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苗族服饰
一、传说中的苗族服饰
人类服饰的起源与养蚕、种棉技术的发明是分不开的,黔东南苗族古歌《十二个蛋》对养蚕技术是这样描述的:“蚕儿生蛋蚕不孵,让给簸箕替它孵,簸箕就来孵蚕蛋,孵到一年春天暖,孵到二月翻过去,孵多了来出蚕仔,蠕动爬行像毛虫,拿给姑娘去喂养。” [1] 流传在黔东南一带的苗族民间故事《蜡染传说》中说,古时候一位心灵手巧名叫娃爽的姑娘,受众人委托造一把“撑天伞”,把天牢固地支撑在头顶上。她用清风来做纺车,用白云来纺线,费了十九个年头的工夫,纺出了九十九锭白线,织出九十九匹白布。贵州黔东南黄平一带的苗族妇女,上衣左襟嵌有一组“蚕娘图”,展示苗族先民种桑养蚕的业绩。雷山县、丹寨县的苗族至今仍流传着他们最早的女性始祖仿照山中的锦鸡制作成美丽服饰的故事。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苗族先民在同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模仿自然万物制作衣物、工具的古代生活画面。
二、文献资料中的苗族服饰
最早描述苗族先民服饰的典籍当推《淮南子》,在《齐俗篇》中有“三苗髽首”的记载,描述“三苗”时代的苗族先民用麻掺在头发里盘于头顶的风俗。此后,文献记载不断增多,据《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裳斑斓”。成书于明朝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可谓对苗族各支系服饰记载比较详细的早期典籍之一。书中记载,居住在今贵阳一带的苗族“男髽髻,着短衣,无袖,惟遮覆前后而已。裙亦浅蓝色,细褶,仅蔽其膝”。今龙里一带苗族“男子科头赤脚,衣用青白花布,领缘以圭绵。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幅中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别作两袖,做事则去之。杂缀海贝、铜铃、青白绿珠为饰”。这一地区另一支被称为“西苗”的苗族支系,“男子椎髻,上插白鸡毛,衣白布短衣。妇女尽蜡花布,首饰用海贝、青白小珠”。镇宁一带的苗族“男则束发不冠,女则服花衣,杂以五色,细珠为饰”。黎平一带苗族有的“服短花衣”,有的“服红花衣,头插白鸡毛”,有的“椎髻赤脚,服短白衣”。石阡一带苗族“妇女绾尖发,被细褶裙”。黎平一带“男女所服衣裳,多者红色,有裙无裤”。麻江一带“男女绾髻,有双结者”。三都一带的“短裙苗”男女着花衣穿短裙,绾髻插木簪。
三、清代“百苗图”中的苗族服饰
清代对苗族服饰记录最为详细、最值得注意的是以图说方式形象地描绘苗族服装的《皇清职贡图》《苗蛮图册》《番苗画册》等,还有流传在民间的各种“图说”。从这些文字和图画资料可以看出,清代大部分苗族支系的装束的共同点是盘髻插簪,穿绣花衣服,女子着百褶裙,佩戴银饰。同时,也看到各地各支系的服饰风格差异很大。如《红苗归流图》说,湖南湘西和贵州铜仁、松桃一带的苗族“其服饰,皆短衣窄袖,裤只蔽膝,用红布为裹以束腰,衣领亦饰以红。妇人无裤,只以裙蔽下体。虽隆冬初寒,男女只单衣数层,冻甚则集薪焚之,阖室环向,反复烘炙。出遇风雪则披毡以御。男子以网巾约发,带一环于左耳,大可围圆一二寸。妇人则两耳皆环,绾发作螺髻,插银簪六七枝,簪形若匕。其女之未婚嫁者,以线贯贝辫发垂后以为别”。据《黔南识略》记载,今贵阳、平坝一带的“花苗”“衣无衿窍,而纳诸首。