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针灸之祖——黄帝
所属图书:《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 出版日期:2013-11-01

针灸之祖——黄帝

黄帝像

黄帝本性公孙,系少典之子,母为蟜氏女,名曰附宝。因生于轩辕之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名曰姬轩辕。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同炎帝并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制乐器,分九州,建文明,并与岐伯讨论病理,著《黄帝内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医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后世所深深推崇。

一、中华民族的祖先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有一天晚上她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掉落,附宝由此而感应怀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小儿。此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生于三月初三,故民间一直流传“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黄帝的说法”。黄帝一生下就显得异常神灵,生下来没多久就能说话,十五岁已经无所不通。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的王位,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在数学上制定度量衡,在军队上始制阵法,在音乐上定五音十二律,在文字上命仓颉造字,在政治上划疆野、定九州,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养蚕制衣的推广

相传有一个春天,一位少女在桑园养蚕时,碰到黄帝。黄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着一件金色彩衣,闪着轻柔、温和的黄光,地面上堆着一堆蚕茧。黄帝就问少女身上穿的是什么,少女就说了植桑养蚕、抽丝织绸的道理。黄帝听后,想起人们还在过着夏披树叶、冬穿兽皮,一年四季衣不蔽体的生活,感觉到这是一项大的发明,能让人民穿衣御寒,他就与这位少女结为夫妻,让她向百官和百姓传授育桑养蚕的技术。这位少女就是黄帝的正妃嫘祖。

黄帝封嫘祖为正妃之后,嫘祖就组织一大批女子上山育桑养蚕织丝。但很快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蚕养了很多,茧也产了不少,但抽丝和织帛却有了困难。就在这时,群女中有一个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部丑陋的女子发明了缠丝的纺轮和织丝的织机。黄帝得知后,对此项发明大加赞赏,让她给众人传授技艺。后来在嫘祖的撮合下,黄帝娶了这位丑女,作为次妃,这位次妃被后人尊称为嫫母。

三、《黄帝内经》的著成

《黄帝内经》

有一天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问道呢?”黄帝于是回去后自我反省。三个月后黄帝又去找广成子,当时广成子正在睡觉,黄帝于是跪着挪到他身边,广成子感念,于是送给黄帝《自然经》。然后黄帝又去王屋山,取得丹经,并向玄女、素女学得修道养身之法。黄帝还在茅山采到烹药之铜,在荆山千鼎湖上修建药炉炼药。黄帝让岐伯尝遍草木,让雷动、俞跗明辨脉细,并与他们三人一起讨论养身、修身之道,主张未病而治,结合人的喜怒哀乐、生病症状和脉象等终成《内经》。现存的《内经》是以黄帝和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方式著作而成,为表对黄帝的尊崇又名《黄帝内经》。此书的治疗方法多为针刺,所以对针灸的针刺方法以及人体各穴位的记载十分详细。

四、黄帝成仙的传说

传说黄帝在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成九龙鼎,鼎刚铸成就有一条长须飘垂的龙来迎接黄帝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神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这也就是“龙去鼎湖”这一成语的由来,现多用来形容皇帝去世。

【知识链接】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济世救命之方:中国医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