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傩戏
江口的傩戏与原始宗教、民间传说、地方歌谣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傩戏始于商周时期,据史料记载,到了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神舞’名目”。江口境内始于何时无考,但据专家分析,在明朝以前,就在黔地流传。傩戏在江口流传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懒黄为祖师(老师)的民和宗;二是以张文将为祖师的怒溪宗。懒黄和张文将都曾到中原学过河南法,并将其融进傩戏中。这两人技艺高超,在当地有许多神奇的传说。后来江口境内傩戏的传承者,都属懒、张两宗的嗣法弟子。傩戏的组织是松散型的,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组织形式,一般是在一定区域内,技艺最高、影响最大、资格最老、德高望重者为师傅,其余是他的徒弟。一个师傅可带几个徒弟,少则两三个,多则五六个。徒弟一般向师傅学艺三年,三年后师傅认为已学成合格,便举行签街仪式就算出师,从此可独立举行法式,如赎魂、冲傩(打罗鼓)、求雨等。冲傩只需两人,还愿需要五六人。出师弟子平时可单独行艺,如师傅需组织大型还愿或其他活动,就把所有徒弟叫拢来,徒弟得听从师傅的调遣,无特殊情况不得推诿。傩戏的主要剧目有:行坛接见、令兵架桥、开光点将、请神下马、五岳祭、献红花、进表、镶星、谢灶纳牲等。在江口侗族聚居地区,还有雷愿、丰傩雷愿,在演出时带有原始宗教色彩,有神案布局和三请神佛图等。
(注: 徒弟一般向师傅学艺三年,学成出师,便可独立举行法式)
(注: 傩戏剧目表演,神秘而诙谐)
(注: 较为原始的傩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