男以青布裹头,妇青衣短裙,敛马鬃尾杂发为髲,大如斗,拢以木梳。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染去蜡而花现。衣袖、领缘皆用五色绒线刺锦为饰,裙亦刺花”。清代镇远府清水江一带的“仡兜”苗族的装束则是“男子薙(同“剃”)发,妇女挽髻,束花布一条,两端披与肩齐,衣盖膝,刺绣于胸袖间”。“黑苗”的服装则是“男女皆挽髻向前,绾簪戴梳,衣服以青为色……女子银花饰首,耳垂大环,项戴银圈,以多者为富,其所绣布曰苗锦” [2] 。。黔西北一带苗族“衣裳以花饰为主,领袖及裳皆绣五色或以红绿布为缘……男子结发作髻,以色绒扎之,加梳于顶前。衣前短后长,无衿纽,窍其上而纳首焉;裤及缠胫皆麻布。女衣亦同……用桶裙,发亦加梳,以海贝为饰”。
从“三苗髽首”这句古话来看,苗族人民的头部装饰变化较小。时至今日,贵州大方、水城、纳雍一带被称为“小花苗”的苗族支系男女仍将红色毛线混入头发内盘在头上。织金、盘县、毕节等地的苗族女子更是将大把假发或毛线掺在发中盘结,这或许就是“三苗髽首”的遗风。
苗族服饰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其变迁呈现出自发性、自觉性、被迫性、强制性等。自觉性、自发性的变迁一般表现为渐进的、局部的变化。这种变迁主要是由于纺织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引进等。被迫性或者强制性的变迁一般是封建王朝的强制措施造成的。这种变迁常常表现为突发性的,传统的服装被新服装取代。
如果将清代文献记录的苗装及“百苗图”中描绘的服饰与后来的服装及现存的苗装相比较,不难发现苗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迁在当代更是十分明显。其中,男装的变化显得更为迅速。从各种“百苗图”以及田雯的《黔书》、乾隆时期的《贵州通志》、爱必达的《黔南识略》、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李宗昉的《黔记》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清代绝大部分苗族支系依旧保持着别具一格的男装样式。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田雯的《黔书》记载,生活在贵阳一带的“东苗”“西苗”支系的苗族“男椎髻,着短衣,色尚浅蓝,首以织花布束发”。居住在贵定县平伐司一带的苗族“男子披草衣,短裙”。《苗蛮图册》绘制的82幅图中,几乎每一幅都有椎髻的男性,且都是民族服装打扮。应该说《黔书》《苗蛮图册》所反映的是清初的苗族服装面貌。到清中后期,这种男装有了明显的变化。据田雯的《黔书》记载,居住在都匀府之陈蒙烂土、夭坝(今福泉、麻江等)一带的苗族“缉木叶以为上服,衣短裙”。清乾隆年间的《苗蛮图册》也有相同的描述。而80多年后的道光年间,罗绕典的《黔南职方纪略》记载:“夭家苗,平越有之。男女衣俱尚青。女工纺织,善染……”再没有了“缉木叶为衣”的痕迹。该书又记载番州(今惠水鸭绒、鸭寨)“谷蔺苗、八番(苗)老户,然皆剃发改装,与汉俗同”。也就是说,在清中后期以后,苗族男人改装的现象增多。这种改装,是因为与外界接触的增加而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以及受市场上新型纺织布料的影响。
