坑、安家洞猫底陀天坑、倒陀天坑、瑶人湾天坑、音洞天坑等大大小小12个天坑组成,是世界上最大的天坑群,范围约20平方千米,其深度均超过300米以上,在世界自然景观中,具有稀少、奇特、险峻、壮丽、秀美的特点。奇特的喀斯特地貌,记载了海洋向陆地变化的全过程,是除峰林、峰丛、石林、地下河之外的又一特色岩溶景观。

塘边天坑群规模庞大,天坑地貌发育完整,凹陷深邃,被地质专家称为自然“天坑博物馆”和“世界岩溶圣地”,极具科学考察和旅游价值。打代河天坑深邃、壮美,底部原始森林茂密,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大的天坑,其底部有一天然溶洞,长约2千米,有石笋、鹅管、石钟乳、石幔、石塔、石兽、石花等景观。

天坑群与正在建设的克度大窝凼天文望远镜工程仅30千米,是猎奇、探险的好去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打代河天坑系塘边天坑群的“老大”,与罗甸县接壤。亿万年来,由于地下水不断冲刷、掏蚀,导致岩层坍塌,最后形成坑口。从图中可看出,地下河至今仍在坑内悠然流淌,它从暗无天日的世界来到阳光普照的地表,给大自然增添了几分妩媚。若干年后,在这条河流的两端,仍会出现坍塌现象,但程度已不如往昔剧烈。

四寨天坑

这是平塘南部靠近广西的一个巨型天坑,因在四寨镇境内,被人们称为“四寨天坑”。该天坑规模不大,但形状典型,坑口较为规则,底部有茂密的植物。也许此地岩石较为“脆弱”,而地下河的冲刷和溶蚀力量实在强大,才在山峦的垭口处突然塌陷一个大洞,给人们留下解读成因的悬念。

甲青 大裂谷

有裂谷就有河流。裂谷因水而形成,水因裂谷而婉转缠绵。不规则的裂谷犹如一道伤疤,烙在平塘的南部。地壳运动造就的地质奇观可以理解,但水流把岩石活生生地切割,从文学的角度看简直是一种疼痛。只有云弥雾罩,人们才不会产生与人类情感有关的联想。

甲青大裂谷位于平塘县者密镇茂村村拉敖组与甲青村甲坨组之间,打密河下游,距平塘县城70多千米,峡谷原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集旅游、休闲、探险于一体的好去处。

大裂谷长约8千米,宽100—250米,裂谷两边是陡峭的悬崖,高耸入云的大山。山涧静谧,飞鸟穿梭、鸣唱,植被茂密,野花烂漫;谷底遍布巨石,经河水冲刷,洁白无暇。

大裂谷中著名的景点是天生桥。天生桥80多米高,长70多米,宽50余米,桥洞巍峨,气势恢弘。桥底部,怪石嶙峋,激流飞溅;桥顶部,云影晃动,树影婆娑。

龙吟洞是打密河的入水洞,洞口高大宽敞,奔腾的河水冲入洞中,如万马奔腾,惊心动魄。

鲇鱼滩碧绿深邃,所产鲇鱼个头大,皮酥肉嫩,鲜美可口,是当地的特产。

干河 冰臼

干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位于者密镇甲拉村干河组,全长13千米,是亿万年前地壳运动时水的切割侵蚀而成。

干河峡谷幽深,林木葱茏,沙丘起伏,奇异的石臼延展成片,铺满了整个谷底,洁白如玉,分外耀眼。臼的颜色浅灰,纹理如画,大如小屋,小似桌几,形状似人似兽,似物似器。其中一尊异石,酷似沙发,底座、靠背和扶手皆具,奇妙无比。

干河的石头与其他地方河床的石头相比,特色鲜明。一是石头洁白光滑如玉,二是许多石头有大小不一的圆坑(孔),地质学上称为冰臼。冰臼是第四纪冰川后期的遗迹。两三百万年前,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水体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成语“水滴石穿”,形象生动地概括了这一过程。

平塘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