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立贵州大学和国立贵阳师范学院
国立贵州大学和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虽然不是内迁大学,但也是在“文化西迁”的浪潮中创办的,这两所大学的创立离不开当时的历史环境。首先,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转移到西南大后方,而贵州在西南开发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又处于比较安全的环境,有必要而且有可能在贵州兴办大学。这一时期,东北、华北、华东许多学校疏散,大批专家、学者流散在西南,新办大学有可能聘请到一批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并可以从内迁大学中聘请兼职教授。大量流亡学生来到贵州,贵州的高中毕业生也与日俱增,大学生员充足,这就为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能够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所大学的建立与内迁贵阳的私立大夏大学有密切关系,大夏大学教育学院及师范、教育两专修科是贵阳师范学院建立的基础,国立贵州大学的创办与大夏大学要求改为国立有着微妙的关系。
1942年7月成立的国立贵州大学
国立贵州大学校徽(1945年8月)
国立贵州大学校歌(1945年8月)
1939年,贵州省参议会提出设立贵州大学以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议案,由贵州省政府呈报国民政府行政院,经行政院议定,先设立贵州农工学院。1940年12月,教育部电令组织贵州农工学院筹备委员会,以叶秀峰为主任委员,欧元怀、王克仁、商文立、虞振镛为筹备委员。1941年1月,叶秀峰来贵阳考察,选定在贵筑县花溪建院,计划用地2000余亩,因其中600亩水田多次洽谈未能购置,只征购土地1006亩,与贵筑县政:府协商,改定划山地补换,将石头村一带贵阳女中校址连同荒坡千余亩转让农工学院,占地2000余亩,即原贵州农学院旧址。这里风景优美,环境清幽,最适宜办学。10月划定学校范围,动工兴建,1943年初具规模。
1941年10月,正式建立国立贵州农工学院,以李书田为院长。李书田为河北昌黎人,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科,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历任北洋大学土木工程、铁路及道路工程教授,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第一水利实验所所长。上任后延聘了40名教授、副教授,其中有两名贵州籍教授。罗登义,北京农业大学农化系毕业,后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农业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西北农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兼农业化学系主任,应李书田院长邀请兼任贵州农工学院教授。花莱峰,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帝国大学电机系,开创贵州电气事业,1941年受聘为农工学院教授。农工学院设有农林、农化、农经、土木、矿冶、机电6系及大学先修班。3月招收3个先修班,8月招收6个系一年级新生,12月20日开学上课。时值私立大夏大学经费困难,申请改为国立,大夏董事长何应钦在行政院例会上提出议案,蒋介石批示:“改国立原则可行,交教育部切实整理院系呈核。”教育部长陈立夫顺水推舟,拟将大夏大学与贵州农工学院合并,成立国立贵州大学。此事遭到大夏大学董事长何应钦、校长王伯群及大夏师生抵制,但建立国立贵州大学已成定局,便以贵州农工学院为基础建立贵州大学,1942年7月正式成立国立贵州大学,简任张廷休为校长。
