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代愚公的巨作——重兴大弯田
(注: 重兴古梯田)
(注: 重兴大弯田古梯田)
大弯田位于黄平县重安镇重兴村东南部1公里处、马鞍山麓的桥木屯。田坎弯度大于90度,曲度胜于月牙,南北走向,面积5.2亩,水稻最高产量年份可达4000多公斤。田埂均以红砂石垒砌而成,田坎最高处超过9.4米,平均高度约8米。
(注: 重兴大弯田古梯田)
大弯田是黄平县古石梯田中修造十分雄奇的一丘大田。据重兴村年近八旬的潘兴德老人介绍,这丘田是他们的老祖宗潘老浅率领全家老少,耗费三代人才修造完成。大弯田大约修造于1810年左右,当时原址是两个呈“凹”型相连的山梁。己巳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间,黄平县重兴一带发生严重的旱灾,绝大多数百姓的生活都靠挖野菜和树皮度日,为了改变人多田少食不果腹的状况,潘老浅想如果将桥木屯这两座山梁开平成稻田,以后子孙后代吃饭问题就不用愁了。本来潘老浅打算把两座山梁开成一条直线的田埂,但下方的弯坡处已有农户用草标作了标记,不让潘老浅修建,于是潘老浅就鼓励妻儿说:“苦就苦点,我们就顺着两座山梁的弯坡修造!即使我这辈子开造不了,儿子就接着开,再不行还有孙子。”
(注: 重兴大弯田古梯田)
自庚午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起,36岁的潘老浅就带着妻子巫比在桥木屯的两处山梁长年累月挖山造田。在过去的年代里,没有雷管、炸药和钢钎,开山造田全靠双手和锄头以及泥巴轿挖刨和抬运,人工和劳力消耗之巨,可想而知。老浅两口子连续挖了30多年,才将两座山梁挖平。随着儿子潘老薄长大成人娶妻生子后,潘老薄又与妻子巫蛙每天从马鞍山高处抬来石块于山弯处向两边外侧镶砌延伸,他们一边运石砌坎,一边又将父母挖出的山土填入山弯内。
通过不断的修造,待潘老薄的儿子潘老奖长到十六岁并能够帮助父母上山造田时,这块历经三代人的艰辛努力才初步成型。当田基打夯结实后,大量的土石方已经填方殆尽。没有培土,全家人又从附近的空地抬运土壤倾入田中,再用竹筛选细,才获得种植沃土。潘氏三代人为了开造大弯田历经了千辛万苦。按理说,这块耗费了大量劳动力才开造出来的大田,应该使潘老浅祖孙以此为荣,然而他们祖孙三代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历经70多年的开山造田中,由于借粮造田数额巨大,无力偿还,只好把大弯田抵当给债主潘子清。新中国成立后,地方土改将这丘大田分配给潘老考户;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弯田承包给了吴征国户。
重兴村大弯田尽管历经了200多年沧桑岁月的洗刷,它仍然犹如一位巨人,岿然耸立在黄平古石坎梯田群里,彰显力量,彪炳智慧。
(注: 大弯田田坎弯度大于90度,曲度胜于月牙,南北走向,面积6.5亩,水稻最高产量年份可达4000多公斤。)
(注: 田坎均以红砂石垒砌而成,田坎最高处超过9.4米,平均高度约8米。)
(注: 田坎最高处超过9.4米)
(注: 田坎平均高度约8米)
(注: 大弯田石坎梯田)
(注: 大弯田石坎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