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节日文化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7-10-01 文章字数:3324字

第九章 节日文化

一些学者认为,布依族节日源于古代水稻耕作的农业祭祀,所以其起源很早。在农业祭祀中,祭土地神以求种子发芽,祭山神以消除灾害,祭龙神以求雨水均匀,祭祖先以求人畜兴旺,这些祭祀活动逐渐被统一固定下来,形成了节日。在近现代,布依族的农历节日主要有以下这些。

一、春节

正月,布依语称“ndianlxiangl”(巅香),意为“年节之月”“节庆之月”。从布依语名称中可以看出,布依族把整个正月都看成是过节的日子。春节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所以准备的食品较多,庆祝的活动也丰富多彩。临近年关,各家都尽可能地杀年猪或买肉熏制腊肉、香肠、血豆腐,还会酿酒、打糯米粑粑。除夕夜祭祖后全家欢聚吃年饭,兴“守岁”,元旦要“开财门”。初一早晨天刚亮时,姑娘们争挑第一挑水,称为“聪明水”或“勤水”,先挑到者被认为是一年之中最聪明或勤快的人。从初一到十五,多击铜鼓、吹长号、吹唢呐为乐,老少都可参加。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册亨、贞丰、兴义等地要演布依戏,望谟、贞丰等地要耍狮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县要赛龙灯、耍狮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安顺地区的镇宁、普定、关岭及六枝特区要赛马、玩龙灯,举行规模盛大的玩山活动;长顺县、贵阳市花溪区、安顺市、平塘县等地要跳地戏;独山、平塘县等地要唱花灯戏。各地男女青年多进行丢花包、踢毽、荡秋千、踩高跷、打陀螺、对歌等活动。正月最后一天过“了年”,镇宁、关岭、六枝等地要炒油团糯米粑祭祖。过完“了年”,春节才算正式结束,开始进入传统农业中的春耕阶段。

二、雅蝈节

雅蝈节盛行于黔桂边区的荔波、三都等县。每年除夕之夜,各寨青年组成队伍,抬着一只“雅蝈”(布依语,意为“青蛙母神”)走村串户,每到一家,大家祝贺曰:“雅蝈今天来,你们送酒肉。它保佑你家,粮丰人兴旺。”大伙走完各家各户,把“雅蝈”及供品抬到田坝中供祭,期望“雅蝈”保护庄稼来年丰收,人丁兴旺。

三、蚂螂节

蚂螂节盛行于水城、威宁等地。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三及正月十五,人们聚集在威宁红岩大山,用事先以彩色丝线编成的“蚂螂”互相对打、追撵。相传,有一年稻谷正在抽穗,蚂螂虫布满田间地头,吞食庄稼。人们用石头打,不但打不走蚂螂,反而弄坏了庄稼,后来人们用稻草扎成球对打,就吓跑了蚂螂虫。人们为纪念这件事,防止虫灾,后来在这几天都要举行这项活动,由此演变成俗。

四、祭土地节

二月初二祭土地节盛行于黔桂边区的荔波县一带。届时,由布摩主持,祭祀土地神和灶神。同时寨上老幼带食品上山野餐、唱歌,意在祈求来年丰收。

五、“三月三”

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做五色糯米饭供奉他们。《南笼府志》载:“每岁三月初三宰猪、牛祭山,各寨分肉,男妇饮酒,食黄糯米饭……三四两日,各寨不通往来,误者罚之。”社神供奉,是由一村单独或数村共同举行,大家集资购买猪、牛宰杀供祭。贵阳市乌当区这天举行“地蚕会”,届时各家带上炒好的苞谷,三五成群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意为祈求天神保佑,不让地蚕吃春播的种子,然后集体赛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册亨等县这天要杀猪、杀狗请客,很是隆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一带,男女青年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可达数千至上万人。

六、清明节

民间多在此日进行扫墓、立碑等活动。各家族集资买猪到祖坟前杀猪供祭,合族饮酒,以此纪念祖先,加强家族团结。采嫩柳枝插于大门或神龛之上,妇女及小孩用柳树皮或柳树枝丫戴在头上或腰间,以示吉祥。

七、“四月八”

又称“牛王节”或“开秧门节”,这一天要吃糯米饭,开始插秧。秧苗嫩的人家也要栽上几窝,表示不误农时。相传这天是“牛王”生日,所以要让牛休息一天,并用嫩草包糯米饭喂牛,表示慰劳。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巴铃陈家沟和屯脚马洛河一带,众人在此日云集云盘山上,男女青年玩山对歌,有的地方还会集体进行武术表演。

八、端午节

布依族家家敬供祖先,扯菖蒲、艾草挂于门上。饮雄黄酒,并用它遍撒房屋四周,以防蚊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县一带,这天要举行龙舟竞赛,或在河中举行捉鸭子比赛。黔桂毗邻地区的独山等县,还会举行“龙王赶祭”活动,祭奠造井供人饮水和浇田的龙王。

九、“六月六”

