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手工业的进步
所属图书:《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 出版日期:2014-07-01

手工业的进步

战国铜削刀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冶金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古代社会的生活和生产,它既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又是生产力进步的标志。中国古代璀璨的青铜文化促进了青铜时代手工业的蓬勃发展。制瓷业、治玉业、漆器、牙雕等手工业成果辉煌,其艺术品享誉世界。而锋利的青铜工具,如铜刀、铜錾子、铜锥、铜锯、铜砣、铜斧、铜凿等,提高了古代制瓷、治玉、漆器和牙雕的生产效率,使商周时期的手工艺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一、原始青瓷的萌芽

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已有了广泛的应用,并有了高度的发展。商朝中期,由于青铜工具的使用,各类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制陶业也不例外。正是在制陶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青瓷开始出现,成为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河南、湖北、河北、江西等地都有原始青瓷的产地,其中又以长江下游为盛。青瓷以含铁量低于1.5%的高岭土为原料,坯体施青色石灰釉,经过1200℃的窑温烧成,胎质较坚硬细密,胎色青中泛白,故名青瓷。

仰韶文化红陶人头壶

原始青瓷首先在长江下游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周时期多用泥条盘筑法,部分产品在器表也留有拍印残痕,如瓷刀、瓷纺轮等的残痕。原始瓷釉形成并不间断发展,北方最迟在仰韶文化时,就发明了在陶器表面上涂白色涂料(即所谓“白衣”、“陶衣”)的工艺。例如,郑州出土的刻纹白陶豆,大口浅盘,矮粗柄,盘腹部饰云雷纹,柄饰火纹,高13厘米,口径22.5厘米,是精美艺术品。在南方,湖南澧县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就采用了千峰翠色陶衣的技术。商、周时期的原始瓷釉叫石灰釉,它的主要优点是熔融温度较低,黏度较小,釉面光泽较好,硬度较大,透明度亦较高。白陶、印纹硬陶的发明和发展,分别在胎质、釉质上为原始瓷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才使原始青瓷得以出现。

仰韶文化博物馆

河南郑州二里冈出土的商代中期的原始瓷尊,侈口,敛颈,折肩,圜底,肩部和腹部拍印细方格纹。高11.5厘米,口径10.5厘米。胎呈青灰色,经化验是用高岭土制成,上施一薄层淡黄绿色釉。烧制温度在1200℃左右,质地硬,吸水性弱。

二里冈陶文

商代晚期的原始瓷器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辉县琉璃阁、河北藁城、山东济南大辛庄、益都及江西清江吴城等地均有发现。原始瓷器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易剥落,釉色青黄或黄褐,与真正的瓷器尚有距离。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发展比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均有发现,比商代的原始瓷器有了较大发展。

诸多考古实物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代原始青瓷的制作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

二、精美玉石器

商王武丁

在商代,虽然青铜工具已经广泛使用,但是石器工具在生产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原始社会已经产生并有一定发展的玉器,到了商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如安阳武官村大墓出土的商代晚期的虎纹石磬,十分精美。磬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大量的精美的玉器是商周青铜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去世,陪葬了许多精美的玉石雕件。妇好墓1976年发掘于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北,保存完好。出土玉器计有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葬,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

商玉凤

妇好墓玉器的玉料基本是新疆和田玉,属软玉,主要成分是硅酸钙,属角闪石类,其中以青玉最多,白玉、青白玉、黄玉、墨玉等次之。如妇好墓玉戈呈黄褐色,有黑斑。援较宽,大于援长的三分之一,有中脊和边刃,中脊由前锋通至内。内呈长方形,也有边刃,后缘近直。内前端有圆穿,靠援处有安柲痕迹(柲痕宽3.5厘米)。通长38.6厘米,援长26.4厘米,援宽10.1厘米,穿径1厘米,内厚0.6厘米。内后端一面刻铭6字:“盧方□入戈五”。此外,殷墟18号墓朱书玉戈为新疆青玉材质,在小屯村北出土时残为三段。援较宽,有中脊和边棱,内短而薄,较援略窄,内上有上下并列的两个小圆穿。通长20.5厘米,内1.3厘米,援宽6.6厘米,内宽5.5厘米,内厚0.5厘米。援上一面用毛笔朱色书写7字。

战国云纹铜削刀

石器以大理石、石灰岩等为原料。如殷墟妇好墓石牛为大理岩质,泛白色,圆雕。牛形作伏卧状,前肢跪地,后肢前屈,短尾下垂。昂首,张口露上下齿,两角向后,眼、耳、鼻清晰,背脊与尾雕节状纹,有些部位饰云纹。长25厘米,高14厘米。妇好墓石磬青灰色,为碳酸盐岩质,略呈长条形,上窄下宽,上端近平,下端微外凸。两侧棱角明显,两端磨去棱角,较薄。近顶端中部有一圆穿,穿径1.8厘米,其上端因长期悬挂而形成坠痕。石器表面光滑,长44厘米,宽8.5厘米×12厘米,厚2.4厘米×3.2厘米。石磬一侧上端刻写4字:“妊竹入石。”“妊竹”应是部族人名,表明该石磬本是妊竹入贡妇好的贡器。

