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第六届国际生态大会
所属图书:《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 出版日期:2016-07-01 文章字数:6676字

第六届国际生态大会

本人应国际群落生态学及保护生物学会议(8月15—18日在瑞士伯尼大学召开)和第六届国际生态大会(8月21—26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召开)的邀请,经贵州师范大学同意,省科委上报,省人民政府黔府办出字[1994]142号任务批件批准后,做好一切准备到时赴会。由于要办两个国家的签证,瑞士的会议时间在先,估计可能来不及,因此与涉外处商量决定只送英国领馆签证,放弃瑞士会议并急去函报告。1994年8月19日由香港转道英国出席大会,8月30日仍取道香港回国,共计12天,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日程安排

8月19日 9点由广州乘火车赴深圳,再乘广九线于17点抵九龙。

8月20日 8点半九龙启德机场起飞,中午13点到达新加坡樟宜机场,休息1小时,换乘SQ320航班14点起飞,于晚19点(其间有7小时时差)到达伦敦海沃国际机场。办理入境手续,后赶到伦敦西郊优斯顿火车站搭乘去曼彻斯特的火车。

8月21日 于清晨5点到达曼彻斯特皮卡地纳中心火车站,7点离开车站到达曼彻斯特大学。上午9点在曼彻斯特大学怀特维斯大厦二楼报到,安排住最便宜且路途较远的学生宿舍欧文斯楼F舍。晚18点在曼彻斯特中心大厦举行开幕式,20点举行欢迎招待会。

(注: 1994年加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的第6届国际生态大会的中国代表黄威廉(左二))

8月22—25日 大会论文报告,分组宣读论文及图文展览壁报介绍,参观生态学图书、仪器展览,参加有关座谈会情况交流等活动。

8月26日 参加有关生态小组活动,参观了解曼彻斯特大学地理系,与台湾植物研究所所长座谈等,下午17点举行闭幕式,19点闭幕宴会。

8月27日 9点由曼彻斯特搭火车去伦敦。

8月28日 住伦敦,去皇家邱植物园拜会老朋友西蒙斯·佛列格勒,商谈有关植物合作事项。

8月29日 去海沃特国际机场,中午13点搭乘新加坡航空公司SQ319班机回国,飞行13个半小时到达新加坡国际机场,再转SQ860航班飞香港。

8月30日 中午1点半到达香港九龙启德机场,住香港。

8月31日 上午9点离开香港,办完一切手续进关,11点回到广东深圳。

二、会议概况

第六届国际生态大会是由第5届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理事会决定于1994年8月21—26日在英国曼彻斯特召开的,由曼彻斯特大学主办。会议内容包括开幕式、全体大会、分组会议、座谈讨论会、壁报展示、会前旅行、半日游览、会后考察、生态学图书展览、生态学仪器用品展销及闭幕式、宴会等,内容极为丰富。

大会开幕式在曼彻斯特市中心会议厅举行,18点开始,由英国工程师乐团演奏半小时传统音乐,然后开会。首先由英国生态学会主席依安·牛顿教授致开幕辞,然后曼彻斯特大学名誉副校长马丁·哈内斯致欢迎辞,国际生态联合会主席渥尔根·哈伯教授讲话,会议代表约翰·劳顿教授讲话,致辞讲话大多简短,约30分钟完毕,继由雷卡·少斯伍德宣布大会开幕,接着由海伦·沙曼女士主持对生态学做出贡献的7位年青学者进行授奖,20点在神学院宴会厅(分5个厅)举行欢迎宴会。

大会学术报告有9篇,分3天进行,每天9~11点宣读3篇,地点在曼彻斯特大学音乐学院大厅。具体如下:

8月22日

(1)希蒙·莫里斯 英国剑桥大学

主要讲古生态有关内容。

(2)吉卡·沙罗 芬兰赫尔辛基莱希特基金会

主要讲巴西亚马孙盆地环境的不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3)琼·麦肯女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主要讲全球过去和将来人口增长及生育变化。

8月23日

(1)罗勃特·梅 英国牛津大学

主要讲多特种生物群落的预报和管理。

(2)柯林·勃兰梯斯 瑞典路德大学

主要讲地球植物的变化预测。

8月25日

(1)杰克·马格拉德 瓦威克大学

主要讲自然资源的统一管理与管理方法。

(2)约瑟·沙鲁汗 墨西哥奥托罗玛大学

主要讲发展中国家应优先行动进行环境保护。

(3)摩斯塔佛·托尔巴 埃及开罗大学

主要讲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

小组专题论文宣读共分为15个组:

