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牛敬雀俱是节
总是因时顺势安排年节、因地制宜打理生活的仡佬族,在每年的金秋时节,都要过一个隆重热闹的传统节日:“牛王节”。
“牛是农家宝,劳动不可少。”仡佬族人人都牢牢记得这句至理名言。春耕秋收的田间劳作也罢,翻山越岭的运送货物也罢,仡佬族的生活,离不开牛的帮助。他们深信:“千把锄头万把刀,抵不住老牛伸个腰。”心怀善念、懂得感恩的仡佬族,每当秋收、秋耕、秋种诸事完毕后,在开始农闲的十月初一,都要给牛做一次“寿”,感谢牛的劳苦功高,祝福牛身强体健,同时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欢乐祥和、人寿年丰。这个为牛而过的“生日”,体面热闹,快乐喜庆,这是仡佬族一年一度非过不可的“牛王节”,也叫“祭牛王”或“敬牛王菩萨”。
给“牛王菩萨”过生日,那可非同小可,怠慢不得,必须是举家出动、全寨参与。每到节日这天,仡佬族人家一大早就忙活开了,杀鸡、备酒、打糯米粑粑,做所有他们能做出来的好吃的好喝的,一要敬奉牛王菩萨,二要供奉自家祖先,三要祀奉各路神魔鬼怪,祈愿神灵保佑牛体魄健壮,无病无灾。除了所有的节日都应有的热闹和喜庆,这一天还有一个由来已久、约定俗成的特别规定,那就是谁家都不许在这天役使牛,要让牛安安静静、彻彻底底地休息一天。当然,细心的仡佬族不会忘了给牛从头到脚洗洗涮涮,把它浑身上下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让牛做一天高高在上、尊贵无比的“牛王”。
高山牛场
牛王节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仡佬寨遭遇大旱,生存困难,寨主阿王号令全寨搬家去找好地方。阿王带着寨中唯一的一头牛朝太阳升起的方向走,但每一个好地方都被人所占,往太阳落山的方向走也是如此。
一天晚上,正当大家彷徨无计时,牛突然走到阿王面前,抬头对天哞哞连叫数声,只见银光闪闪的白米像小溪一样从天而降。于是,他们在此定居,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家家有吃,人人有穿,从此过上好日子。可牛却渐渐老去,有一年四月初八,阿王梦见天神下凡将牛接走了。天神说:“它是牛王,四月初八是它的生日。”
阿王醒来,老牛果然不见踪影。为报答牛的恩情,阿王召集族人,杀鸡宰鸭、熬甜酒、舂糍粑、披红挂彩,敬献老牛。此后年年敬献,便形成了今天仡佬人的祭牛节。
既然是“牛王”过“生日”,就要喂牛最新鲜的青草、最营养的饲料、最甘甜的泉水,让它吃得饱饱的,喝得足足的,睡得美美的;再用上好的糯米打两个大大的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犄角上,打来一盆清水,或者干脆把它牵到溪畔河边去“照镜子”,使它因“丰衣足食”而兴高采烈、心满意足,然后取下又香又糯的粑粑喂它吃。有的人家更为隆重,不仅给牛披红挂彩,在牛头上戴一朵大大的红花,还要在门前放一挂长长的鞭炮,以示为牛“庆生祝寿”。这一天,牛成了仡佬族村寨名副其实的“寿星”,体体面面、快快乐乐。仡佬族爱牛,真是怎么爱都爱不够。
“吃饭不忘牛辛苦。”这是在仡佬族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谚,珍惜牛、爱护牛甚至刻意“讨好”牛,既是耕作现实的实际需要,也是这个民族世代承袭、永志不忘的知恩图报的美德和传统。
牛角上的“牛王粑”
石阡敬雀节
每年农历二月初一举行的“敬雀节”,是仡佬族祭祀天地鸟雀、敬奉祖宗神灵的一种祭祀祈祷活动,表达与百兽万物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祈求人丁兴旺、家业发达、年顺谷丰、康泰不灾。过节这天,全村人都不能下地干活,已经出嫁的女儿也必须赶回娘家,与家人一起杀猪宰羊、淘米洗菜、打糯米糍粑,烹制各种各样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味的美味佳肴,先焚香烧纸、奠酒献饭,虔诚地敬奉鸟神、祭拜天地,然后才能举家合欢,共享美食。
如果是望族大姓,则还要在家族祠堂里设置祭坛,将祭祀的中心从家庭延伸到家族乃至整个宗族,这样一来,场面就更盛大、更壮观、更震撼。
对于刀耕火种的远古先民来说,年景的好坏、庄稼的荣枯、收成的丰歉,都和神灵的护佑密切相关。仡佬族信奉万物有灵,他们祭拜鸟神、祈求祖先,是希望神灵呼唤鸟雀百兽不害庄稼,祖宗保佑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从而确保有一个好收成好年景,确保全家以及全族不饿肚子不遭饥馑。他们的民谣唱道:
