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冲鼓楼
増冲鼓楼(梁全康摄)
增冲,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西北部。由县城出发,沿321国道线,逆都柳江(贵州三都至广西柳州)而上,行走57公里到达停洞镇,然后向右走山区公路20多公里,便到了增冲侗寨。
增冲侗寨,山环水绕,寨中屹立着一座巨杉似的楼阁,这就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冲鼓楼。鼓楼层叠高升,飞檐翘角,红楹耀眼,气势雄伟,它被“干栏式”的侗寨木楼民宅层层包圆。它近处,还有数十栋砖房与鼓楼争相媲美。面向其房,与寨边潺潺小溪流上的三座花桥——风雨桥,浑然一体,加上寨边巨杉、古枫树等风景林木的陪衬,更显出别具一格的侗寨景色。
增冲鼓楼在现存的侗族鼓楼中,历史最为悠久,它建于康熙十一年(1672),全楼占地面积115平方米,通高约26米,13层重檐,22层宝顶。鼓楼为杉木结构,内竖4根粗大的主承柱,又称金柱,高15米,每根柱脚直径为0.8米,无数穿枋穿斗,将4根巨形主承柱牢固地穿斗结合,形成高耸的棱形楼架,构成整座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建筑主体结构。距内柱3米,外围竖8根檐柱,高3.6米,8块大穿枋与4柱穿斗连接,底部平面呈正八边形,整座建筑物以此平面图为基础,层层由底柱支撑,短枋穿斗连接,构成檐层外架,由下至上逐层内收。外用金瓜柱支撑,层层出挑,往上逐层向内收刹,形成飞檐。每层柱子之间架设檩子。上钉椽皮,铺盖小青瓦,第一层高4.5米,第二层至第十一层,各层之间等距离分别相距1.5米,顶部两层重檐凌空伸高(第十一层与第十二层之间相距2米为楼阁),两层重檐采用斗拱结构支撑八角飞檐、八方斗拱巧布术格,千孔万眼,密如蜂窝,顶端用葫芦状彩陶对口堆叠,中穿檐杆,牢固矗立,直指苍穹,犹如奇天弄云的一把艳丽的彩伞。楼内有4层回廊,各层内壁有精致的方格和万字格栏杆,从第二层起有板梯旋回而上至楼阁,游览者只要你登临楼阁,凭栏远眺,远山近水,寨中炊烟,吊脚木楼,田园山野,花桥流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楼阁正中置一长3米、直径0.5米的牛皮“楼鼓”(也称“信鼓”、“款鼓”等)。寨上只要遇到急事或重大事情时,寨老就登楼击鼓,村民们听到鼓声,全寨男女老少,汇集鼓楼,听候寨老吩咐。鼓楼底层,开3扇大门,地面为八角形方块青石铺就、正中设一火塘,是休息、娱乐、议事的场所。平时,寨里人常围坐在鼓楼里,休闲、聊天、摆故事;年节,人们盛装在鼓楼演唱侗歌、吹芦笙、踩歌堂。鼓楼还是议事、惩罚小偷、小摸或不道德等行为者的场所,乡规民约都在鼓楼里议定和施行,如康熙十一年(1672)在鼓楼议定的“万古传名”碑,就偷牛马、挖墙、偷禾谷、婚姻。坐月、拐带、山场、杉树分界、卖田、失火烧屋等款文,一直沿袭至今,遵照施行,伸张了正义,打击了歪风邪气,起到了维护社会治安、维护传统的精神文明的作用。增冲鼓楼附近栽的两块无字石碑,就是该村在康熙和光绪年间的乡规民约。只要石碑栽下,就表示乡规民约生效,侗语叫“电岂婢腊靠梅绍婢腊冷”,即栽石不许松,款规不许散之意。鼓楼大门上挂着清道光五年冬月八日(1830)三宝口寨所赠“万里和风”的匾额,还有一幅是1983年9月,贵州威宁、三都、惠水、荔波、凯里、从江六县影展会议代表赠的“侗寨生辉”四个大字的匾额,反映了侗族人民同其他民族之间的友谊、和睦。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鼓楼标志世间一德,侗寨仪风天下同流。”柱壁有侗乡历代民间艺人写的楹联5幅、诗句2首,这些楹联、诗句不但赞美鼓楼、侗乡之美,而且也表现了侗族人民的才华。
5幅楹联是:
鼓楼内壁还题写两首诗,其内容是:
鼓楼各层分水瓦脊,采用猕猴桃藤浆与石灰和拌黏合剂叠瓦而成,表面刷石灰,洁白耀眼,经久耐用;檐瓜曲翘,泥塑鸟兽;封檐板面彩绘龙、风、鱼、虾等图案;檐下点缀精木花。整座鼓楼全是杉木穿榫斗接,不用一钉一铆,精密吻合,结构严谨,造型独特。增冲鼓楼是从江县境内,乃至侗族地区修建最早的鼓楼,被人们称为侗族建筑的艺术明珠,是侗族文化最杰出代表。1984年12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高级工程师杜仙州和北京民族文化宫的领导等7人到增冲等地考察古建筑时说:“侗族鼓楼的造型独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局长王树人、国家文物局局长吕济民、中国博物馆秘书长胡骏(女)、中国民族学会,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北京民族文化宫、《民族团结》,《民族画报》社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及贵州省有关领导同志共20余人组成考察团来到从江增冲等地考察侗族古建筑(鼓楼、花桥等)和民族风情,并对鼓楼建筑工艺高度赞赏。