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深沉古朴的荔波布依族土花布
所属图书:《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 出版日期:2017-06-01 文章字数:4351字

深沉古朴的荔波布依族土花布

贵州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地处黔南边陲,与广西的环江、南丹县毗邻,境内的樟江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布依族是贵州的土著民族之一,荔波布依族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是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荔波人杰地灵,孕育着优秀的布依族儿女,布依族妇女心灵手巧,织出的土花布享誉海内外。

土花布,又称土布、粗布和色织布等,是一种利用民间传统手工织造工艺加工而成,具有浓厚的民间乡土风和民族风的布。荔波土花布是中国传统男耕女织的文化体现,也是布依族传统日用工艺品,蕴含着情感价值,其艺术特征鲜明,具有色调朴素、纹饰秀美、工艺精细、立体感强等特点,是我国当代手工布中的一颗明珠。

一、布依族土花布历史悠久、手工精湛、古朴典雅

我国有悠久的植棉历史,南方是我国棉花最早发源地之一。荔波布依族在宋代已有“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当时贵州已有生产木棉织物的记载。明代,织锦、蓝布、斜纹布等在方志史籍中有很高的评价。到清代手工业纺织已达到相当水平。之后受到外国经济势力入侵。但不论是哪个时期,布依族地区人们的纺织用品,主要还是依靠家庭手工业的生产。布依族妇女自纺自织的土花布,因耐磨、保暖、透气、典雅、大方等特点深受本族人民和外商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民间的手工织布机不断增多,布依族几乎家家都有,妇女们织出的布品种有所增加,有“土尼子”之称。

布依族土花布以自种的棉花为原料,具有布料厚、透气的特点,穿在身上冬暖夏凉。布依族妇女都是手工自纺、自染、自织的能手。她们采取原始的制作流程,棉花脱籽—弹花—梭花—纺纱—上浆—染纱—编排—织布。纺织工具还是以木质为主。主要有脱籽机、弹花弓、梭花板、纺车、浆盆、染缸、卷线车、牵线架、织布机等。每个工艺流程都很重要,纺纱、编排与织布尤为关键,将直接影响布的质量和艺术效果。布依族姑娘从小就学会纺纱,她们使用竹轮(或木轮)手摇纺车,根据所纺线的用途,用手感决定线的粗细。植物蓝靛作为主要的染色原材料,染出蓝色,用野草、紫草、树皮等材料还能染出青、黑、紫、棕等色。染的次数越多颜色越深,就蓝色而言,改变浸染次数能染出多种深浅不同的色线。染出的色线不易脱色。色线主要是蓝色,蓝色是冷色,也是大家平常喜爱的颜色,显得冷静、淡雅和友善。编排有两大类,一是使用两片棕(使用两块踏板,布依语称“送督定”)织造的平纹组织所形成的花纹,另一种是使用四片棕(使用4块踏板,布依语称“西督定”)织造的斜纹组织所形成的花纹。同一类编排,因纬线色彩深浅及间隔的变化,布纹也随之改变。花纹图案是由纬线的严格编排和经线的有规律梭织而成的。有单梭织,也有2-3色梭引线轮织的。

布依族土花布制作的所有流程均为手工制作,每一位布依族妇女都是一个加工厂,都有一套织布技术,同样的编织法,不同的妇女因自己的纺织工具、颜色选织布时力度等的不同,织出的布在厚薄、外观及手感等方面也有所变化,就造成了土花布独有的差异美。

二、图案丰富、组织有序、简洁大方

土花布是布依族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布料的幅宽一般为38厘米,布匹的长度一般以10米为一匹。荔波布依族织出的土花布纹样都是从人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中获得灵感,不论是图腾还是自然物都是以几何形的纹样出现,通过牵经时经纱色彩的选择和排列以及纬纱色彩的运用,织出的布纹有柳条、格子、壁笆、辣椒、梅花、鱼刺、桂花、花椒、曲壁笆、兰尼十种基本纹样,这些基本纹样更多的是单一纹样的均匀排列,显得比较朴素简洁,但每种基本纹样都有各自的变体和不同的组合,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创造衍变出生动的一百五十多种花色。

