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工笔与写意俱佳的孙吉斌
所属图书:《水墨丹青——贵阳国画名家》 出版日期:2014-07-01 文章字数:1731字

工笔与写意俱佳的孙吉斌

“工笔”和“写意”是中国画的两种画法:前者先用线条勾出物象轮廓,然后层层渲染,作品描绘精致,刻画深入,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后者用简练、概括的笔墨表现物象,抒发作者的感情,作品要求以少胜多,做到形神兼备。由于工笔画和写意画技法差别很大,一般画家多主攻其中之一,很难二者兼擅,贵州当代英年早逝的画家孙吉斌是罕有的例外。

孙吉斌,祖籍湖南,一九四〇年生于贵阳一个祖、父两代都以制作箱子为业的手工业者家庭,从小深受民间艺术熏陶,常用各色油彩描绘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花鸟纹样。一九五八年考入贵州民族学院艺术系附中,一九六一年因成绩优异被保送入贵州大学艺术系,师从方小石、王渔父等花鸟画名家。那年头“大跃进”、“反右倾”、“四清”等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教学秩序受到严重冲击,孙吉斌为了不耽误功课,尽可能起早摸黑,见缝插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挤出一切可以挤出的时间用于画画,打下了深厚的传统绘画功底。

一九六五年孙吉斌大学毕业分配到新疆昌吉师范任教,不久“文革”爆发,花鸟画被列为“封、资、修”而受到查禁,他便以画毛主席像来练笔,以免画艺生疏。一九六九年他为照顾家庭调回贵州省麻江县文化馆工作,主业是画“农业学大寨”之类的宣传画,顺带也组织一些青少年学习绘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俱兴,急需人才,孙吉斌一家四口回到贵阳,他先在贵州省工艺美术公司设计室工作,一九八一年调贵州省艺术学校(后升格为贵州省艺术高等专科学校)从事花鸟画教学,历任美术系副主任、师范系主任、艺专党委副书记;一九九三年调贵州国画院,任副院长兼院艺委会主任。在国画院工作期间,为了夺回前半生损失的时间,孙吉斌废寝忘食地作画,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明晰的规划,正当他准备放手大干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不料于二〇〇〇年突患疾病,先是左手颤抖,后又卧床不起。待病情稍有好转,他以顽强的毅力坐在轮椅上坚持笔耕,勇敢地同病魔斗争,他曾有两首诗记录当时的心情:“浮生六十已如此,余年光景当自知。还记少年清狂志,登楼远眺夕阳迟”;“病榻二载有何为,流年似水空泪垂。学步不记冬与夏,不信东风换不回。”诗中所流露的既悲凉、无奈又乐观、奋发的情感令人动容。二〇〇九年他抱着壮志未酬的遗憾走完了生命的历程。孙吉斌生前系贵州省美协常务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有《孙吉斌花鸟画集》出版。

《紫藤水仙》

孙吉斌早年主攻工笔花鸟,对宋人作品尤其是院画有精深研究,画风秀丽雅致,清新明快,富生活气息和装饰意趣,他学生时代创作的《藕花深处》(一九六四)曾入选第四届全国美展,表现了他在工笔花鸟画方面的过人天赋。此后三十年中,孙吉斌又陆续创作了《雨霁》(一九七七)、《老来红》(一九八二)、《牡丹辛夷》(一九八四)、《寒禽图》(一九八七)、《昙花》(一九八八)、《山花烂漫》(一九九四)等众多工笔花鸟佳作,它们的题材、意境、技法虽多有差异,但都保持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孙吉斌拓宽画路尝试画写意花鸟,笔墨受朱耷、任伯年、吴昌硕影响较大,尤能得方小石真髓。作品讲求以书入画,朴拙生辣,浑厚苍润,代表作有《白菊图》(一九八七)、《昭提荷影》(一九九六)、《寒梅图》(一九九七)、《如雪》(一九九八)、《松鹰图》(一九九八)等。进入新世纪后,孙吉斌长期缠绵于病榻和轮椅之间,受到身体条件和作画条件的限制,所绘多为水墨小品,笔简意赅,以少胜多,洗尽铅华,纯任自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晚年常画梅、菊、荷、山茶、水仙等,虽为传统题材,但融入了画家病后的独特感受,画中蕴含着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和苦涩的沧桑之感。倘若上苍再给孙吉斌十年时间,以他的天赋和勤奋,一定会在艺术上创造出更多的辉煌。可惜天妒英才,在孙吉斌创作的黄金时期过早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使人们不由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藕花深处》

【回帖选登】

梦中长叹:

博主回复:

溪山xi溪水:

水墨丹青——贵阳国画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