1组:种群动态及保护

包括植物种群、芽、苗、根动态,植物生长与竞争,动物种群动态,动物生境利用,濒危物种的保护生物学等。

2组:群系与生态系统

包括动物群系结构、群系发展格局,生态系统发展的热力学前景,营养动态,动物生理生态和生活史,能流生态和食物链等。

3组:植物生理生态和环境变化

包括植物生理生态对二氧化碳的反应,生态系统控制,植物生理生态:盐、水与营养关系,生理生态反应:环境成分的变化,植物生理生态:碳循环、气候变化等。

4组:生物多样性与进化

包括地中海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遗传保护、生物进化的遗传和生态、生物多样性管理原则、管理格式等。

5组:生态学管理

包括农业景观基础分析、农业生态管理、草地生态管理、土地系统管理、森林生态管理、岛屿生态学管理等。

6组:景观生态学

包括保护区域的选择、评价与管理——格式、原则,应用景观生态,土地管理与重建,景观生态学的方向,欧洲生态学的重建等。

7组:污染与毒物生态学

包括金属污染生态系统,毒物生态学,农业的化学与空气污染,污染源产生与评价等。

8组:寒地生态系统

包括山地生态学、山地生态系统、高山生态系统、极地生态系统——植物、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环境变化反应等。

9组:森林生态学

包括热带森林的生长与更新、动物与管理、温带森林生态学、北方森林格局等。

10组:湿地生态学

包括湿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与途径、河流红树林湿地管理与保护,水面、水、饲料生态系统,地下水循环等。

11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生态学

包括海生生物生态学,应用海生生物生态学,鱼类生物学与管理,鲜水群落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

12组:生态学和社会学

包括生态学家与道德判断,生态学与政治进步,生态经济学,环境变化的生态学教育等。

13组:人类环境生态学

包括疫病与病毒、疫病病源动态、人类生态学、生态系统管理与恢复、城市生态学等。

14组:生态学技术

包括生态学新技术、生态统计学。

15组:其他有关生态学

包括植物动态,动物、植物资源配置,荒漠生态学,生态学难解决的问题,以及日本国际生态学研究中心等。

会议主席为国际生态学会副主席J.A.李教授,领导委员会成员有国际生态学会主席W.哈伯教授,英国生态学会P.J.埃渥德教授,曼彻斯特大学J.H.塔理斯教授,英国生态学会J·B·维特克教授,秘书长沙里斯教授,司库R.A.比顿教授。

参加会议的共有2400多人,以英国各地来者较多,占第一位。我国共35人参加,但其中13人系在国外,主要是在英国及美国的访问学者或博士、博士后,中国生态学会理事长著名昆虫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在上次国际会议之后在河北省视察时因车祸不幸遇难,我甚为悲痛。故这次会议中国代表未组团,仅在会议中由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王如松教授临时召集并座谈,参加会议者以中青年居多。本人论文安排在第9组森林生态组,介绍梵净山冷杉林的发现和群落生态学,效果还算可以的。会后本人去秘书处时国际生态学会司库人员当即替我拍照并接纳我为国际生态学会成员,回来后没几天就又收到英国国际名人中心寄来的两封要求登载名人录及名人自传专集的通知。以前前后寄来6封要求登载的通知,本人没有回复,如果今后要与台湾教授比较的话当再考虑。这次会议开得还算成功,我与其他学者充分交流了学术思想和见地,广泛联系了专业同行,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三、会议期间和会后活动