基本纹样及其造型特征如下表所示:

(注: 编号项目布纹名称布依语(音)纹样图形纹样造型特征1柳条哇条花纹为蓝白相间的条状,显得素净、大方,有延伸感2格子哇格花纹为蓝(黑)白灰相间的方格,黑白对比,并以灰色调和3壁笆筏花纹似篱笆编织,有前后关系的编织感和立体感4辣椒哇满花纹形似辣椒,有规律旋转的运动感5梅花梅豆花纹呈深浅条状,点线结合,有虚实美感6鱼刺缸岜花纹呈鱼刺状,有方向感和运动感7桂花桂哇花纹呈倾斜十字状组合,有闪烁感8花椒拉揍花纹呈倾斜回纹组合,有扩张的力量感9曲壁笆购筏花纹呈折线的篱笆编织状,有运动感和立体感10兰尼愣龙花纹似游龙,点与折、弧线结合,运动感很强)

上表1~5项的编织是使用两片棕(布依语称“送督定”)织布机,踏板只有两块,两块板交叉踩踏,织造出平纹组织所形成的花纹;而6~10项则是使用四片棕(布依语称“西督定”)织布机,就是踏板有四块,左右脚分别控制两块板,踩法复杂,织造的斜纹组织所形成的花纹。不论是基本纹样还是衍变出来的花色布料,都是以线条相接关系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视觉印象。以基本纹样向上下、左右成多面有规律的周期反复或交替的四方连续形式排列,在编排和织布时有严格的排列骨骼。骨骼是指一种构成形式的编排次序,起到固定基本型的位置和分割画面的空间,以引导形式的编排。纬线的牵引讲究重复,决定布匹宽向的重复组织形式,经线梭织的重复,决定着布匹纵向的重复组织。实际上平纹布料和斜纹布料重复骨骼都是垂直的,也就是说土花布的基本纹样以直角的构成形式,以不变的方式反复出现,只不过平纹布料的基本纹样是垂直的纹样,斜纹布料的基本纹样是45°倾斜的纹样。在一种布料中纹样之间进行比较,形状相同,方向和疏密一致,均匀地排列,而单位纹样的编织却有着面积、形态、虚实、疏密的对比。通过有序而巧妙地排列组织,土花布的纹样之间主宾、层次结构关系处理得当,疏密有致,布局合理,具有一种突出的理性形式美感,图案装饰性强,在心理上产生匀称的韵律感和反复统一的美感,获得艺术和心理上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色彩蓝白、色调深沉、单纯华丽

布依族重视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在生活中追求美,在自然中提炼染料。布依族土花布使用的染色原料是植物蓝靛,其叶子中含有比其他任何植物都要集中的染料成分,蓝靛只能染出蓝色,染色的次数决定蓝色的深浅层次,土花布受制作工艺与染料的局限性,形与色已经不再是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与其固定色彩的照搬,不论编织什么纹样,都是以深蓝色调为主。深蓝色的明度较低,在土花布中充当重色,而白色明度最高,两色对比也是比较强烈的色调,起到提神、醒目的作用;由蓝白线编织之后产生介于两色之间的浅蓝色,变化较多,作为深蓝色与白色的调和,其丰富的层次稳定了蓝白形的闪动性,调和了土花布纹样蓝白图形的反差,使土花布生动富丽。土花布深蓝和白色的色彩加之浅蓝色的穿插,使得纹样图案会有渐入渐出的三维立体空间感。布依族妇女在处理色彩时总是注意到深浅面积的比重以及位置穿插关系,一般保留蓝色为主色调,白色作对比,浅蓝色来调和,既有深远、博大的情感又具有活泼、轻松的特色。以前,布依族土花布的蓝色明度层次虽多,但仅是蓝色系列,色彩较为单一,整体色调显得较单调,有些深沉。而今,布依族人在生活中不断发现有些野生植物可以作为染料,以土靛与野草混合煮染黑色纱,紫纱以紫草煮染,红棕色纱以罗拐树皮或华香树皮熬水煮染。纱线颜色增加了黑、青、紫、棕等色,色线颜色较前丰富得多,在编织时以不同深浅层次的蓝线和白线为主调,适量添加或紫或青或黑或棕等多种颜色的线,织出的土花布,色彩主调虽为蓝色,但有其他色线来点缀,色彩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布匹的骨骼分割更明确,主要纹样更加突出,又使得布匹色调既沉着中又显明快、悠远、典雅、朴素和华丽,充分显示出布依族人的聪明才智和淳朴的审美情操。

