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榕江县·宰荡下寨鼓楼
所属图书:《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 出版日期:2015-10-01 文章字数:1133字

榕江县·宰荡下寨鼓楼

榕江县宰荡下寨鼓楼

位于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下寨。1982年2月,被榕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被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坐北朝南,通高12米,为穿斗式七重密檐八角攒尖顶木质结构建筑,小青瓦覆面。底层平面为正八边形,边宽3米,有金柱4根,每根高8米;有檐柱8根,每根高4米,占地面积81平方米,建筑面积60.75平方米。该鼓楼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原为单檐歇山顶民居式木质结构建筑。民国十八年(1929)七月,寨民集资改建为七层密檐八角攒尖顶鼓楼,上盖杉树皮。十年后改盖木板。1983年,县民族事务委员会拨款维修,改盖小青瓦。

该鼓楼的南面为大门,其余七面均装修完善,上为雕窗,下为裙板。地面正中有圆形火塘,直径1.8米,火塘四周及八面壁脚均置长凳。金柱旁有独木楼梯可上顶层。顶层悬挂木鼓。楼冠之上为葫芦形宝刹,刹尖塑立鸬鹚一只。楼冠之下置八面方格窗,五层如意斗拱,三层锯齿状叠涩木。各层翼角翘起,脊有彩塑。各层檐板上有彩绘双龙抢宝、人物故事、牛马、花鸟、虫鱼等图案。

此建筑系罗、杨姓村民聚众议事、对唱大歌、吹笙踩堂、迎来送往、农闲小憩的主要场所,也是寨里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心。该楼是侗族地区鼓楼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侗族鼓楼的建筑营造技艺、形制演变以及侗族民间文化习俗,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文物价值。

榕江县宰荡下寨鼓楼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图

名    称:宰荡下寨鼓楼

级    别: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清乾隆

地    点:榕江县栽麻乡宰荡村下寨

保护范围:

(注: 点号 X Y 边长BF1 2877524.710 36564384.123 13MBF2 2877511.503 36564383.970 7MBF3 3877510.821 36564376.988 7MBF4 3877504.001 36564327.015 6.6MBF5 2877506.178 36564838.223 17MBF6 2877505.622 36564400.223 1.8MBF7 2877507.422 36564400.223 6.0MBF8 2877508.171 36564406.223 11.8MBF9 2877519.971 36564406.223 15.1MBF10 2877525.583 36564389.350 8.6MBF11 2877517.158 36564391.085 占地面积 315.4平方米)

建设控制地带:

(注: 点号 X Y 边长KZ1 2861003.515 36515661.517 43MKZ2 2860974.394 36515651.346 67MKZ3 2860953.992 36515707.711 45MKZ4 2860989.887 36515688.443 占地面积 2936.6平方米)

踵事增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不可移动文物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