会议期间和会后主要开展了3个方面的活动,也是原来预计要进行的,但取得的成效不太满意,只是一般口头表态,未达成协议,争取今后再继续进行。

(一)与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植物研究所所长周昌弘恳谈

今年6月,我曾将专著《台湾植被》寄台湾10位专家征求意见,周昌弘是其中之一,其来信对此书给予了肯定,认为“此书有相当参考价值,阅后当将转赠图书馆以供广泛参阅”,但未提出具体意见,只言即将参加国际生态会议。因此,我即回复在国际生态学会上将与他会面座谈有关问题。到曼彻斯特后,正巧同住欧文思宿舍房间对面的是台湾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发展处研究员林敏雄,我得知周昌弘住在宾馆,即特地转告周昌弘,同他约在26日中午进行会面。当日在神学院餐厅小休息室座谈时,对方参加的除了有林敏雄,还有林业研究所的金恒辘研究员,我方参加的有广州师范学院地理系陈世杰教授。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台湾植被》专著水平,是否由台湾学者与大陆学者合作重新再写?”周谈到:“合作重写是很好,但台湾研究植被方面的学者现在几个人都有本身的工作和研究专题,放下来不大可能,只有回去和他们交谈研究后再看如何。”第二个问题:“交流学术研究。”周谈道:“召开会议是很好的,唯经费有些困难,台湾企业家不愿赞助两岸方面的学术会议。”我即回答:“台湾召开国际植物科学方面会议我们不来,因为政治性问题,但两岸交流的会议我们要来参加。”第三个问题我提到:“今后如果被有关学术单位邀请或来台探视,是否可以拜访‘中央研究院’等单位,参观植物研究所或索取有关资料。”周回答:“可以,欢迎来,希望能在台湾再见。”座谈约半小时结束,未便草签协议。此人系台湾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植物研究所所长,有官架子。事后我与厦门大学林鹏教授无意中谈到,林鹏说周昌弘是台湾植物研究所的国民党区分部书记,在日本一次红树林国际会议上,约他谈台湾的红树林问题时他也不表态不作声。我主动送了一本书给他,他又回了信,不好不表态,也进行了恳谈。他是国民党区分部书记,我担任过共产党省科委党组书记,一眼我就看出他的样子,有针锋相对的,有谈合作的,但没有什么具体内容。

(二)与英国皇家邱植物园佛列格勒及西蒙斯教授座谈

(注: 1991年在英国皇家邱植物园中)

英国皇家邱植物园(以下简称“邱园”)是世界著名的植物园,1986年贵州省科委、科学院与该园达成协议,共同组成梵净山植物考察团,当时我在科委具体负责与英方及中科院植物所组队,上山考察标本采集以及接待事项,科学院负责梵净山具体考察及安排后勤保证、联络保卫等工作。本人带队前往梵净山,与英国邱园西蒙斯主任、温带植物标本副馆长佛列格勒还有原主任(现已退休)罗塞尔教授相处1个月,十分融洽。后于1990年回访英国邱园时,本人已退出科委未前往。此次正好在英国开会,曾去信给他们告知会议结束后要到邱园拜访,并商谈有关合作问题,他们回信表示非常欢迎。8月28日我与广州师范学院陈世杰教授一道前往,由于路途不熟悉,换乘地铁与公共汽车花费时间,原计划9点到达邱园,结果11点半才到,他们在邱园大门口迎接我们扑了空,后交代门房有中国朋友来访立即通知。但我们又没有从大门进,而从几个侧门之一进去,问到办公室在邱绿47号,找到地方之后由于是星期天休息没人,我们正在彷徨之时,一位保卫人员手里拿了一张写了我们名字的纸条,询问后发现确是我们,就把我们请进入休息室并立即电话转告,不久佛列格勒来接,大家相见十分愉快。我介绍了陈教授与他认识,西蒙斯教授由于有事不能久等,特留下纸条,然后我们到佛列格勒家聚会座谈,我们互相交换了礼品,我送的是贵州蜡染、茅台酒与贵州宣传品,蜡染是送夫人的,他叫夫人出来见面,她十分高兴。随后我们交谈过去梵净山的相处情况和拿出过去我拍的照片,分外有趣。

交谈中我们谈到今后希望再能合作调查研究一事,佛列格勒教授说去年已与四川省成都生物研究所达成协议,去康定、松潘、毛儿盖等地区考察植物、植被,但下一步打算还未定,有机会再联系。随后我们参观了邱园的温带、寒带、高山等各温室、冷室及栽培园地。邱园不愧为世界级别的植物园,参观收获极大。17点时我们告别,佛列格勒教授一直送我们到车站上车才离开。

(三)中国与会生态学者座谈会

8月24日晚19点中国参加会议的代表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基金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座谈会,参加人数37人(有外来的美籍华人),主要座谈内容为:①中国生态学有关问题,如何推动今后生态学的发展。②国内生态学研究概况。③国家基金会情况介绍及生态研究基金支持概况。大家发言很踊跃,特别是在国外访问的在读博士生与国内来的人交流,谈得很多,并介绍了在美国的生态学者组织的在美华人生态学者联谊会,一年一届,已是第三届,资料交换得很不错,国内如需什么资料可与联谊会联系。国家基金会的陆仲康同志介绍基金会支持生态学重点研究课题情况和申请基金办法等。座谈会气氛热烈,一直谈到23点半,但中青年代表依然兴趣正浓。主持人王如松教授宣布年纪大者退出休息,其余人继续座谈,直到子夜才散会。