张廷休,贵州安顺人,南京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回国后任暨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教育部主任秘书,蒙藏教育司司长,高等教育司司长。上任后,致电李书田院长,表示原聘教授、副教授一律续聘,并在重庆等地招聘一批教授,如地质学教授丁道衡、矿冶学教授崔有濂、物理学教授张永立,数学教授任孟闲,化学教授杨葆昌,机电工程教授竺良甫,土木工程教授葛天回,经济学教授李法宗、刘行骅,英语教授任泰、潘家询,历史学教授姚薇元、社会学教授吴定良等,还聘请茅以升、虞振镛、叶元龙、柳翼谋、任可澄等为特约讲座教授。贵州在外成名的教授大都来到贵大。丁道衡,织金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白云鄂博大铁矿;留学德国,回国后任武汉大学矿冶系教授,受聘为贵州大学教授后任矿冶系主任、文理学院院长、工学院院长兼地质系主任,被选为贵大教授会主席。张永立,贵阳人,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后在比利时鲁文大学获博士学位,受聘为贵州大学理工学院教授兼数理系主任。葛天回,毕节人,交大唐山工程学院土木系毕业,历任中山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教授,受聘为贵州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任泰,安顺人,任可澄长子,美国欧柏林大学硕士,哈佛大学研究员,历任外交部翻译,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学校教授,受聘为贵州大学英语教授,又任文学院院长、文科研究所所长、教务长。杨葆昌,贵州人,北京清华学校毕业,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深造,化学硕士,曾任贵阳医学院、大夏大学教授,受聘为贵州大学教授兼化学系主任。
贵州大学成立之初,设有农工学院、文理学院和法商学院,农工学院仍为原设的农林、农化、农经、土木、矿冶、机电6系;文理学院设中国语文、外国语文、历史社会、数理、化学5系;法商学院设经济、法律两系。1943年,将农工学院分为农学院和工学院,农学院下设农学(后改农林、农艺)、农业化学、农业经济3系,顾青虹、张丕介、罗登义先后任院长。工学院下设土木工程、矿冶工程、机电工程3系及两年制电机专修科,丁道衡、竺良甫先后任院长。文理学院后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历史学3系,任泰任文学院长;理学院下设数理、化学、地质学3系,丁道衡任院长。法商学院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工商管理4系。全校共5个学院、16系、1专修科。
农工学院开设的先修班,贵大成立后继续开办,招收高中毕业生,不收同等学力,修业期1年,各科成绩合格者免试升入本科。原设在安顺的贵州省立安顺职业学校,1943年由贵大接办,改为国立贵州大学附设工业职业学校,由花莱峰任校长。1947年在石头村办贵大子弟小学。1945年开办文科研究所,分为中国文学部和西南文物研究部,部聘任可澄为所长,任病故后由其子任泰继任,任泰与德国教授鲍克兰为研究员,苗族学者杨汉先为助理研究员。为保证学校用电,设有贵大电厂,花莱峰为总务主任兼厂长。学校还办有农场,设有工程处。
农工学院招收的学生1945年秋毕业,是为贵州大学第一届毕业生。1942年7月,贵大与浙江大学、交大唐山工学院、贵阳医学院、湘雅医学院、贵阳师范学院联合招生,因各系未足招生数额,再录取新生130人;8月单独招生,正取172人,备取生60人入先修班。1942年、在校学生400人、1947年已有学生1156人。学生来源广泛,除本省高中毕业生外,大都是外地流亡学生及华侨归国学生。到1947年毕业3届学生,共计444人。学生除本专业的必修课而外,可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个人趣兴爱好跨院跨系选修其他课程。教师要求学生写读书报告和学年论文,毕业班写毕业论文。学生中建有学生自治会、女同学会、华侨同学会及各系学生会、班会,还有贵大剧团、国剧(京剧)社、音乐社、美术研究社等文艺团体。
教师中,有教授会、讲师会组织,教授会由教授、副教授组成,对教学、科研、教师聘任及学校大事产生重要影响。贵大有“文社”“诗社”“会计学会”“南洋问题研究会”“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办有《贵大学报》《文风杂志》《工商管理》《行行》等刊物。抗战胜利后,外省来的教师返回故乡,有的教师到外地谋职,教学一度受到影响。学校采取措施,新聘了一批教授、副教授、讲师,1948年前后,全校有教师239人,其中,教授63人,兼职教授30人,讲师44人,助教55人,特聘教员2人。这一时期,作家蹇先艾被聘为中文系教授,朱厚锟被聘为外文系教授,顾光中被聘为生物教授,项英杰被聘为历史系教授,李独清、张英骏、谭勤余、张汝舟等或为兼职教授或改任贵大教授,田君亮、刘方岳等名教师都担任特约讲座教授。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根据当时的教育体制和高等学校的布局,结合贵州实际,特别是大学生员不足的情况,1953年教育部决定撤销贵州大学,将贵大工学院的系科调整到重庆大学和昆明工学院,理学院分别调整到云南大学和西南师范学院,法商学院的系科分别调整到四川财经学院和西南政法学院,文学院的中文、历史两系调整到贵阳师范学院,而以农学院的农艺系扩充为贵州农学院。