宝石器由绿晶、玛瑙、绿松石、孔雀石4种材料加工制成。

纵观妇好墓玉器,其形态各异,体现了很高的制玉水平,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杂器6类。如琮、圭、璧环类等礼器;钺、戈、矛、戚、大刀等仪仗用品;柄形器及各种配饰等。其中尤以各种圆雕或平雕的人和虎、象、熊、龙、鸮、鹰等动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表明琢玉技术与抛光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其中一件圆雕的双面玉人,淡灰黄色,高12.5厘米,宽4.4厘米,厚1厘米,头上有双角,一面为男性,一面为女性,其雕刻装饰手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985年,在安阳殷墟刘家庄南地M42、M54、M57、M64等10余座商代墓葬中,发掘出土一批带有朱书文字的玉璋残片,今可辨识文字者共有17片。1991年,在安阳后岗1座商代晚期小型墓葬(91M3)盗坑中,发掘出土了6件玉质柄形器,每件器上用朱书文字分别写有“祖甲”、“祖丙”、“祖庚”、“父□、“父辛、“父癸”等祭祀对象的称谓。

商玉虎

1982年春天,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苗圃北地编号为M80的商代墓葬中发现5件砺石,其中1件残石上刻有6组各由6个数字组成的卦数。这件砺石呈长方形,青灰色细沙质,长8~9.5厘米,宽7厘米,厚2厘米。6组卦数的位置为正面3组,背面2组,侧面1组。

三星堆商代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铜器杰作,同时也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玉石器。石器主要种类有石璧、石圭、石珠、石斧、石锥、石刀、石柞、石跪人、石锛、石虎、方石等;玉器种类主要有玉琮、玉璧、玉管、玉簪、玉璋、玉瑗、玉环、小玉块、玉锛、玉斧、玉锄、玉凿、玉矛、玉镞、玉戈、玉斤、玉刀、玉剑、玉戚形佩、玉圆凹形器、玉舌形器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器既有蜀人固有的玉雕,也有中原的玉雕和蜀人仿中原的玉器。

金沙遗址博物馆

金沙遗址是商周时代遗址,是世界上同时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遗址之一,是中国同时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遗址之一。遗址所清理出的珍贵文物1000余件,包括金器30余件、玉器和铜器各400余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余件,出土象牙总重量近1吨,此外还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再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文化的辉煌。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有玉琮、玉璧、玉环、玉璋、玉矛、玉戈、玉璜、玉块、玉瑗、柄形器等,造型基本上受中原风格的制约,一种好孔周缘两面凸起的璧类器在造型样式和制作技术上几乎完全一样。

陕西宝鸡西周墓出土的玉器,继承商玉的优点,更加简化、夸张,生动传神。春秋战国时期玉器工艺有了广泛的发展,各诸侯国竞相碾治,精益求精。

三、如画的漆器与牙雕

漆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的发明,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发明了漆器。商代由于青铜工具的广泛使用,木器和漆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雕刻出精美的花纹。但是木、漆器易朽,不易保存,故发现较少。

战国铜雕刀

考古工作者在安阳殷墟奴隶主贵族墓葬中发现了雕花木椁板的痕迹及漆器。在殷墟1001号大墓、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大墓、武官村大墓、小屯388号墓及其他中小型商代晚期墓中,以及在河南罗山夫湖的商代晚期墓地和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晚期墓葬中都发现了商代不同时期的漆器。只是出土的商代漆器多数胎骨腐朽。时代较早的有1973~1974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出土的商代遗址,它是几年来商代遗址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处,也是漆器收藏最丰富的一处。从目前清理的探方看,是由商代早晚两期居住遗存和早晚两期墓葬构成。在早晚两期遗址中发现了几十片漆器残片,残片大小不一。在晚期居址的F6室内外发现漆器残片26块,其中两块有画彩,其他都是先在木胎上雕刻花纹,后再涂朱、髹漆、镶嵌,表面呈现浮雕式的花纹。花纹有饕餮纹、夔纹、圆点纹、雷纹和蕉叶纹几种,在饕餮纹中还镶有绿松石。器形为圆形浅腹盘和圆形带盖盒,在一块残片花纹间还有原来安装合页的痕迹。在14号墓出土的一件圆盒朽痕中,还发现一段半圆形金箔饰片。该遗址为商代文化堆积,初步估计这处遗址的年代为公元前15~前13世纪。其中绝大部分遗址、遗物应为殷墟文化早期的。藁城一带土质含碱较多,这些珍贵遗物能够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战国蟠螭纹漆外棺

