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弦牌子曲的发展与演变
清代乾隆年间,满族的旗籍子弟中流行组织票房 [1] ,编演八角鼓艺术。八角鼓艺术是用一种名叫“八角鼓”的乐器伴奏而得名的演唱形式,有岔曲、拆唱、群唱等,谁家有喜事就被请去表演。当时,票房里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票友找借口临时不参加演出,通过这种手段来“敲竹杠”。比如,票友说,我的鞋子破了,我的帽子旧了,不能来演唱了。由于八角鼓是由多人来相互配合表演,缺一不可。为了不丢面子,不影响正常演出,票房的“把头儿”(组织者)无奈只能自己掏钱给买上。清光绪年间,满族旗籍子弟司瑞轩(艺名随缘乐),技艺高超,是八角鼓票房的“把头儿”。在一次演出中,同行票友找借口没来,被拆了台,十分生气,但他并没有满足票友的要求,而是隐居西山,根据《水浒》、《警世通言》中的故事题材,创演了一种一人弹奏三弦坐唱的形式,自称“单弦”。他一个人能弹唱好几个小时,连演数天,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他的演唱吸收了[怯快书]、[怯大鼓]、[石韵]、[硬书]、[梆子佛]、[小磨坊]、[柳叶锦]等不同风格的曲牌,并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选择,表演细致入微,形象生动。代表曲目有《十粒金丹》《武十回》《翠屏山》《挑帘裁衣》《武松开吊》《石秀杀山》等。与随缘乐同一时期的还有李燕宾(艺名随园诗话)、德寿山、曾永元、桂兰友等。德寿山,满族镶蓝旗人。他的演唱细腻生动,吸收了昆曲中[满江红]、[朝天子]、[哭皇天]、[宜春令]、[小桃红]等曲牌,以及京剧的皮黄腔到单弦的演唱中。代表曲目有《杜小雷》《续黄粱》《马介甫》《胭脂》《昆虫贺喜》《天宫》等。全月如,自小学习昆曲后改唱单弦,兼唱连珠快书。她认为随缘乐自弹自唱的演唱形式,束缚了演员在眼神和动作方面表演,于是改为一人弹打八角鼓站着演唱,另一人弹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代表曲目有《乌龙院》《武十回》《石十回》等。
(注: 单弦牌子曲荣派创始人荣剑尘)
20世纪20年代至解放初期,单弦牌子曲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有刚劲浑厚的常(澍田)派,曲调优美的荣(剑尘)派,幽默滑稽的谢(芮芝)派,韵味十足的谭(凤元)派。常澍田的代表曲目有《黛玉葬花》《看财奴》《卓二娘》《庄家忙》等;荣剑尘的代表曲目有《刘元普双生贵子》《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细候》《细柳》《铁冠图》等;谢芮芝的代表曲目有《酒楼泄机》《麻疯女》《沉香床》《高老庄》等;谭凤元的代表曲目有《鲁十回》《双摇会》《水莽草》《打渔杀家》《王六郎》等。新中国成立后,单弦牌子曲得到进一步的改革,出现了单弦对唱、联唱等形式,增强了音乐表现力,创作了大量新曲目如《一盆饭》《四支枪》《新五圣朝天》《单枪赴会》《天安门颂》等。
[1] 参见本章后文“八角鼓票房介绍”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