1985年6月,由贵州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贵州省文化出版厅和贵州省民族文化宫在首都北京,举办了一次隆重的“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增冲鼓楼被仿制模型。“鼓楼”被护送往北京展出。现存于北京民族文化宫。这次展出,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高度重视,而被誉为“鼓楼文化”。首都北京的民族学界、博物馆、文物学界的专家对侗族鼓楼文化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侗族鼓楼,花桥是中国建筑的两个品种,它们与侗族“干栏”民居相呼应,浑然形成一个体系。鼓楼、花桥全用杉木穿榫构筑,不用一钉一铆,充分反映了侗族人民擅长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侗族人民的文化创造为中华民族的整体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专家还表示,要从侗族鼓楼文化中吸取营养,学习侗族建筑的人民性、艺术性和地方性。全国政协文化组副组长、文化部文化局高级建筑工程师罗哲文同志看了展览,对侗族鼓楼和风雨桥予以高度评价,他说:“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不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美的熏陶,侗族鼓楼和风雨桥在历史、艺术和科学三方面的价值都是兼备的,而且在民族民俗学研究方面也有重要的价值。当时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各国驻华使节,以及联合国开发总署、联合国系统协调署、国际劳工组织的官员,专家前往参观,并对侗族古建筑(鼓楼、花桥)工艺大加赞赏。1997年6月2日,邮电部发行的《侗族建筑》邮票一套四枚(增冲鼓楼、百二鼓楼、跨河风雨桥、田间风雨桥),题材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和黎平两县的鼓楼和风雨桥。其中一枚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冲鼓楼”,它是由著名邮票设计家李印清先生设计的,面值50分,“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而“增冲鼓楼”作为侗族人民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作为我国特种邮票发行,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的大事,它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的良好形象。
为了保护增冲鼓楼,修成后的第二年,即1673年,先辈们就将防火安全碑写进村规民约里。三百二十多年来,侗族先民这种保护鼓楼的意识和做法,一直相传至今,一代又一代的增冲村民爱护鼓楼就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党和政府对增冲鼓楼十分重视,不但为鼓楼增添消防设备和培训消防人员,而且拨专款进行维修。1979年,贵州省人民政府首次拨出3800元,从江县人民政府派文化馆干部陈春元同志到增冲,与该村党支书石国平、寨老石瑞清等人,对鼓楼的匾额、楹联、壁画等重新着色,使之焕然一新。1983年和l995年,有关部门分别拨出3500元和1000元再次对增冲鼓楼进行维修。从江县消防、文物部门还赠送一套消防设备,并为村里义务培训消防队员,在该村发展26名义务文物保护员,对保护增冲鼓楼起了积极作用。随着贵州东部侗族风情旅游区的开发,增冲鼓楼越来越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向往。据县旅游部门和增冲村村民讲,近年来,先后有美国、新西兰、英国和香港、台湾地区等国内外的宾客前来观赏,以及湖南、广西、四川、上海、云南等省市的艺术学院师生到增冲考察鼓楼或观赏。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年,到增冲参观考察、观赏的游客二百余人.尤其是1996年10月,香港清凉法苑净恩筑有限公司的释慈立法师简耀光先生等人到增冲观赏了鼓楼后,十分赞许,予以高度评价。为了表达他对侗族人民热爱之情,赠给增冲10万元人民币,修建一所“晨曦”希望小学。修建的前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并于1997年5月7日,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年内,一幢砖混新颖的教学楼,将屹立在增冲寨头,那时又给增冲侗寨增添一处美景。
1985年11月,增冲鼓楼被列入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旦,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