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我爱吹芦笙,闭着眼睛都能吹成——杨再敏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8-09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我爱吹芦笙,闭着眼睛都能吹成

——盖赖苗族芦笙手杨再敏访谈

 

我叫杨再敏,苗族,1966年出生,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盖赖杨家寨。以前我们盖赖是归打鱼乡管,现在三都县很多乡镇都合并了,打鱼乡变成了打鱼社区,和我们寨子一样都归都江镇管。盖赖共有五个自然寨,分别是党柳、杨家寨中寨、杨家寨大寨、李家寨和地翁,我家这里是杨家寨大寨,现在又多了一个新寨,新寨是几个寨子里有些人家分家出来修的新房子。我家有5口人,我和我老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已经嫁人了,嫁去隔壁的丹寨县,二女儿大学毕业后在重庆工作,儿子还在三都读书,今年读高三,马上就高考了。我读书读到初一,由于贪玩,没读完就跑了。

盖赖芦笙吹奏属于自然传承

我15岁开始学芦笙,我们寨子吹芦笙属于自然传承,不用专门找老师学,寨子里谁吹得好,就去听,耳朵要会追芦笙调,多听长辈吹,然后跟着吹,慢慢就学会了。吹芦笙要会用气,该收的时候要收,该放的时候要放。我们盖赖人爱芦笙恼火,几乎家家都有芦笙,男人几乎人人都会吹。自己家如果没有芦笙,亲戚邻居,兄弟伙计,谁家有就去谁家吹。以前学芦笙又不像现在这样有abcd这些符号,我们也不懂,主要是靠耳朵听,然后经常练就学会了。我母舅家是党柳的,40多年前他家从丹寨麻鸟买来一套芦笙,那时我还小,我经常去他家学吹。

年轻的时候记性好,学了很多芦笙调,现在老了,有些忘记了,但是只要有人起头,我就能跟上,让我起头有些调子记不得了,就像看报纸一样,看到字我认识,但是让我写,我就写不出来。

芦笙和吊脚楼的由来

小时候,我们这里没有电,什么玩艺都没有,白天都是干农活,到了晚上,寨子里的人就聚在一起吹芦笙、摆故事。当时我还很小,我们小孩子都喜欢听老人摆故事。我记得我公给我说,我们苗族以前打仗特别多,别人来欺负我们,我们就去打、就去杀,苗族人个个都英勇善战,打仗也很厉害。一个老人看到人们天天打仗,于是就做芦笙给人们吹,让大家一起跳芦笙,人们有了好玩艺后就不去打仗了,从此就和睦相处。这是我公给我说的,我也不知道真假,这个故事已经很多年了,传了几代人。我觉得也有道理,就像赌博一样,我们这边的苗族人逢年过节都吹芦笙,搞各种比赛的活动,很少有人去赌博,我在电视上看报道和听别人说,很多地方逢年过节都不搞活动,人们就聚在一起赌博,经常在电视上看到赌博的人被抓的新闻。

盖赖苗族芦笙有两种,一种是芒筒芦笙,有高音、中音、低音三支芦笙和大小不一的七个芒筒;另一种是四滴水芦笙,有高音、中音、低音和超低音四支芦笙。芦笙越小,音就越高;芦笙越大,音就越低。大芦笙比较难做,吹起来费力,价钱也更高,因为大芦笙有3米多高,竹子不好找,所以要贵些。芒筒芦笙只有三支芦笙,没有最大的一支超低音芦笙,也没有像四滴水芦笙那样按扩音喇叭,所以和四滴水比起来声音比较轻。一般芒筒芦笙只有在老人过世和放牛打架的时候才吹。牛打架必须吹芒筒芦笙,迎接牛的时候就开始吹,牛进场了就不能吹了,调子也有多种,没有计较必须吹某一首。平时过节,玩就吹四滴水芦笙,或者吹芒筒芦笙中的三支芦笙,不吹芒筒。