清代苗装自发性变迁比较快的是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相处的地区、苗族人民迁徙频繁的地区。如《元史》记载的“平伐苗”,《黔书》《苗蛮图册》也有记载,其图册之图六二附文说:“平伐苗在贵定新添营。男子披草衣,着短裙。妇人穿短衣桶裙,长簪绾髻。”
据成书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的李宗昉《黔记》记载,当时生活在施秉、余庆、黄平一带的“仡兜苗”“男子衣服同汉人,妇人细褶长裙”。思州、镇远、石阡、铜仁等地区也出现同样的情况。
苗族地区直到明代还是“无土司管辖”之“化外”之地,或是在“土司”“土目”管辖之下,基本沿袭自唐代开始的“羁縻制”州县。苗族社会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点,苗族服饰在这种氛围中自主发展。清朝建立以后,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改变了。清雍正年间,清王朝在苗族地区或改土官设流官,或安营设堡,镇压苗民,霸占苗田,屯田移民,苗族人民相对稳定安宁的生活完全改变了,这是加速苗族服饰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封建王朝的强制同化政策也是苗装迅速变迁或消失的又一重要原因。清乾隆、嘉庆年间,石柳邓起义被镇压,“改松桃为直隶厅……由是风俗顿改,饮食衣服与汉人无殊”。镇压苗族起义有功的“总理苗疆边务”的大臣傅鼐在“善后事宜”中就强制苗族“发则不论生熟苗人,皆令剃之” [3] 。湘西、黔东“红苗”地区,自清嘉庆元年(1796)以后,“男皆剃发,衣帽悉仿汉人,惟项带银圈一两圈,亦多不留须者……近城女苗闲学汉装”。清末民初,过去的“红苗”地区传统男装几乎全部消失,女装也逐渐“满服化”,没有了过去用斑丝、红布做成的褶裙。服饰色彩也由过去的尚红变为尚青。
此外,苗族服饰的变迁还源于苗族内部精英分子的改革倡导。其中典型的有黔东南锦屏县境内清水江、亮江沿岸地区和雷山县西江及其周围地区。清道光年间,锦屏县娄江苗族举人、黔西州学政杨学沛在娄江、偶里、稳江、铜坡等“二十一早半”地区倡导改革,内容涉及婚姻、乡规、服饰等。服饰改革主要针对妇女,并把改革内容刻碑昭告。清末民初,雷山县西江地区亦出现了一次服装改革,过去的褶裙和多襟绣花衣“雄衣”演化成为节日、婚庆、走亲访友的盛装,出现了一种紧袖短上衣、贴身长裤作为日常生活装、劳动装。这种服饰迅速流传到丹江、台拱、凯里等邻近地区,成为今天巴拉河流域仍在流行的服装式样。
四、当代不同方言区的苗族服饰
据民族学家杨正文教授的研究,苗族妇女服饰可分为以下类型。
湘西型:流行于贵州松桃县,其特征是以土花布或青黑布包裹头部,上装为青色右衽大襟长袖衣,戴绣花胸围兜,下穿直筒长裤,脚穿绣花鞋。衣襟、肩部、衣袖、衣摆、裤脚等有花纹装饰。盛装衣料多用青黑色绸缎,配以刺绣云肩或银云肩,银饰有麻花纹项圈、扁项圈、手镯、凤冠、耳环、银牙签、银针筒等。湘西型苗族女装在贵州可分为松桃式、三穗式、月亮山式和古装式等。
清水江型:以贵州台江县、剑河县、雷山县、凯里市、黄平县为流行中心区域,其特征是交襟中长上衣,衣领后拖,似日本和服。衣袖、衣肩、衣背为主要装饰部位,刺绣技法多样,工艺精湛。下装为百褶长裙。盛装银饰配件复杂。有施洞式、革东式、革一式、黄平式、台拱式、西江式、巫门式、柳川式、高丘式、稿旁式、贞丰式、久仰式、六合式等种类。