四、赋予情感、图腾崇拜、寓意深刻

布依族作为百越民族的后裔,也是经过原始社会历史阶段的民族。布依族土花布是生活的基本需要,可用于制作遮羞驱寒保暖的服饰等,也是用于区别他族的标志,它的产生就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与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布依族与其生活地区周围的动植物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认为某种动物会给本族以保佑生产、生存,化险为夷,因而对它们产生爱慕和崇敬的思想,进而产生图腾崇拜。创造纺织后,逐步将图腾以抽象的几何形式编织在土花布上,产生了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形式,人的视觉快感也就增加了情感因素。如鱼刺纹来源于鱼图腾,传说中布依族与鱼有着血缘关系;兰尼纹来源于龙(龙儿)图腾,也与蛇、水崇拜有关,把蟒蛇视为龙,当着祖先崇拜;直曲壁笆纹都由四组“虫”的几何图形构成,整个花纹象征着鳞虫的群体,与布依族先民古越人的鳞崇拜有一定的关系。而柳条纹、花椒纹、桂花纹和辣椒纹等植物纹是直接取材于自然现象,是一种审美情趣的表现形式,包含着布依族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图腾纹样的演变由刻在皮肤上的写实向抽象过渡,以纯抽象的形式编织在土花布上。反映出崇拜意识的加强,崇拜观念的理性化,更易于刻画装饰在实物上,更易于安排和组合,更能满足于崇拜要求和巫术需要,激起强烈的崇敬意识和情感。由于图腾纹样抽象后形式突出,图案和谐、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具有更多的装饰意义和价值,成为布依族土花布文化的一种艺术美。过去,在结婚、起新房的仪式上,都有送土花布的习俗,表达对新人的关爱,给予新人幸福、兴旺发达等最美好的祝愿,赋予了土花布情感因素。

总体上看,荔波布依族土花布,无论是那些现今还流行的、与神话传说有关的花纹图案或者那些可以解释的花纹图案,还是那些无法理解也无法解释的花纹图案,我们都能从中品味出一种原始、朴拙、粗犷而神秘的原始审美意象。土花布织造紧密、结实耐磨,纱线均匀、布料厚实、保暖透气,色调淡雅、纹饰大方,寓意深刻。荔波布依族既偏爱质朴自然的美,又追求艺术韵味的美,既注意到实用价值,又重视艺术表现。布依族偏爱本民族文化,善于理解本民族的艺术,在长期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才赋有生命力。但土花布制作很费工、成本高,加之劳务的大量输出等方面的原因,作为荔波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品,现在已逐渐走向衰落,令人担忧。要使这一民间艺术得到良好的发展,除了进一步研发植物染料,解决土花布易脱色的不足等方面的因素外,建议地方政府牵头制定扶持种棉户政策,提高布依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使种棉户不断增多,保证原材料的供给,或政府调控外地进棉花。同时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对产品的艺术性、实用性、包装等进行宣传、设计,不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使土花布依靠旅游这一资源对外销售,科研部门不断收集、整理、挖掘布依族民间土花布的工艺、内涵。此外,使民间土花布这一优秀民间艺术走进当地校园,提醒布依族青年珍视自己饱含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这样荔波布依族土花布这一特色民间艺术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为当地布依族群众的经济建设服务。

布依族节日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