此外,在8月26日上午11点休会期间,我与广州师范学院地理系教授陈世杰一道联系参观了曼彻斯特大学地理系。该系自然地理与人文经济地理并重,学生80余人,研究生30余人,教职工20余人,在系办公室门口贴有每个学生的彩色照片。该系主要特点是计算机电脑设备先进,与世界各地联网,只要几秒钟即可查出当时世界各国发表的某专题的研究资料、地图制图;唯普通实验室一般,有的不如国内。

四、人员交往

这次会议在英国召开,本应多结交几位英国同行朋友,但初到英国,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是遗留有老牌帝国主义的那种格调,会议的组织工作者也有些松松垮垮的样子(比起日本那是相差得太远),大英博物馆内展览的几乎全是帝国主义掠夺的殖民地文物财富,这就使我不想多接近英国人。会议期间我多和东方亚洲人接触,认识的朋友中有的对中国的确友好,择其主要者列举如下:

(1)崔贤燮:理学博士,韩国庆熙大学植物学教授,为人活泼,性格开朗,见到中国同行经常笑眯眯地说几句中国话,吃过饭后在庭院散步,常主动到中国朋友三五成群的队伍中来聊天。我们开中国人的座谈会时他经过也来坐着参加,后知道是专门中国来的开的会才退出去,吃晚饭时也爱和我们在一起。

(2)宋承达:理学博士,韩国庆北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在会议休息期间或车上碰见常爱和我交谈。

(3)矢部辰男:理学博士,日本横滨神奈川卫生研究所环境生物科科长,主要特长是灭鼠研究工作。他是日本人中最爱与中国朋友接近的一位,只要有休息、集会、宴会的时间,他就会主动过来与我们打招呼交谈。

(4)大岛康行: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教授,国际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理事,日本生态学会会长。由于我与日本前生态学会会长千叶大学的昭田真教授较熟,在北京开珍稀保护植物会议时与他认识。我懂点日语,在些次会议中会议秘书处安排我多关照他,我们谈话中谈到昭田真,因为大岛教授也熟识他,所以彼此多有交流。

(5)岩佐庸:理学博士,日本九州大学理论生物学教授。由于谈起原在台湾大学植物系的细川隆英教授,此人后转入九州大学直到去世,故而我与他有所接触。

(6)苏坡·崔可沙玛塔拉:理学博士,泰国曼谷玛希多大学生物学教授,也爱与中国朋友碰面聊天。

(7)塔文·洛托:泰国自然资源保护局森林动物保护处工作人员。

(8)莫汗默德·阿萨里·阿里亚斯: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心职员。

此外,由台湾来参加会议的代表也有10多位,其中包括由美国、日本、加拿大来的三四人,岛上来的代表中接触得比较多的有:

(1)刘炯锡:理学博士,台东师范学院生态学副教授,学识较广。台湾大学森林系毕业又学动物专业,现在教生态学,知道我曾读台湾大学森林系,并在金恒庶博士处看到我的《台湾植被》,因此常主动与我交谈。他人比较年轻,热情直爽,具教师风味,在与我的交谈中希望我回国能寄送一本《台湾植被》给他,让我回台湾探亲一定通知他,他邀请我到台东师范学院访问。

(2)金恒庶:加拿大地球科学院博士,台湾林业试验所研究员,辅仁大学兼任副教授,系台湾大学森林系毕业,因为作为前校友他称我“老大哥”,我们常在一起交谈,并交换科研成果。我正好带去《台湾植被》,送其一本,他感到非常高兴,声称回到台湾将有关研究成果寄送我,并先赠一本台湾自然保护的日记本给我作纪念。

(3)陈炳煌:理学博士,台湾东海大学环境科学系副教授,与我认识的环境科学系副教授赖明洲在一个系工作。

(4)林敏雄:台湾科学主管部门生物科学发展处研究员。此人在行政机关工作,作风与以上教学科研人员不同,有国民党人的样子,但也交谈一些科学研究及生物技术方面的问题。

(5)周昌弘:哲学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一般情况前文已介绍。

原计划利用参加这次生态大会的机会与美国哈佛大学大卫·波夫教授洽谈有关台湾植被研究问题,该教授多次参加召开的台美植物合作事项会议,本人许多台湾植被图书资料多是他赠送,但未能如愿。此外还想利用这次机会与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植物生态系主任威格勒教授商谈有关共同培养研究生的问题,不知何故,他也未能参加会议(他曾带他的研究生来贵州荔波进行石灰岩植被的短期考察)。

相宝留云:一名台湾省籍老教授的杂感随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