短裙型(或雷公山型):其特征为挽云髻,着短裙或超短裙。穿着时喜多层重叠,前后用围腰装饰,显得臀部肥大。除久敢式为右衽上衣外,一般均为开襟上衣。该类型服饰主要流行于贵州省雷山、丹寨、剑河、麻江、凯里等县市,即雷公山东面、南面,有大塘式、舟溪式、久敢式、古装式(或杨武式)等。
月亮山型:主要流行于贵州榕江、雷山、丹寨、三都等县的交界地区,即月亮山北面地区。其特征是对襟上衣,围胸兜,穿羽毛飘带裙和百鸟式仪式服。有雅灰式、八开式、高隋式、平永式、岜沙式、加鸠式、加勉式、高增式等。
三都型:主要流行于三都北部普安及都江和丹寨的龙泉、复兴、乌弯等村寨。穿着该型服饰的妇女头顶挽发成螺丝高髻,用一支雕花银簪插在髻顶,既作为装饰,又起到将发髻固定的作用。盛装则在髻后插满折枝银花,佩戴银梳,额头顶插银角,用黑红织锦巾折叠成宽3厘米的发带箍头一圈,带上还用雕花银片装饰。戴叶形耳环。便装则用头巾遮住发髻,用花带束紧。上装为大襟左衽紧腰长袖衣,无扣,以两对布带拴系。衣肩、衣领、襟边用红地折枝绣或挑花装饰,衣背靠近肩部、衣袖上段靠近袖笼处用彩色蜡染螺旋圆形图案装饰。袖腰及衣身用靛蓝加血浆染成青色,加蛋清或牛胶染成亮色布料。蜡染、平绣为该类型的主要工艺特色。
丹都型:主要流行于丹寨、都匀、三都、麻江等县市。该类型服饰的特点为短小上衣,直筒中长裤,不穿裙。前后系中长围裙,装饰较少。该类型有龙泉式、坝固式两种。
罗泊河型:主要分布在福泉、瓮安、贵定、黄平等地,其特点是蜡染、刺绣工艺并用,开襟上衣,蜡染百褶中长裙。该类型有罗泊河式和重安江式两种。
贯首型:主要流行于贵阳市花溪、乌当及相邻的清镇市部分乡镇,以及罗甸、平塘与广西南丹交界地带,贞丰、安龙、兴仁、镇宁交界地带和广西隆林县德峨一带。其特征是贯首式上衣,俗称“旗帜服”“马鞍服”。下穿百褶中长裙。该类型有花溪式、乌当式、坪岩式、麦格式、鲁沟式等。
黔中南A型:主要流行于贵阳、清镇、平坝、长顺、龙里、贵定、惠水、平塘等县市。其主要特点是上衣为对襟开胸衣,衣背绣方块图案或另有一块背牌,喜用络缨或海贝装饰。下装为多褶裙。盛装银饰较少,项圈多由数个光滑纤细的银圈组合而成。该类型有高坡式、大坝式、云雾山式、中排式、摆榜式、广顺式、摆金式等。
黔中南B型:该类型流行于贵州省中南部地区的惠水、罗甸、长顺、安顺、镇宁和紫云等县市境内。从该类型服饰中可以看到布依族服饰的某些特征,足见两个民族长期杂居相处的过程中服饰文化上的相互影响。该类型特征为大襟细腰上衣,百褶长裙。银饰及其他配饰较少,质朴素净。该类型有鸭寨式、董上式、关口式等。
安顺型:该类型主要流行于安顺、清镇和长顺等县市。其主要特点是绾发包帕,大襟上衣,衣摆多层相接,花饰较多。下穿百褶裙。盛装银饰极少。该类型分高寨式、华岩式、河坝式等。
乌蒙山型:主要流行于乌蒙山周围的黔西北、滇东北地区,在贵州威宁、毕节、织金、大方、纳雍、六枝、贵阳、平坝、清镇、龙里等地也有零星分布。其主要特点是粗犷的织花、贴花上衣,衣肩装饰犹如披肩,花色为红黑或红黄相间。下着百褶裙。银饰稀少。该类型有甘河式、威宁式、燕子口式、六冲河式、大方式等。
川黔滇型:该类型服饰是覆盖地区最广的一种类型,穿这一类型服饰的有“花苗”“白苗”“青苗”“木梳苗”“黑苗”等支系。川黔滇型服饰由传统意义上的“花苗”“白苗”“歪梳苗”三大系统服饰构成。这三大系统的苗族服饰均有其显著的特征。“歪梳苗”以斜插一把木梳为标志,裙为一幅完整的布,穿时折褶系于腰间;“白苗”则以白衣或白裙为标志,后背有一方块挑花或刺绣背牌;“花苗”则多穿蜡染或挑花上衣,下着蜡染或挑花裙,盘发包帕形似锅圈。该类型在贵州有分水式、寨和式、阿弓式、滑石板式、江龙式、织金式、乐旺式、洒雨式等。
男装不以型分类,以式分类。苗族男装可以分为以下款式。
