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相邻村寨
所属图书:《水东土司官衙:马头寨》 出版日期:2017-11-01

三、相邻村寨

马头寨是清龙河畔底窝布依八寨之一,与之相邻的有桐木寨(头目寨)、安官寨、杨方寨、典寨、水头寨、坪寨和祖阳寨。这些寨子形成较早,历史悠久,民风淳朴,紧密相连。有人将寨名编成一首诗:

安官寨

安官就是委任为官的意思,安官寨是水东宋氏后裔在底窝最早定居的寨子,如今是以水东宋氏后裔为主的布依族、汉族杂居村寨。根据宋氏旧谱,明末宋万化父子反明被平定后,宋万化幼子宋世杰改名宋高塘,隐居于底窝坪寨后山腰上,卒后葬于住所前。清初,宋世杰幼子宋文顺迁居底窝坝东侧,据宋氏家传,宋氏土司曾封为公侯,号称官当不完,便把官安给别人当,安官寨因此得名。其实,根据明朝土司制度,水东宋氏有权直接任免其亲辖的十二马头及马头以下头目,所以水东宋氏给别人安官也属有史有据。安官寨清代建有永兴寺,也叫安官寺。

安官寨

头目寨

头目是古代对小土司的称呼,明代水东宋氏土司亲辖十二马头时,底窝马头宋德茂为加强对辖地的管理而委任当地许姓等土著为头目,许氏居住于安官寨北隅,并长期世袭头目,寨子因此得名“头目寨”。关于底窝许氏,史籍有公元1636年(崇祯九年)总府许公施田三亩于元兴寺的记载。而马头寨村民保存的明清地契中,有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和公元1648年(南明永历二年)的两张地契,都记述许总爷捐田产地租给元兴寺作香火钱,可见明末清初许氏势力还是大的。清代中后期,许氏退出历史舞台,江西程氏入黔后,定居开阳底窝并继任头目。如今,头目寨是以程姓为主体的布依村寨。

头目寨

杨黄上寨

元明时期底窝有两个杨黄寨,一个叫杨黄上寨(今马头寨),一个叫杨黄下寨(今杨方寨)。两寨分别位于底窝清龙河东西两岸各一个山头的山腰上,就象压住大桥(万寿桥别名)的两头一样。所以,就有了“杨黄二寨镇大桥”之说。

杨黄上寨,始建于宋代,初名杨黄寨,相传因最初是杨黄二姓开寨而得名,也有传说杨黄原是少数民族名称或其首领封号。元初,公元1283年(至元二十年)设置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于寨内。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水东土司宋隆济抗元时,将寨内总管府攻毁。此后,当地土著首领雷氏将土司衙门迁到河东岸地势更加险要的地方,仍称杨黄寨。为区别两个杨黄寨,分别改称杨黄上寨和杨黄下寨。明代,宋德茂任底窝马头后,又在杨黄上寨总管府旧址重建马头衙门。明代中期以后,杨黄上寨便因此更名马头寨(但民间仍习称杨黄上寨,直到清代中后期),并一直沿用至今。同时,杨黄下寨则改称杨黄寨,清末民初,易名杨汪寨,解放后又更名杨方寨。杨方寨元末建有元兴寺;马头寨明代建有兴隆寺,又叫马头寺。如今,马头寨是以宋氏土司后裔和明末江西移民涂姓后裔为主体杂居村寨;杨方寨则是以蒲姓和于姓为主的布依族汉族杂居村寨。

杨方寨

典寨

典寨,实为点寨,就是点兵的寨子,相传现典寨小学后几户王姓民居处,就是明代宋氏土司马头点兵练兵遗迹。明初,宋德茂率军征蛮,受任为底窝马头后,便选中底窝坝北端的一块平地作为点兵练兵处,点寨因此得名。

公元1431年(宣德六年),明朝派官员张朝得到底窝查实土司田土,宋氏自恃祖先劳苦功高,在点寨召集土兵(土司私家军队)将张朝得打死,明朝下旨免除底窝宋氏马头之职。幸有贵州宣慰使宋斌上奏求情,底窝宋氏也捐银赎罪,才得保留其职,但底窝宋氏辖地从此一分为三。清代中后期,底窝宋氏等望族相继衰弱,江西程氏取而代之,出任守备(正五品武官)、总牌(管底窝三牌地)和头目等职。典寨寨前,清代建有惜字塔,毁于文革中。如今,典寨是以程姓和王姓为主体的布依族村寨。

典寨

水头寨

水头寨位于底窝坝南端,因为是底窝最早的水利工程坪寨大沟的取水点(民间习称水头上)而得名,大约开寨于明永乐年间。如今,水头寨是由罗姓子孙组成的布依村寨。

水头寨

坪寨

坪寨,因位于底窝坝东南的一个平坦台地上而得名,是水东宋氏子孙世居地之一。明末宋万化父子被革职问斩后,宋万化幼子宋世杰先隐居于坪寨后山腰上,地名岩上。清初,其子孙迁居山下,聚族而居,形成寨子。乾隆年间,宋氏后裔在寨后新建朝阳寺作为家庙,今朝阳寺内仍保存有宋万化及宋氏左昭右穆牌位。如今,坪寨是宋氏后裔组成的布依族汉族杂居村寨。

祖阳寨

祖阳寨,初名祖蒙,布依族先民称为竹蒙,因古时山上多为竹林覆盖,土语称覆盖为“蒙”,竹蒙因此得名,当地民间则称为宋大坟。清代水东宋氏后裔一支迁到竹蒙开寨后,将竹蒙改名煮羊坡,解放后煮羊又讹为祖阳。如今,祖阳寨是以宋氏后裔为主体的布依族汉族杂居村寨。

此外,底窝坝马头寨和杨方寨之间有个新寨,又叫对门寨,因为系马头寨涂姓祖先涂大智于清道光年间迁居新建而得名,今寨内居民全是涂氏后裔。由于开寨较晚,故不属底窝八寨之列。

祖阳寨

水东土司官衙:马头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