之前我家去丹寨排调买来两支芦笙吹,但是芦笙做得不是很好,吹得半年就坏了,拿去修了过后就更不好吹了,现在已经坏了,不能吹了,我就丢在楼上挂起的。前几天我准备去雷山县桃江乡找一个老师傅买芒筒芦笙,但是听邻居说,现在这个师傅有点傲气,芦笙坏了拿去修他有点不爱修,我就没有去。现在做芦笙的师傅越来越少了,市场上芦笙很抢手,要给做芦笙的师傅提前预定才买得到。丹寨县麻鸟村是我们这个片区做芦笙最多最好的寨子,一套芦笙7000多块钱,修芦笙只免费前面一两次,后面再坏,就要收钱了,像断一根竹子,就是200多块钱,大的竹子600多块钱。我们盖赖现在有一个年轻人开始做芦笙了,去年我问他,准备让他给我做一套芒筒芦笙,他说订单太多,还做没完。今年我还没有去问他。寨子里有人会做芦笙最好,只要他做的芦笙好,响多,大家都愿意去他那里买,这样修芦笙又近又方便。

还听老人们摆,以前苗族人住在龙脉上面,风水非常好,地势平坦、田地肥沃,人们都住地房(第一层就能住人的房子)。随着人口越来越多,龙脉就不高兴了,常常发怒,破坏人们居住的地房。人们为了让龙脉不再发怒,于是就发明了楼房(第一层只有柱子支撑,不住人),也就是现在住的吊脚楼。我们盖赖的吊脚楼底层一般都是不住人的,用来放杂物和养家畜,二楼才住人。

芦笙调有多种

我们这里有很多芦笙调,例如迎客调、走路调、恋爱调、送客调、祭祀调和丧葬调等等,每一种芦笙调又有多首曲子。跳芦笙也有多种舞步,不同的曲调有不同的步伐,有四步、六步,还有转圈和烘脚步的,大家围在一起绕圈跳月时,有逆时针转圈和顺时针转圈,顺时针转圈的曲调平时不能乱吹,只有在葬礼上才吹,平时做玩艺、过节这些都是逆时针转圈跳月。吹芦笙就像唱歌一样,到什么场合就要吹相应的曲调,不能乱来。吹的时候要经常变,一首曲子吹完了,要马上变其它曲子。这些曲子让我说我不会说,要拿芦笙来吹才行。就像你们打电脑一样,蒙着眼睛都能打键盘,我们吹芦笙也一样,只要芦笙一响,所有曲子都能吹。

像迎客调就吹“楞给楞给楞多,楞给楞给楞多”,意思是想你你才来;送客时就吹“蒙,蒙给多,蒙,蒙给多”,意思是你去了再来。小伙子小姑娘谈恋爱的时候,小伙子约上三五好友,晚上去有喜欢的姑娘的寨子讨花带,讨花带就吹“比久达给丢,比久达给丢”,意思是叫姑娘出来跳芦笙,姑娘听到有小伙子吹讨花带的调子时,就会约上好姐妹出来跳芦笙,喜欢谁就把自己编织的花带挂在谁的芦笙上。我们都是在寨子中的空地上吹芦笙,要么就到田边去吹。和姑娘告别时就吹“太阳落坡了,我们就来吹芦笙,吹得一夜夜,等月亮落坡了,我们就散去,我们就回家”。还有鼓藏曲,很好听,转起来也很好看,但是我没有吹过,我们盖赖鼓藏节已经丢了很多年了,我只听过,没有吹过。

老人去世最离不开芦笙,必须吹芒筒芦笙。我们这边只要有人过世,亲戚朋友就要请邻居兄弟帮忙在进客当天(第二天亡者下葬,头一天称为进客天)去亡者家吹芒筒芦笙。去亡者家吹芒筒芦笙的一般是亡者或亡者家属的正亲正戚,如女婿、内兄內弟、表兄表弟、妹夫姐夫等。在去亡者家的途中,要不断地吹奏芒筒芦笙,这样沿途的村寨就知道某某人请笀筒芦笙队去悼念某某亲人,这样主人和客人都有面子。到达亡者家门时要先吹三曲,懂礼节的主人家会设拦门酒招待芦笙手,这是对请芒筒芦笙队的亲戚和芦笙手们的尊重。进家门后,要绕着亡者吹奏芒筒芦笙,此时,主家也会向芦笙手们敬酒,以示感谢,吹完多首曲子过后,主人家就会安排吃饭。吃过饭后继续吹奏,有时吹一个小时,有时吹四五个小时。吹奏的过程中,不断有男女老少来跳芦笙,场面非常热闹。第二天早上又继续吹,并与送葬队伍一起上山,途中芒筒芦笙不断,有的路程较远一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到了下葬的地方后,又再次吹奏芒筒芦笙给众人跳,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不等,直到下葬完成。最后返回主人家吃饭,吃完饭后吹奏芦笙告别。

