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学理论典籍,书中详细记载了各种养生之法、修养之道及针灸疗法等,是后期中医学发展的宝贵参考资料,也是现代中医药院校必不可少的课程。
《黄帝内经》又叫《内经》,顾名思义,“内”即是内里之症,据说还有一本《黄帝外经》与其对应。那么,《内经》之前为何要加黄帝二字呢?
《黄帝内经》
说起黄帝,就要讲到黄帝的母亲,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是当时有熊国的国母。据说黄帝的母亲有一日看到有一巨大的光环围绕着北斗星,接着光环下落入有熊国,随后附宝就怀孕了。附宝怀孕24个月后才生下黄帝。黄帝小的时候就特别聪明,很小就会说话,长大以后更是敦厚敏锐,聪明灵慧,后来又带领有熊国打败了蚩尤,统一了华夏各部落。
黄帝统一各部落并带领百姓逐渐走向文明,后期的时候他就开始专注养生和医学,他先是去适崆洞向广成子问道;广成子传授给他《自然经》;然后又去王屋山,取得了丹经。之后又向玄女素女学修身养道之法,并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上铸造九龙鼎,鼎刚刚铸成,便有九条龙从天而降,带黄帝登仙。
黄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在医学上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留下了《内经》一书。黄帝有一日忽然约岐伯相见,同岐伯一起讨论养生和医学。他问岐伯一句,岐伯便回答一句,后来人们将黄帝和岐伯讨论医学和养生的对话整理成册便是《内经》。后人为了纪念黄帝的丰功伟绩,感念黄帝在医学上对后世的贡献,于是在内经前加“黄帝”二字而成《黄帝内经》。
那么,《黄帝内经》里究竟讲了什么呢?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更加提倡养生学。《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五谷就是稻米、小麦、玉米、小米和黄米,可统称为五谷杂粮;“五果”就包括桃、李、栗、杏、枣,都是果;“五畜”是猪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益是补益的意思。“五菜”是各式各样的蔬菜,它们起到补充的作用。因此,现代的我们可以多食五谷杂粮,多吃水果和蔬菜,并适当补充肉类,保持饮食上的营养均衡,这样就可以预防很多疾病。
此外,《黄帝内经》还主张论病而治疗,他所讲的病因主要有六淫、饮食、七情、劳伤等。六淫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得的风热感冒、风寒感冒、中暑、上火牙痛等均属于六淫;饮食是指由于饮食不规律,或者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而得的疾病,俗话说“病从口入”就是这个道理;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我们的情志变化和我们的脏腑都是紧密联系的,例如经常发怒的人可能肝脏会不好,经常悲伤的人身体也比较容易得病,因此这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情,才能健康少病。劳伤是指“五劳”,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由于过度劳累或者虚耗体力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这种病刚开始可能感觉不出来,但久而久之可能会对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这提醒我们做事要适度,懂得劳逸结合。
《黄帝内经》中的内容可谓丰富,只有细读、精读才能更好的体会其中的内容,不仅是在古代,即使在医学发达的现代,我们也还能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宝贵的知识。
闲暇时间,我们不妨在某个黄昏午后,静静的坐在书桌边,品一杯茶,捧一本《内经》,静静的欣赏书中的智慧和哲学,给忙碌的人生增添一丝惬意,给现代的人们增添一份养生之道、健康之道。
【知识链接】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大致意思是,针对炎热夏季,在起居上,应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精神方面应主动调节情志,避免过怒烦躁,避免情绪抑郁,保持神清气爽。此时在饮食上,要注重健脾益气,少食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此外,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伤气损阳,故可多选用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酸梅汤、豆类及其制品;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故应及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