湘西式:流行于贵州松桃苗族聚居中心区,老人用黑色头巾在头部缠绕成圆圈,青年人则多以方格头帕裹头。上衣短,袖细长,对襟排扣式。衣料多为自织花椒布或土方格花布。下穿宽脚长裤。穿草鞋、布鞋和胶鞋。现在年轻人穿这种服饰的越来越少,只在节日或传统婚礼上才穿。祭司服为湘西式男装的特色。
六合式:主要流行于黎平县与锦屏县交界的六合、大稼、尚重一带。这种服饰上衣开胸对襟,无纽无扣,两袖宽大而长,立领,两肋开衩,除衣背用宽10厘米、20厘米的黑色自染亮布装饰,肩部、领边、襟边、衩边和衣角边缘用绣片装饰外,衣袖和衣身为织锦做成。下装为飘带裙,每条飘带下垂薏苡串珠和白色野鸡羽。飘带刺绣所用丝线的色彩、图案与上衣相同。上衣图案多为几何纹,用草绿、蓝、黑、黄、橘红、浅红和白色土制丝线织出的图案装饰。这种衣服出现在鼓社祭上。
榕江式:流行在榕江的平水、塔石、八开,雷山的达地及三都的都江一带。穿这个款式的男子,头用青布包缠,外层用镶有两排银锥的银带箍在布帕外,系结于脑后。上衣为无领对襟宽松式,两袖宽大平直,与衣身成90度角,下摆与飘带裙缝合,形成衣裙连体的样式。衣袖、衣身前后两大块裁而不缝,仅以边缘线带束之,直襟无纽扣。除两袖口用土蓝布装饰外,通体绣花,亦有通体织锦的。衣背正中有一斜置正方形框,框内中央或为太阳纹,或为圆圈形龙纹,四角为枫叶纹或蝴蝶纹,框外四角为凤头龙身图或异形龙图,两袖则多为圈龙图,亦有各种飞鸟或异形动物图案。这类服饰一般是鼓社祭仪仗队的芦笙手所穿。
高求式:流行于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交界地区。日常生活中穿着这类服饰的男子蓄有长发,并把长发绕头一周,包一条折叠后宽12厘米左右的自织白头帕,头帕一端竖立在头的左侧,头顶和头帕下沿露出头发,显得黑白分明。上衣为和尚领,斜襟,即两襟在胸前对扣然后左襟斜向左衽,对襟处有7至9个布纽扣,密集地排在一起,两袖细长,短小贴身。下穿横裆宽大裤,裤脚大如裙,可将裤脚撩至腰间系于腰带上。盛装则戴银项圈1—3个,项圈以银条扭曲成麻花式。
岜沙式:流行于岜沙一带。男子从小留头顶发,剃去四周头发,挽小髻于顶,用白色巾帕卷成粗绳状围头一圈,中间有黑色挑花,两端留耍须,长约50厘米,打结于额上,耍须自然垂落。也有用挑花巾围头的。上装为圆孔无领黑色亮布衣,领口、折角处和腰部有布纽铜扣。袖细长,下装为宽脚大裤,裤长及小腿肚,也是用黑色布做成。腰系一绣包于前,挑花带系于后,腰包绣龙纹或旋涡纹。过去多穿草鞋或赤足,现多穿胶鞋。广西融水一带男子头插白羽,颈戴银项圈,上衣袖口有绣片装饰,腰系飘带羽毛裙,打绑腿。
久仰式:主要流行于剑河县久仰及台江县反排一带。男子平时头包青布帕,盛装则包成大圆盘形,外沿用花带系紧,垂飘带于脑后,包头左侧耳前插有一束似竹叶的银片4至5块,银片旁系彩色耍须花球。上衣大襟右衽,无领无扣,衣袖宽大,用自织自染的青色布做成,佩戴银项圈2—3个,项圈为麻花式。胸前用颈部垂悬下来的一条粗大的8字形银链装饰。右边腋下布扣上挂银链吊银烟盒,作为男人的装饰品及生活实用品。腰系黑白相间的花带,下穿宽脚青布裤,脚穿草鞋。这种款式现在一般在节日庆典时穿戴。
施洞式:流行于台江施洞、老屯以及施秉县双井一带。男人头戴细篾马尾丝桐油漆金黄色斗笠。上装为对襟长袖衣,长至臀部,两襟左右有纽扣,小领竖立。衣为黑色自染亮布做成,系镶有银泡的织花腰带,下端为红丝线流苏,打结后自然垂落于腰左右两侧,下穿深色长裤。年长者头戴毡帽,身穿白色衬衣,外套红色背心,佩雕花银项圈和压领。这种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见。
