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桂道“咽喉”——瓮城桥
所属图书:《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 出版日期:2013-01-01文章字数:959字

黔桂道“咽喉”——瓮城桥

瓮城桥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贵定县城西10公里,国道210线主桥梁(清定桥)上游50米处。瓮城河由的盘江镇西南入境,呈“S”行贯穿镇境。河畔两岸虽多为山地,但水流平缓,碧波如镜;陡急处,奔腾跌宕,浪花飞溅。杂树修竹,垂柳抚摸河面,沿岸风光,如诗如画。

瓮城河得名于历史上设在今贵定县盘江镇的瓮城。据《贵阳府志》、《贵定县志》等历史文献记载,元代即在此设新添(今贵定)葛蛮安抚司瓮城都桑长官司,隶湖广行省。明洪武四年(1371年)后为新添长官司瓮城土巡检,属贵州卫。历为黔楚驿道要津,设有瓮城塘。

旧时,乡民即在溪河上搭架圆木桩木桥以通道路,是贵阳到湖广到中原的主道。雨季,洪水泛滥,来往行人、商贾裹足,望河兴叹。明弘治六年(1493年)都御史邓廷瓒、都督王通倡修石桥。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捐资,各官绅出人工、地方仓廪拿粮食,于弘治七年(1494年)春动工修建,次年夏季完工,其工甚巨。桥成,御史钱钺作记,名为“惠政桥”。其桥为五孔石拱桥,桥身长71米,孔径中间三孔12.5米,两边各一孔为9.2米,上部为块石拱,下部为块石墩台,宽7米,高20米。明万历中,贵州巡抚郭子章捐资于桥的两侧建栅栏,桥的两端建凉亭,以供行人休憩。亭柱雕龙刻凤,栩栩如生,两厢桥亭遥相呼应。桥下流水涟漪,鱼翔浅底,鸟鸣枝头。夏可登桥乘凉,远视绿野,碧空万里,清风扑面,带来丝丝爽意。遥看村寨,错落有序的青瓦小屋,炊烟袅袅,亭、桥、树、水融为一体,古意盎然。据《贵定县志稿》载:“瓮城桥距县城20里,昔有塘汛,居民数十户。瓮城场在县西20里,卯、酉日集,赶场者数百人。”由于距县城较近,乡场只是盐米场。清末民初以来,这里是马帮食宿之地,史姓、胡姓、何姓、陈姓等10余家均以开店为业。

民国十七年(1928年)周西成主黔政,修建黔桂公路,该桥即为通车桥,将凉亭、栅栏拆除,促进了此地贸易的发展,过往车辆在此加水、吃饭、购物,每逢集日,过往行人及马帮在此经商、住宿、吃饭,加强了城乡物资交流。1949年11月12日,国民党89军溃败,妄图阻止解放军前进,将桥中间两孔炸塌,尚存三孔坚如磐,未损。

1989年,盘江镇人民政府顺应民意,筹资5万元,修复了五百年历史的古桥瓮城桥,再展昔日雄姿,每当朝霞夕辉映照,桥似奇虹,波光霞影,蔚为壮观。

贵州旅游文史精编·南部卷(黔南、黔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