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壁上的神秘木棺:贵州黔东北区悬棺葬
如果说长江三峡闻名遐迩的神女峰为三峡美景平添了一份缥缈与浪漫,那么壁立千仞如架壑于云际之间的,非飞鸟灵猿不可及之的悬棺,不仅为三峡美景增添了一份神奇和沧桑,更为三峡美景增添了丰富的内涵。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风霜,悬棺仍架壑于绝壁之上,奔腾的江河、流逝的时光,愈发彰显其悠远和神奇。当游人仰望架壑于绝壁的悬棺,心中一定会涌出很多的疑问:悬棺葬是如何放置上去的?悬棺葬的主人是何种民族?古人为何要选择如此危险又劳力费财的方式来埋葬死者呢?什么样的人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有人说是为了让死者逃避战乱,有人说是为了寻仙入道,有人说葬在高山接近天国,有人说是为了防止遗体腐烂等等。这些推测都似是而非,没有令人信服的依据。
“悬棺”一词,来源于南朝梁陈间顾野王“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御览》卷47引)一语。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父母死亡,杀犬祭之,作四方函以盛尸。饮酒歌舞毕,仍悬着高山岩石之间,不埋土中作冢也。”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大柩,弥高者以为至孝,殓死有棺而不葬,置之岩穴间,高者绝地千尺,或临大河,不施蔽盖。”以上记载简略地描述了悬棺的特点和缘起。
黔东北区是贵州悬棺葬的主要分布区。贵州悬棺葬的区域主要在黔、湘、渝交界处的乌江中下游和沅水上游地带,均属长江水系。包括道真、务川、思南、松桃、铜仁、石阡、岑巩等县市,其中松桃、石阡、岑巩等地发现的悬棺葬是将棺木直接放置在临江峭壁的天然岩洞内,属于人迹难至之处;或开凿石龛以纳棺木,或置于木桩之上;棺都是由整木刳成,大多是一洞一棺,属二次葬,随葬品较少。
悬棺葬: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是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人在崖下可见棺木。1946年中国学者考察四川珙县、兴文悬棺葬时,开始将此词作为专称。依据文献及实地考察,发源于福建武夷山脉的悬棺葬习俗自东而西,逆长江传入并深入黔北、川南、滇东北地带,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区,均有此种葬俗。贵州悬棺葬的分布区域主要是道真、务川、思南、松桃、铜仁、石阡、岑巩等地。
松桃云落屯悬棺葬
贵州正式清理的悬棺葬主要是松桃云落屯仙人岭和岑巩桐木白岩悬棺葬。
云落屯仙人岭在松桃县城南郊约2公里。仙人岭长约100米,其下为松江河。仙人岭岩顶距河面70多米,东南方岩壁陡峭险峻,中部向外凸出,石壁上有若干人工凿成的长方形壁龛及方形小孔。长方形壁龛都是人工凿成,在岩壁上排列比较整齐,似乎有一定的规律。但壁龛部分已风化,难于统计具体数目。现存壁龛大小不等,宽度不超过5米、高度不超过2米,深度在1米以内,一般恰够放置棺木。壁龛内的棺木多数已坠落或朽坏,目前多数壁龛都是空的,少数壁龛可见到残存的棺木板。方形小孔数量较多,集中在岩壁中部,推测用途是插放木桩,用以放置棺木,因年代久远,木桩多已朽坏,目前仅见方形小孔及残存的木桩,上无棺木保存。方形小孔大小不等,大者宽30厘米、高30厘米、深约30厘米,小者宽15厘米、高10厘米、深15厘米左右。