鸟雀崇拜
其实,对鸟、雀的崇拜,在仡佬族聚居的其他地区也有形式各异的表现形态,例如在务川,无论是房屋建筑的木雕,还是坟茔墓碑的石刻,或彩绘花鸟,或雕刻龙凤,都寓含了仡佬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毛龙节
石阡仡佬族世代流传的还有一个重要节日“毛龙节”,当地俗称“仡佬毛龙”,在每年的春节期间,从大年夜的三十晚到正月十五的元宵夜,从石阡县龙井、汤山等仡佬族村寨,到全县各地的侗、苗、土家等各族百姓,都要玩一场又一场的“毛龙”,过一个欢乐祥和、红火热烈的新春佳节。
舞龙
舞龙
关于“仡佬毛龙”的起源及流传演变,历史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仡佬毛龙”的建造材料主要是“竹”,表演的直接目的是“求子”,有学者据此推测,“毛龙节”应源起于古代仡佬族的“竹王”崇拜和生殖崇拜。民间有“唐魏征梦斩金骨老龙之子”的故事,传说“仡佬毛龙”就是“金骨老龙”的嫡亲宗子,与《说唐》“魏征梦斩”的故事不谋而合。而《石阡县志》载“灯从唐朝起”,“毛龙”在当地也是一种“灯”,说明“仡佬毛龙”在唐朝便已开始流行。就民国《石阡县志》的记录来看,至少从清末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这段历史时期,“仡佬毛龙”一直盛行全县并辐射到周边的各个民族村寨。
“龙”崇拜是“仡佬毛龙”的核心,其基本要素包含“竹王”崇拜、民间佛道崇拜以及原始崇拜等。在表演过程中,往往有一些别出心裁的高难度动作,又都各有一个华丽的名称,如“二龙抢宝”、“懒龙翻身”、“单龙戏珠”、“天鹅抱蛋”、“倒挂金钩”、“犀牛望月”、“螺蛳旋顶”等,常常让人凝神屏息、目不暇接,极具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
就古代而言,“仡佬毛龙”的传承有自发传承和天然传承两种。自发传承是年轻人主动研习“毛龙”的扎艺玩技,记诵“龙句子”及传说故事,学习毛龙的吹打伴奏乐器,是一种传统的“跟师学艺”。天然传承其实就是耳濡目染、口传心授,没有任何拜师仪式和出师典礼。从汇集的有限资料追溯,从清朝开始,“仡佬毛龙”有关“开财门”、“敬财神”、“敬喷鼻”等“龙句子”已渐渐有了文字记录,有了可供学习的“指导性”文本。遗憾的是,这类教科书般的读物,现仅存三本抄本,是“仡佬毛龙”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物。
仡佬族“毛龙节”有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显示出特有的民族性、区域性及多样性,它可演可看、可赏可玩、可触可感,是研究古代仡佬族文化传统极为珍贵的“活文物”。2006年5月20日,“毛龙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镇市仡佬族在每年的农历二月都要举办“白龙会”,用以祈求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聚族而居的仡佬族村寨,往往约定一座小山或大山作为祭供处,祈祷人寿年丰,家家康泰,户户安宁,希望人人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祭供筹钱是自觉自愿,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的决不勉强。用所收之钱请道士在白龙会山顶设一白龙神位,燃香烧纸,敲锣打鼓做法事,求老天爷不要下白雨(冰雹),保一方粮食得收成。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枝特区、石阡县等地的仡佬族,都有“祭秧神”的习俗。因居住分散,“祭秧神”的时间不同,通常是在六月六日下午,各家男主人抱大公鸡一只,提粽子十个,到所种各丘田地查看一遍后,将粽子剥掉粽叶放碗内,另一碗盛酒,烧香纸,拔公鸡毛一束,连同粽子系于棍上祭秧神,同时口中念念有词:“苞谷像牛角,谷子像牛索,棉花鸡蛋大,黄豆像胡豆角。秧苗土地,把蚂蚁赶出去。把虫虫赶出去。”宰鸡,以碗盛,又念一遍。带回鸡剖烹后,连同粽子、肉、酒饭在家供祖,请祖宗回来过节,并祈求他们要保佑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