抗战期间,贵州中等教育发展较快,除国立中学而外,新增了几所省立中学,县立中学普遍建立起来,还办起若干私立中学和职业中学,迫切需要培养大批中学师资。而贵州尚无师范学院,省参议会多次建议在贵州设立一所师范学院,教育部长陈立夫于1940年来贵州视察,也认为“要培养师资以健全各级教育”,时任教育部次长的张道藩和高等教育司司长的张廷休是贵州人,极力鼓吹在贵州创办师范大学。1941年6月24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会议决定设立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并将私立大夏大学的教育学院并入贵阳师院,拨给开办费30万元,明确常年经费31.2万元,聘任王克仁为院长,于10月20日正式开学。
王克仁是贵州兴义人,东南大学教育系毕业,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厦门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教育学院、湖南蓝田师范学院教授,1940年任重庆大学教授兼训导长。师院尚属草创,既无校舍、设备,又缺师资。时值省立贵阳师范学校疏散乡间,便以文化路贵阳师范学校为临时校址,借用部分教室上课,学生住在对面的房舍里。王克仁四处奔走,招聘教师,聘留法教育学家熊铭青为教务主任,留美教育家袁公为为训导主任,留日机电工程师赫星吾为总务主任,以贵阳文字学家向知方为院长秘书。聘请大夏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元瑮、著名文学家谢六逸、著名翻译家曹未风为兼职教授,聘尹炎武(石公)为中文教授兼国文系主任,聘杨宪益为外文系教授兼主任,聘李锐夫为数学教授兼数学系主任,又聘黄国华为生物学教授,陈逹、戴乃迭(杨宪益夫人、英国人)为外文教授,李独清为国文系副教授(两年后升教授),张汝舟为讲师、副教授,到1943年共有教师48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助教8人。
国立贵阳师范学院一隅
学院建立后制订《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组织大纲》,明确“以养成优良健全之中等学校师资为目的”。根据贵州的需要和师资情况,起初设立教育系、国文系、英语系、数学系及史地、理化两专修科。1942年增设体育童子军科,同年建立师院附属中学和附属小学。各系学制四年,毕业生可担任高中教师;专科学制两年或三年,毕业生只能担任初中教师。教育系由大夏教育学院演变而来,专业课主要有教育原理、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行政学等,因考虑到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都被聘为教育科长、中学校长或教导主任,遂采取补救措施,加开国文、外语、数学等课程,以便改为专科教师。国文、英语、数学是中学的主科,本院师资也较充实,所以单独设系。历史与地理、物理与化学合科,一则是中学课程设置的需要,二则是师资不足,没有单独设系的条件。因当时各中学都要进行童子军训练和开设体育课,故设立体育童子军科,初为3年,后改2年。原大夏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全部转入贵阳师范学院,1941年8月招收新生,共有学生182人。1942年有本科生190人、专科生73人,1943年有本科生175人、专科生93人。
1943年7月王克仁辞去院长职务,教育部改派齐泮林为院长。齐是河北人,早年留学日本,专攻教育,回国后任中山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到任后,原聘教务主任、训导主任、总务主任先后离去,改聘范传坡为教务主任、刘文修为训导主任、侯潘为总务主任。新聘了一批教授,如化学教授谭勤余、数学教授赵咸云、中文教授王驾吾、中文教授谭戒甫、教育学教授王学孟、童体科副教授杜化居等。1944年7月,改史地科为史地系,改理化科为理化系,本科生283人,专科生91人。1945年增设先修班。大夏大学迁走后,贵州省政府决定将大夏在雪涯路的校舍拨给贵阳师范学院,占地44.25亩,但房舍不多。学校走上正轨,由院长、各处主任、系主任和教授代表组成院务会议,讨论和审议重大事项,还设有教务会议、教员升等审查委员会、聘任委员会、奖学金审查委员会、院刊编辑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建筑委员会、教职员福利金管理委员会。齐泮林一心办学,不问政治,以超然的态度处事。因是外地人,又不善交往,与外界少有联系,不适应当时的社会,不愿再当院长,1946年暑假回家探亲,一去不返。