1980年8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正式清理了仙人岭墓地中保存较好的两座悬棺。编号松M1和松M2。松M1位于石壁南端上部的长方形壁龛中,壁龛高1.2米、宽3.4米、深0.6米,人工开凿痕迹清晰可见。壁龛中放置船型棺木一具,棺木用整木制成,形似一独木舟。船棺一头大、一头小,大头宽0.49米、小头宽0.26米、长1.99米。船棺底部为圆底,棺壁上部无子母口痕迹,推测船棺原本无盖。因此棺内被鸟类、野蜂等扰乱严重,船棺外侧有下肢骨2,船棺中部内侧有人头骨2;棺木中放置的是“二次葬”后的骨骼。随葬器物仅发现残釉陶碗1件。松桃仙人岭M1残棺的C14数据测定年代为距今1660±90年,即公元290年±90年,时代约在西晋。
岑巩桐木白岩悬棺葬在岑巩县思旸乡桐木村,岑巩县城东约5公里的龙江河岸边。白岩顶部下距河面约70米,棺木放置在白岩岩壁上的洞穴内。洞穴都是天然洞穴,无人工加工痕迹。悬棺下距河面约50米。20世纪70年代初,生产队在龙江河岸修建水轮泵站时,用竹竿打下了几具棺木,白岩上当时仅存悬棺3具。1980年8月,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正式清理了白岩上的两座悬棺葬。编号为岑M1、岑M2。岑M2的棺木放置在一个天然洞穴内,棺木是整木刳成,因为洞穴向外倾斜,棺盖已坠落岩底。形制不明。与松M1相似,棺木内埋藏的肢骨、肋骨是“二次葬”。随葬有麻布圆领对襟上衣,经鉴定,认为是麻纺织品,“组织结构平纹,做工较好”。岑巩白岩M2的C14数据为距今475±90年,约明代中期稍早。
岑巩平坝村桐木白岩悬棺葬远景
黔东北悬棺葬应是六朝以降“五溪蛮”及其在明清时期的后裔“峒人”“冉家蛮”“犵狫”等的遗存。与今天仍活动在这一地区的土家、仡佬、苗族和侗族有渊源。悬棺葬的年代早可至六朝,下抵明清,而流行于宋明之际。
现在学界倾向于认为,悬棺葬地的选择与悬棺葬起源于江河湖海的水居民族存在较大关系。纵观悬棺葬遗存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行悬棺葬民族都具有“山处水行”的特点。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则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也许依他们的理解,高耸入云的悬崖绝壁云雾缭绕,令常人难以接近而愈显神秘,被视为是神灵所居的通天的捷径。生者为死者建构如此的生存框架,甘愿冒粉身碎骨的危险,千方百计将死者送入高耸入云的绝壁。在这里,阳光照射又遮风挡雨、干燥通风又常人难以接近,是死者永久的安息之处、慰藉生者的安葬之所。同时,我国东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悬棺葬中几乎所有的葬具均为整木凿成。整木刳空而成的棺与独木舟相似,可以认为是一切船类的祖型。船与行悬棺葬的民族有着密切关系。近水而居,善于造船和用船是我国古代越人的特点。船在他们的生活中不可缺少,死后以船为棺,继续生活在以前所处的环境里。
见过悬棺的人,感觉都是特别的神秘。古人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是怎么把这些沉重的棺木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的。南方各地的悬棺葬具绝大多数为整木刳空而成,轻则几百斤,重者可达千余斤,谁能背负如此的重量?况且悬棺放置的位置,距地面、水面高度都超过了百米,并且悬崖的角度基本呈90度垂直,下面是奔腾着的滔滔江河。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过去,要将重达千余斤的悬棺置于陡峭的悬崖之上,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人们因此提出种种猜测:堆土法、涨水法、地质变迁和绞车法等等。经反复地实验,前面的三种方法都经不起推敲,而绞车法似乎可行。
