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解读之三 黄坪营《黄氏族谱序》
所属图书:《兴义文史资料解读》 出版日期:2014-06-01 文章字数:2300字

解读之三 黄坪营《黄氏族谱序》

黄氏宗祠里记录家族来源的古碑

原文:

译文:远古夏商周三个朝代看重立祖宗,那个时期之后看重立族谱,编制族谱的原则方法本来就是从前宗法的遗留,在唐朝就是花树韦家,在宋朝则是欧阳氏、苏氏,这些编制族谱的方法尤其影响后世。宗族的大概,所贯穿的是诗书礼义,官宦人家莫不有自己的族谱,它的用意归结于尊祖,一个大家族不共同使用一本族谱是叫人忧虑的,那样相互之间就如秦国人和越国人般陌生。族谱记载其先世功劳、名望、嘉言、善行,让后人有所了解,家法有所传承,难道这意义不深吗?

原文:

译文:兴义县古名花灼,为黄氏家族所开发,故名黄坪营。嘉庆二年(1797年)遭到苗逆(对布依族苗族起义军的蔑称)摧残蹂躏,被祸害得尤其惨烈,黄坪营的大家族或受到屠杀或背井离乡,百家留存不下一二家,哪里还有族谱?等到朝廷大军征讨匪患平定,安抚召集远逃的人逐渐回到故土,社会稳定时间长了,人口一天天繁盛,那些品格高尚又有学问的读书人,就有时间追溯家族渊源,搜集家族的情况,用以昭示先祖的功德而启发后人,如兴义的黄氏家族修族谱就是这样。

原文:

译文:黄氏系出自黄帝第六孙,自明初调北征南,始祖昱公以武将身份自湖北随颖国公傅友德授先锋征平苗疆,论功行赏,永远镇守这片土地,故黄氏家族为兴义人。追溯入黔始祖昱公到现在,已经经历二十代了!世代望族,人文蔚起,几十年来纯朴地务农,优秀的成为“士”,可以称得上兴义的世家大族了。后辈等追念祖宗在天之灵,长幼后代力求和睦相处,纂修族谱,往前自昱公开始,往下丝连绳贯,支分派别,一目了然,对先人行为选择优秀的传播芳名,保留疑惑而采用可信的资料,那用意就深长了!

原文:

译文:我阅读这些族谱记载历代内容相互承接都很明显,功劳业绩耀人耳目,其族谱所载事迹更多,非常突出,得到这部族谱并传之黄氏子孙,其油然而生感动奋发的情怀,难道不是吗?或许我认为兴义之黄氏,在前辈是由团聚而别离,在今日则是由别离而团聚,全赖祖宗数百年的功德,涵煦修养之深,因此才这样。这个家族能够感动奋发来报效祖宗就指日可待了!修谱不仅仅是为了家族和谐亲近,竭力成为乡里善人而已,而是通过修谱,一个家族的善行得到褒奖记录。

一、史料来源

选自民国《兴义县志·人民》,纸质,手抄本,影印。1966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2013年翻印。

二、作者简介

周曰佐,遵义人,举人,道光元年(1821年)任兴义县训导。训导是负责全县文教工作的官员。道光六年(1826年)离任。生卒年不详。

三、解读

黄坪营黄氏家族世袭营职达数百年之久,对兴义历史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其族谱序是研究兴义地方历史的重要资料。黄氏本来是湖北江夏汉族,但到了布依族地区镇守,久而久之,与当地少数民族相融合,最后成为布依族,这在兴义是很有代表性的。兴义不少布依族、苗族祖籍为北方或江南,迁居兴义后,逐步“少数民族化”,成为布依族、苗族。这说明文化交流是相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各民族融合的特点。

这篇序首先追溯了族谱的起源、作用等,接着叙述嘉庆苗变对地方、对大家族的摧残,人们在颠沛流离中保命要紧,哪里还顾得上修族谱。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来说盛世修志,对于家族来讲,也是族兴修谱。

“兴邑古名花灼,为黄氏所开,故名黄坪”。这里提出一个问题,黄草坝古名花灼,明初洪武年间黄昱平定之后,始称黄坪营,那么花灼应该是明以前的称呼,这是黄草坝称谓最早的文字记载。

第三自然段:“自明初调北征南,始祖昱公以参戎自楚随颖国公傅友德授先锋征平徕苗,论功行赏,永镇斯土,故黄氏为兴义人”,这里提到“徕苗”,兴义当地故老常常提到“徕子”“徕人”“徕子营盘”“徕子坟”,在典籍里得到了印证。“徕子”到底是什么族别,它的去向、它的习俗等都是一个谜,可能是人们对明朝以前生活在兴义这块土地上土著居民的泛称,他们似乎突然从历史视野里消失了。

最后对黄氏族谱作了较高的评价。黄氏家族在改土归流之后,主要居住在枫塘、瓦戛、鱼龙、平寨等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当地人还尊称他们为“黄马目”。黄姓的人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如今依旧是兴义布依族中的大姓,不过,黄氏在兴义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及后来迁入兴义的木贾蒋氏、下五屯刘氏等。

兴义文史资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