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及其文化的发展
在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到了商代已初步积累了一些用药经验。如在《山海经》中记载了植物、动物、矿物等类的100多种药品,所治疗的疾病达50多种,在使用方面有食、浴、佩带、涂抹等法。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渐把熟食的经验运用到药物的配制和加工上,从而发明了汤液。
酿酒在医药上有很大意义,繁体“醫”字从酉(酒)就是由于酒能治病演化而来的。从出土的陶制酒器看,早在四千多年前,我国就已有了人工酿酒技术。随着人们医药知识和药物品种的逐渐增多,由单纯用酒治病,逐步发展到制造药酒。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所发展,学术思想也日趋活跃。在这种形势下,当时的一些医家,在重视总结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纷纷著书立说,逐渐产生了我国医学的理论体系。现存的一部著名古典医籍——《黄帝内经》,就是其中的一部代表作。现存的《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是一部内容丰富、能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反映这段时期医学理论和丰富经验的古典医学巨著。这部理论书籍是在人体内部脏腑的相互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整体观念原则下,阐明有关生理、解剖、病因、病理、诊断、预防、治疗等医学上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在临床医学方面,东汉末年,出色的临床医学家是张仲景。张仲景是南阳士人,他的宗族自建安纪年以来,不到十年,在二百多人口中就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而死的占十分之七。张仲景目睹人们由于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情况,激起了著书立说以拯天枉的愿望。于是他写成《伤寒杂病论》十卷,这是我国第一部由理论到实践的临证诊治专书。
在药物学方面产生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该书共载药365种,其中以植物药为最多,计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这部书总结了汉代以前直至远古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是由若干医家陆续写成的。至于冠称“神农”,是后人托名。梁代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做了一番整理、加注和补充的工作,并把新发现的药物又整理出365种,编撰成《本草经集注》。这是药物学的又一次整理提高。
药碾及研药图
在诊断学方面,晋代王叔和著《脉经》,把脉象归纳为24种,并阐述了脉理和各种脉象的形状及所主证候,是脉学方面早期的总结性著作。
在针灸学的发展方面,晋代皇甫谧综合了秦、汉、三国以来针灸学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写成了《针灸甲乙经》,是现存最早的针灸专书。
扁鹊行医图
战国时期产生了脉学的创始人——扁鹊,他经常游历各地,替人治病。扁鹊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发明了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四种诊断方法,即“望、闻、问、切”法。据《史记》载:“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同时他还是一位内、外、妇、儿各科兼长并善于使用汤药、针灸、手术等多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医生。
东汉时期,有一名杰出的医学家叫华佗,他最大的成就,是首先使用全身麻醉剂来进行外科手术。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他曾进行过开腹手术,说明他精于外科手术,也很重视体育锻炼,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相传华佗生平的著作不少,但多半没有流传下来,至于现存的《中藏经》则是后人托名的。
华佗行剖腹手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