2011年,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红色之旅活动,我来到革命老区江西。在江西省博物馆参观悬棺陈列时,讲解员介绍了龙虎山的悬棺葬,同时对其模拟悬棺升棺情况也做了介绍。江西龙虎山属于武夷山系,其悬棺早的距今有2600多年,分布较为集中。这次虽然因时间安排不能亲眼目睹,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回来查找相关新闻,对龙虎山升棺表演的大致过程有了粗略的了解。楠木制成的棺椁质地坚硬而且异常沉重,放在一只小舟上,棺椁两端凿有方形的槽孔,便于运输以及吊装。山下有一辆木制卷扬机,上装一手摇轱辘;山顶有一个滑轮,通过卷扬机的转动,可将绳子收紧以及放松。卷扬机上的两根长数十丈的粗麻绳直接连接山顶的滑轮,通过滑轮垂至江面,一根绳子连接悬棺,山下两个大汉费劲地手摇轱辘,小舟上的棺椁徐徐升空,升到五百多米的高端墓穴口。山顶两个小伙子顺着麻绳滑到崖洞口此时,忽见一位小伙子顺着另外一条麻绳,从山顶降落,将棺椁轻轻地推入墓穴内,之后,再顺着绳子灵便地滑落到小舟上。吊装棺椁就大功告成了。细加琢磨,这一表演就是采用绞车法的原理来模拟的,作为龙虎山旅游的推介项目,让游客既游览了龙虎山的自然风光,又了解了悬棺的知识,很有创意。
说起绞车法,还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上海同济大学与江西贵溪市博物馆联合成立了一个“中国悬棺课题组”,课题组走遍了中国11个发现悬棺的省(市)。终于,在四川麻糖坝的一个小山村里,他们有了收获。村里一位89岁高龄的老人回忆她小的时候听家里的老人说过,悬棺是用天车绞上去的。那什么工具能绞动重物?课题组联想到了辘轳。考古发现证明,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发明了辘轳,有的地方也叫绞车。不过,也有很多人对这种方法提出了疑问,比如说,有的悬棺大多都是打两个桩,然后把棺木放在桩上,这种情况下,即便用绞车把棺材吊起来,可是它怎么放在桩上?并且在龙虎山崖墓的山体上,至今没有发现任何打桩或者人工钻凿的痕迹。可以说,悬棺究竟如何被放到高高的悬崖峭壁之上,目前仍然是一个谜。
渝、黔、湘、鄂交界地区,古代属五溪地区,东汉以降至宋代,居住其地的少数民族被称为五溪蛮。唐·张鷟《朝野佥载·卷十四》:“五溪蛮,父母死,于村外合其尸,三年而葬。打鼓路歌,亲属宴饮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
宋朱辅《溪蛮丛笑·葬堂》:“死者诸子照水,内一人背尸,以箭射地。箭落处定穴,穴中藉以木。贫则矣;富者不问岁月,酿酒屠牛,呼‘团洞’,发骨而出,易以小函,或枷崖屋,或挂大木。风霜剥落,皆置不问。名‘葬堂’。”
从以上两段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粗略了解到“五溪蛮”行悬棺葬的主要过程。先“于村外合其尸,三年而葬”,说明是行“二次葬”,即先将尸体停放在村寨外,尸体腐坏后,收敛骨骸埋葬。“三年”并不是确定的时间,而是表示时间较长。“以箭射地。箭落处定穴,穴中藉以木”说明“五溪蛮”选择墓穴是比较简单的。接着,“打鼓路歌,亲属宴饮舞戏,一月余日,尽产为棺”以及“贫则矣;富者不问岁月,酿酒屠牛,呼‘团洞’”,记载其丧葬活动。富裕者有“酿酒屠牛”“宴饮舞戏”等活动,需花1个多月的时间,因而是花费较大,所以“尽产为棺”,将家中资产都拿出来。“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自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即终身不复祭祀。”“发骨而出,易以小函,或枷崖屋,或挂大木。风霜剥落,皆置不问。名‘葬堂’。”选择在“高山半肋”处放置棺木,且墓室是“凿龛”而成,埋葬时“悬索下柩”,之后则“风霜剥落,皆置不问”和“终身不复祭祀”,可以说是以后就不再理会了。“弥高者以为至孝”阐述了选择悬棺葬的意识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