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发现10余块内外髹漆的木椁,外壁雕刻饕餮纹和斜角云雷纹,并填以黑红两色漆。

时期较晚的殷墟M1001大墓、武官村大墓、小屯388号等墓葬中也曾出土盘、盒、罍、鼓等漆器,特别是在安阳侯家庄1001号大墓的椁室顶板之一,发现了多件髹漆木器。其中一件器物平面呈长方形,四角各伸出一柄,似为搬运器物用的抬盘。该器物两端各雕刻一组兽面纹,上髹红漆。兽面的眼睛用圆石片嵌成。眼角、兽牙及兽面周围的装饰带,则系由蚌片镶嵌而成。在另一件漆器上,还发现用蚌片镶成的扉棱装饰。

1980年,在河南罗山夫湖的商代晚期基地出土了10件漆器。其中有敛口平底木胎碗,髹黑漆,为镟木制成,它可能是现已发现的最早的一件车镟木胎漆碗。在山东益都苏埠屯商代晚期墓葬中,也曾发现表面用蚌片和龟甲镶嵌出虎纹和兽面纹的漆器。

2000年12月至2001年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抢救发掘一座未被盗掘的高级贵族墓葬。它是继殷墟妇好墓及郭家庄160号墓之后第3座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贵族墓葬。这座编号为花园庄东地54号的墓葬,位于殷墟花园村东约100米。墓葬二层台呈南高北低,南北二层台上均见椁盖板板灰痕迹。值得一提的是在东、西、南三面二层台上放置有用红、黑漆髹成的木棍。木棍整体顺着二层台的方向放置,其中有几根木棍上还有黑底红漆的菱形花纹。54号墓有两椁一棺。外椁盖虽已腐朽下陷,但仍清晰可见。椁盖髹漆,以黑漆为主,兼有红漆与黄漆。内椁椁盖雕刻十分精美。内椁上的雕刻花纹局部保存较为完整,阴线用黑漆、阳线用红漆髹成。这在以前的殷墟发掘中是很少发现的。木棺盖上髹有较内椁红漆更鲜艳的漆。值得一提的是,在棺盖的四周断断续续发现一圈金箔,可能是镶嵌在棺盖上。此次发现的贴在棺盖四周的金箔解除了以前对其作用的疑虑。该墓为70年来发现的第三座未被盗掘的商代晚期贵族墓葬,为10年来殷考古的重大发现。

战国二十八宿图漆木箱

商代漆器的类别主要有豆、碗、杯、案、觚、盘、盒、罍、鼓、筒形器等。质地以木胎为主,装饰纹饰主要有饕餮纹、雷纹、夔纹、蕉叶纹、圆涡纹等。色彩均为朱漆地黑色花纹,漆面乌黑发亮,朱地颗粒细小,花纹纤细,比例匀称,表现了当时人们在晒漆、兑色、髹漆等几个方面的成就。这时制漆工艺已经出现了薄板胎,有的还在其上漆绘雕花,使漆器表面呈现出浮雕式的美丽花纹。此外,相继出现的镶嵌蚌壳、蚌泡、绿松石和玉石等各种镶嵌技术,使漆器色彩更加绚丽鲜明。不论是将磨制成圆形、方圆形、三角形的嫩绿色松石镶嵌在漆器上,还是在漆器上用蚌片和龟甲镶嵌出虎纹和兽面纹饰,都证明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经出现了螺钿工艺。这说明商代漆器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西周象牙梳

锋利的青铜工具的使用,使商代的牙雕工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商代遗址出土的牙骨雕制品颇多,如安阳殷墟出土的象牙雕制品就有象牙杯、象牙碟、象牙鹗尊、雕花象牙梳,还有数以百计的用于镶嵌的象牙饰片等。

商象牙带流夔鋬杯

1976年,殷墟妇好墓中出土了1928件精美器物,其中牙骨雕制品就达567件,这些牙骨雕刻品中,艺术品、装饰品占90%以上。其中,妇好墓出土的三件象牙杯,杯体筒状,系用中空的象牙根段制成。其中一对夔鋬杯,高30.5厘米,径11.3厘米和12.5厘米,杯身细高似觚,通身雕刻兽面纹、夔龙纹等,并嵌以绿松石。另一件是带流的虎鋬杯,高42厘米,直径10.6~11.2厘米,通体雕刻精细的花纹,以云雷纹为地,镂刻浮雕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等,鋬部也雕出虎、鸟等形象,并镶嵌了很多绿松石,是较大的一件象牙杯。这3件牙杯造型别致,装饰纹样纤细工整,镶嵌图案规范匀称,是这一时期牙雕制品中有代表性的杰出作品。

洛阳中州路东周墓出土的1把佩剑,剑鞘用整块象牙雕刻而成,有精细的蟠螭纹等装饰纹样,也是不可多得的牙雕精品。

中国光辉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