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科研队伍建设
所属图书:《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0字

(一)科研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专业的科研机构,研究队伍的力量和水平是决定这个单位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的关键。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自建所以来,十分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都采取了多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建所初期,面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可能一下子改变贫穷落后状况,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和民族研究所成立,都是在各大学高校抽调来的为数不多的教授、讲师的带领下,又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抽调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经过短期专业知识培训,然后到实际工作中“边干边学”,干中提高。当时主要是从事民族学调查、整理调查材料和撰写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五个民族的“简史简志”合编等工作。这部分人就是民族研究所初期的骨干力量和基本力量,其中有的也被安排到高等院校进行民族学专业知识的进修,如向零、张民等。同时也从大学毕业生中分配了一部分人员进入民族研究所,以增加科研队伍的力量。

“文革”结束以后,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很快得到恢复,同时开始了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等民族简史的编写工作。当时,研究力量十分薄弱,且严重老龄化,恢复初期全所仅20几名职工,远未达到编制数额,所里便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将曾在贵州省民族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现还在外单位的科研人员调回,先后调回了张济民、徐志淼、鲜松奎、赵大富、夏勇良、田逢春、杨汉松等人;二是调入新的研究人员,充实力量,先后调入了余宏模、翁家烈、陈国安、黄才贵、岑秀文、王正贤、杨昌文等同志并安排到科研第一线,参加五本简史的资料调查和撰写简史的工作,边干边学边提高。民族研究所恢复以后进入的这部分人,后来都成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中坚力量,其中有的成为所的领导。

1980年全国首届民族学研究会在贵阳召开,会上许多老一辈民族学者,面对全国民族研究力量老化,数量严重不足,青黄不接的实际,纷纷提出了培养年轻学者的建议。全国民族学会的领导十分重视对年轻学者培养问题,经过多方努力,决定举办“首届全国民族学讲习班”。讲习班在武汉的中南民族学院开班,1983年9月开学,时间3个月。聘请囯内知名学者亲临上课,如林耀华、吴泽霖、陈永龄等,共有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学员40余名,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安排陈国安、黄才贵、伍文义等3人参加学习。1985年4月,全国民族学会在昆明云南民族学院举办“第二届全国民族学讲习班”,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安排李平凡参加学习。1988年6到8月,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安排李平凡、颜勇、唐合亮、范波等到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组织的“世界民族学讲习班”学习培训,时间3个月。通过这些培训学习,使参加者在民族学理论、政策,民族学知识,以及田野调查等方面的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成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的研究骨干。

随着民族学科的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科研人员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在经费较为困难的情况下,采取以举办各种学术讲座的形式来丰富和提高全所科研人员的相关学科知识,扩大学科领域,知识更新,了解新的研究动态和趋势,以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现状、问题和走势等。近些年来共举办有各类学术讲座40余次,其内容有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与民族问题的关系、跨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民族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少数民族社会形态、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及其长期延续的原因、人口学的基础理论及其应用、贵州民族经济问题、贵州考古、少数民族习惯法概况及社会功能等等。在不断提高全所科研能力,更新知识,扩大研究视野的同时,还着重在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全所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一是每年一期的“贵州‘六山六水’民族调查”,让每个研究人员都熟练地掌握民族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二是积极支持科研人员申报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其他各类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研究中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民族地区改革力度的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建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国民族地区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民族地区的贫困面貌大有改善,社会不断进步,少数民族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时期,出现了许许多多新问题需要研究和探索,科研人员应该有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需要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广阔的思路,才能适应当前对研究人员的要求。从2008年起,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了在职研究人员到西藏、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等地,与当地民族研究机构交流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各种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科研、教育、文化等部门的职称制度,这是科研队伍建设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983年,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系统开始了职称评定工作,组建了各级的职称推荐和评定委员会。经过申请,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认真评定,由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以黔族(1987)09号文,发布了《关于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申报助理研究员意见的批复》的文件,有贺国鉴、李中浩、廖耀南、杨通儒、雷广正、杨有耕、翁家烈、张亚英、黄蕴环、陈国安、黄才贵、今旦、鲜松奎、徐志淼、杨昌文等15人被评为助理研究员,获得职称的时间从1983年算起,并同时予以聘用。这是贵州省民族研究所首次职称评定工作,科研队伍开始有了职称的结构,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有原有研究员1人(侯哲安)和新评的助理研究员15人。

直至1987年,中断的职称评定工作又再度启动,经申报,由贵州省委宣传部组建的社科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定,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有张济民获研究员职称,向零、余宏模、胡积德、张民、龙伯亚、万斗云、雷广正、鲜松奎、徐志淼、杨世章等获副研究员职称。使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员的职称结构有了新的起步。

到1997年,全所科研队伍的结构是:研究员3名,在职的有翁家烈,退休的有侯哲安、张济民。副研究员21名(含退休15名),在职的有陈国安、王正贤、黄才贵、余宏模、伍文义、杨昌文,退休的有向零、龙伯亚、雷广正、鲜松奎、徐志淼、张民、杨世章、夏勇良、胡积德、万斗云、杨有耕、李珏伟、覃华儒、吴永清、赵大富。助理研究员24名(含退休6人),在职的有李平凡、颜勇、蒋立松、唐合亮、龙宇晓、覃东平、黄俊群、姬安龙、潘永荣、梁永枢、桂晓刚、韩荣培、范波、龚黔兰、辛丽平、覃敏笑、李霞林。还有研究实习员5人,未评职称7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科研人员的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逐渐向好的方向迈进。

进入新世纪,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在职研究人员的结构又有新的改变。全所有研究员7人(含退休1名:张济民),在职为翁家烈、陈国安、王正贤、黄才贵、伍文义、黄海。还有副研究员21人(含退休16人),在职有李平凡、颜勇、姬安龙、覃东平、覃敏笑。退休有向零、余宏模、龙伯亚、雷广正、鲜松奎、徐志淼、张民、胡积德、杨有耕、万斗云、杨昌文、吴永清、赵大富、李珏伟、夏勇良、杨世章。有在职助理研究员黄俊群、韩荣培、蒋立松、唐合亮、龚黔兰、桂晓刚、潘永荣、梁永枢、罗显仁、李霞林、李筱竹、范波、游涛、辛丽平等14人。还有研究实习员9人。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科研队伍得到进一步发展,结构更趋合理。

至2005年,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科研队伍有新的变化,有研究员7人,在职有陈国安、王正贤、黄才贵、颜勇、黄海,退休有张济民、翁家烈。副研究员若干人(含退休11人),在职有李平凡、覃东平、姬安龙、韩荣培、李霞林、范波等。

2011年,全国对事业单位实行机构改革,实行定岗定员。根据文件精神,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设研究员岗位,聘研究员颜勇、覃东平、李霞林。设副研究员岗位,聘副研究员李平凡、韩荣培、范波、梁永枢、辛丽平、罗显仁、吴嵘、周真刚、钱星等。设助理研究员岗位,聘助理研究员唐合亮、潘永荣、李筱竹、游涛、卢丽娟、扬泉、余湛、田明新等。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50年(19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