1946年11月,教育部电令称:“齐已应北大之聘,故免去其贵阳师范学院院长职务,并派杜叔机接任。”消息传出,全院一片哗然。杜叔机是师院兼职教授,又是国民党贵州省党部执行委员,师生们提出“不要政客,要学者”的口号,组织“拒杜运动委员会”,要求教育部取消这一任命。教育部为缓和矛盾做出让步,命杜赴英国考察两月,院长一职由曾景代理。曾是留德哲学博士,师院教授,暗中加入军统,颇有政治手段。他上任后与教授会交涉,承诺不解聘参与“拒杜”的教师,不开除“拒杜”的学生,经费开支受教授会监督,历时4月的“拒杜运动”渐渐平息。他聘请德高望众的王佩芬教授为教务主任,而以江西同乡徐儒教授为总务主任。此时师院的外地学生很多,成立了“湖南同学会”“安徽同学会”“江西同乡会”等组织,院内的空缺多由同乡充任。抗战胜利后,部分教师返回原籍,1947年底全院教师62名,其中,教授29名,副教授11名,讲师14名,助教8名;兼职教授12名,副教授4名,讲师9名。1947年师院到四川、云南、湖南、江西等地招生,连同本省新生共150人,在校学生达481人,其中,教育系108人,国文系82人,英语系46人,数学系33人,史地系68人,理化系41人、体育童子军科42人,先修班61人。曾景在任年余,乱发聘书,财务混乱,出现贪污事件,1947年1月贵阳市法院审理曾景贪污案,造成不良影响,教育部只好将曾免职,于1938年任命萧文灿为院长。
萧文灿,贵州赤水人,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后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博士学位,对新兴的《赋值论》研究成果突出,回国后在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武汉大学担任数学教授。他热心教育事业,重视提高教学质量和养成良好读书风气。上任伊始,在《贵州日报》上宣称:“此后当本终身于教育的初衷,先求安定,后求充实,使贵州教育与日俱进。”对学生语重心长地说:“要勤奋用功,将来做个合格的教师,才不致误人子弟。”希望大家“一是学习,二是学习,三仍是学习”。又对教师说:“从事教育工作,要有蜡烛一样的自我牺牲精神和贯彻始终的高尚情操,才能终身安于教育而不见异思迁。”他到南京、重庆、武汉、上沙等地招聘了10多名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如聘梁祖荫、张英骏为地理学教授,聘胡嗣仁为化学教授,朱厚锟为外语教授,武汉大学研究生周春元为历史系副教授,聘陶行知的弟子戴自庵为师院附小校长等,还聘田君亮、刘方岳等为特约教授。1948年师院新图书馆和理化实验室落成,动工修建礼堂。10月22日,举行师院成立7周年纪念活动,出版院庆特刊《院闻周报》,强调“以新作风培养新校风,以新校风建设新教育,提倡教授治校,指导学生自治,注意实事求是”。师院成立了“教学实习指导委员会”,负责计划、指导、考核学生实习,借以提高教学质量。出版了《贵阳师范学院院刊》《新师院》《教育学术》等刊物,组织学术性团体“南明学会”。1949年,师院共有教师79名,其中,教授39名、副教授10名、讲师8名、助教16名,在校本科生427人、专科生69人。从建校到1949年共毕业学生399人,其中,本科生299人,专科生100人。
1949年3月,全国各大城市爆发“反饥饿运动”,师院召开“国立贵阳师范学院全体学生抢救教职员工学生饥寒运动大会”,1000多人上街游行,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三校教授会联席会议发表《教授会联合会要求改善待遇宣言》。国民党崩溃前夕,企图将贵阳各大学迁走、遣散,师院师生坚决抵制,保护学校安全。11月15日贵阳解放,师院于17日复课。1950年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部决定取消“国立”二字,定名为“贵阳师范学院”,成立师院临时管理委员会,萧文灿为主任委员,胡嗣仁为副主任委员。不久,萧文灿辞去院长职务,调任贵州大学理学院院长。1952年贵阳市人民政府划拨照壁山、思贤山一带为师院新院址,占地372亩,新校舍于1953年竣工,9月15日在新校舍开学。同年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贵州大学中文、历史两系教师并入贵阳师范学院,将贵阳师院外语、教育两系学生调往西南师范学院和昆明师范学院。调整后,贵阳师范学院设有中文、俄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7系及中文、历史、教育、数学、物理、化学、艺术、体育8个专修科。当年在校学生979人,其中本科377人,专科602人,一半以上是四川、云南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