“六月六”是布依族祭社神、山神、田神的节日。祭山神的礼仪同“三月三”大致相同。祭田神,用竹片扎成大鸟,或用纸剪成三角形并染上狗血插于田中,在大田进水处供祭酒肉和粽子。在水城特区北盘江边的布依族村寨,家家户户还要拎着大红公鸡到田坝中杀鸡敬田神,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织金、黔西一带则用草灰包插在田中,以防虫灾。独山县要杀猪宰牛“打保福”,求神保佑谷物丰收。福泉布依族从六月初一至二十四日举行“看会”活动,表演对歌等节目,最后一天用绳子拉着一个装着轮子的木雕天狗,在街道上缓缓而行,让沿途群众用鸡血淋它。中午,由主祭人在二郎庙内焚香供祭,迎神起位,然后抬着沿街祈雨。长顺县古羊河畔,人们抬着狗走村串寨,绕田坝,举行祭祀天神活动,祈求风调雨顺。祭社神,在土地庙前举行,杀猪杀鸡敬供。古时各地趁此机会,由寨老当众宣布乡规民约,保护庄稼,保护社会秩序。在平塘县的清水举行三天赛歌会,邻近的惠水、长顺、罗甸也来人参加,人数多达二三万。镇宁、关岭等县,要举行三天玩山活动,赛马、耍龙灯,参加者在万人以上。镇宁的江龙、六马一带,这天不仅包粽子,还要杀狗,吃狗肉。安龙县的“六月六”还多了一层意义,相传清同治九年(1870)六月初,兴义一个刘姓大地主勾结龙广的大地主,肆意屠杀抢掠布依族人民。布依族奋起反抗,经过英勇斗争,终于在六月初六这天击败了敌人,于是布依族人民便将这一天定为纪念日。因“六月六”在此地过得很隆重,故有“过小年”之称。

十、龙山节

七月龙日“龙山节”盛行于毕节地区的金沙、织金、黔西一带。当地布依族在农历七月龙日(头龙、二龙均可),全寨出资买猪、羊各一头及公鸡、酒、肉等,在村旁龙树(即古树)下集体祭龙山。祭毕,全村会餐一顿,剩下的肉分给大家带回供奉自家祖先。寨老当众宣布保护山林、古树,爱护庄稼等内容的乡规民约,维护社会秩序。

十一、“七月半”

布依族农历以七月十三至十五为“七月半节”,各家敬祖先。此时水果已成熟,从十三日起,要在神龛上摆有数盘时令水果,并做上好菜饭敬供祖先。贵阳地区,还专门制作能燃三天三夜的盘香,挂于堂屋楼顶,将内装纸钱的“包袱”烧给祖先作为礼物。都匀市一带,还表演铜鼓刷把舞。长顺县的猛秋一带举行“赶秋坡”活动,男女对唱山歌,参加者达万人以上。

十二、吃新节

农历七月第一个龙日,此时稻谷出穗灌浆,即将迎来丰收,布依族家家户户用口袋到田坝中背新稻(名曰“背新稻”,实际上只摘数吊灌浆稻穗即可)回家,用热水烫过新稻后挂在堂屋神龛上,又将新稻穗与糯米蒸熟与酒、肉一同敬供祖先,然后合家吃糯米饭,其乐融融,此习俗称为“尝新米”。尽管土地为私有,稻田分属各家各户,但是过“吃新节”摘新稻时,田坝中哪块田的稻谷灌浆较早,任何人都可去摘,主人不会责怪,体现了布依族农耕社会的古朴民风。

十三、八月十五

此时水稻已经收割,这天家家户户打糯米糍粑供祖先。晚上,青年人相邀去偷别人家的瓜、毛豆等煮来吃。这天晚上,谁家的瓜、豆被偷走了,主人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暗自高兴。因为人们认为是自家的祖先或其他神灵驱使这些人来偷瓜、豆去给他们尝新的,要是祖先尝到瓜豆未十分成熟,就暗中保佑它们结实饱满,颗粒壮实以保丰收。故民间有“八月十五偷老瓜”的俗语。

十四、“九月九”

这天家家户户打糯米粑供祖先,届时姑妈带酒、鸡回娘家看望老人。主家要做上好的饭菜,欢聚一堂。黔南地区还在这天举行“扫火星”活动,以保粮食入仓后不发生火灾。有的还用糯米粑“堵蛇洞”,意为有部分黄熟了的稻谷在田里未收,把蛇(雨水的象征)堵在洞里,不让雨水泛滥,确保颗粒归仓。

十五、小年节

农历十月初一称“小年”,有的地区亦称“牛王节”。在织金、黔西、纳雍、威宁等县,届时布依族要打粑粑、杀鸡供祖先,祭供牛王菩萨,祈求保佑耕牛力大无穷,夺得丰收。同时要用米饭喂牛,让牛休息一天。有的地方还在牛角上绑粑粑,上山采九里光花插在粑粑上,牵牛去饮水,体现出布依族注重农耕、保护耕牛的美德。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