重安江式:主要流行于黄平县重安江以及凯里市冠英等地。便装基本汉化,重大节日时穿着盛装时头戴蜡染尖顶帽,帽檐用橘黄挑花带装饰,左、右、后三面垂吊橘红缨穗、插白色羽毛,颈戴银项圈,款式与女装项圈相同。上衣为青布长衫,过去为土布,有蜡染纹饰,现在为阴丹士林蓝布,披蜡染披肩,衣长至脚背,左衽,两肋下开衩。下穿长裤。
中排式:流行在龙里中排、民主与相邻的贵阳市郊。穿着这种服饰时头包青色布帕,形成直径为50厘米的大圆盘,用红丝线缠绕成“人”字形图案,帕上再插两根长雉尾羽。戴纤细银项圈一组13根,挂4个银锁于胸前,项圈后颈处用珠子连成几个小三角形,下系小银铃21个,银铃旁边还有小红缨若干。上衣为蓝土布大褂右衽长衫。袖口由青色或白色布拼接。腰系宽20厘米的织锦或挑花带。腰带下,左系挑花飘带9块,每块宽10厘米,长50厘米;或系9块挑花手帕,每块对折成三角形,层层叠挂在腰间,每块手帕和飘带的挑花纹样各不相同。背上吊一块长约60厘米、宽30厘米的背牌,由几何纹样构成图案,红底白花。背牌下方用海贝编成7朵四角花,珠串围在四周,每个海贝下坠长30厘米的红缨,有的还在腰前系一条宽30厘米、长50厘米的黑底红色花纹挑花围巾。穿着时衣袖挽至肘部,富裕者从手腕至肘部全戴满了银手镯。这种服饰一般在节日庆典活动时穿着。
花溪式:流行于贵阳、清镇、平坝一带。男子头缠青黑色布帕,或呈盘状,或呈人字形,颈戴银项圈、银锁,挂银铃。上衣为蓝布右衽长衫。外套挑花背带,下穿挑花飘带裙,飘带脚垂黄色流苏。前系长过膝的挑花围腰,下穿长裤。这种服饰也是在节庆场合穿着。
清镇式:主要流行在清镇、平坝、惠水、长顺及贵阳市郊。男子用青色长帕折叠成宽约10厘米的布带包头,最外层则用黑白方格土布包裹。颈戴由8根纤细银项圈扎成的项圈,胸吊银锁。上衣为青蓝布长衫,右衽长袖,小领竖立。用黑色腰带缠绕腰间,下吊由白布绳或丝带连缀的绣花香囊一圈,自然垂至衣摆处。下穿长裤。穿胶鞋。此种服饰也多用于节日庆典中。
水城式:主要分布在六冲河流域的六枝、水城、纳雍、毕节、大方及威宁的部分地区。男子平时用红色毛线掺于发中编辫,而后缠绕于头顶。穿盛装时头插大束雉尾羽,用红布包裹固定。平时上身穿右衽小翻领白色麻布短衣,盛装则在外套以无袖开襟长坎肩,坎肩两襟长及地,穿时交叉系于腰间,衣身白色,绣片以挑花、镶补和贴花做成,红、黄色为主调,格外显眼。下穿长裤。这类服装多在“跳花坡”等场合出现。
威宁式:此款式流行面较广,黔西北的威宁、赫章、纳雍都有分布。从花饰上看,威宁一带较为粗犷。男子头饰除纳雍一带为留长发挽小髻于顶插木梳外,其他地区已无其他装饰。在节日、婚庆等场合穿大披衣。大披衣为白色麻布制成,肩背和胸前为左右两张宽60厘米、长80厘米的蜡染花、织花绣片。两袖宽大,有刺绣和蜡染花纹,衣背吊一方形绣花背牌,背牌下吊耍须、铜钱和缨穗。
滑石板式:主要流行于滑石板一带。头部以黑帕包缠,其余与当地女装完全一样。
泗渡式:主要流行于遵义泗渡及相邻的金沙县部分乡镇。头部以白色棉麻布折叠成宽约10厘米的长帕包裹。上衣开襟,无扣,圆领,两袖宽大,与衣身成90度,以一块长宽皆为20厘米的绣片做成大披领。衣袖、衣身满饰挑花几何纹,胸前两襟中部为蜡染图案,纹样与挑花纹样相同。穿着时两襟交叉,系一深色围腰,围腰边缘仍用挑花装饰。下装为普通深色长裤。此种服装只在节日里穿着。
[1] 燕宝:《苗族古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2] (清)《黔南识略》卷十二。
[3] 清朝光绪年间《铜仁府志·苗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