丧葬调也有多种,像说话一样。要说沉重的话语,表达内心的悲伤,表达不愿分离的心情。为什么老人去世一定要吹芦笙,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原因,第一是芒筒芦笙已经是我们苗族人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兄弟一样,谁也离不开谁,并且我们认为,老人过世后要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祖先们哪里也有芦笙场,老人过去后也要跳芦笙,我们吹奏芒筒芦笙为亡者指路,让他顺着芦笙曲所指的路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这样亡者才不会迷路,并且拥有芦笙,祖先才会接纳他,这样他去到祖先生活的地方才会快乐。第二是芒筒芦笙声音宏亮,亲戚朋友都去亡者家吹奏,可以热闹气氛,让主人家少冷清些。第三是芒筒芦笙有很多丧葬调,可以表达人们的哀思。第四是客人和主人家吹奏芒筒芦笙的曲调不同,就像双方对话一样,可以表达很多情感,丧葬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芦笙,只是不同的时间段吹的曲子有所不同。

芦笙调最难的是用最大的那支芦笙吹“古浪呢古,古呢古郎喝”,这里的“喝”吹起来很有难度,要颤抖,吹出“嘟嘟嘟嘟嘟嘟”的声音,这里很难,要学很久。我吹芦笙最多的是吹第一支(高音芦笙)和第三支(低音芦笙),最大的一支要力气大的人才拿得动,吹才响,我力气没他们大,所以吹小芦笙多。我觉得我们传统的六管芦笙好学,小时候手脚灵活,学两三天就能跟着大人吹,学一点吹一点,慢慢的就会多了。现在发明出来十几管的芦笙了,我没有摸过,可能不好学,因为管太多了,手忙不过来。

芦笙给我的人生带来很多乐趣

在我们盖赖苗寨,以前男人个个会吹芦笙。看到别人会吹芦笙,自己也要会,这样大家一起吹,一起跳才有玩艺做,才热闹。小时候我们也搞吹芦笙比赛,有些吹得好,有些不爱学,技术就差些,要被笑,所以无论如何都要学芦笙。老人常说,芦笙吹得好,才好讨媳妇。所以我们个个都爱好芦笙恼火,不然娶不到媳妇怎么办。以前吹芦笙经常是一夜夜的吹,去别人寨子吹芦笙,从吃饭开始,要吹到天亮才回来。我们那个时代没有计划生育,每家最少都是五、六个小娃,多的有十个,姑娘小伙都有,白天大家都去干活,一到晚上,经常约兄弟朋友去串寨吹芦笙,高兴恼火。以前不像现在,有电视、有手机这些玩艺,只有吹芦笙跳月,但是大家都开心。

记得多年前,寨子里有一家去榕江买来一套芦笙,声音非常好听,悠悠绵绵的,不像现在的芦笙这么响亮,这种感觉太好了,好听恼火。我们天天去他家吹,还抬去其它寨子吹。我喜欢芦笙,吹芦笙都是开心,从来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以前我们在河边干农活,听到寨子里芦笙响了,自己也在田里跳起来,就特别想跑回寨子去吹,要是自己家的农活,还可以跑回去吹,要是帮忙别人家干活,就得忍住。以前集体的时候,饭不够吃,拿麦子做稀饭吃,大家还是要吹芦笙,还是高兴,过大年的时候吹芦笙,正月十五都完了,人们吹芦笙的热情还是不减,大家吃饱饭就聚起来跳月,一直到二月都不散。

芦笙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吹的

在以前,春天的时候,只要打春雷了,谷种撒下田了(以前栽秧不像现在这样撒干秧育苗,而是直接撒谷种到水田里),就不能吹芦笙了,要到米开花后才能开始吹芦笙。以前是听鼓藏头的,我们寨子里的鼓藏头说撒秧了,不能吹芦笙了,大家就不能吹了,他说可以吹了,大家才敢吹。老人说这个时间段吹芦笙,会像青蛙一样长大脖子。但是有老人过世,也不按这个规定,没有办法,必须吹。只要谷种撒下田就不能吹芦笙,其它农作物不管。不能吹芦笙怎么办呢?我们就拉古瓢琴,古瓢琴简单,又好做,大家在一起跳也很热闹,而且古瓢不限制时间,什么时候都可以拉,古瓢琴和芦笙的跳法不一样,调子也有区别。我和杨正方(邻居)经常一起拉古瓢琴,也是一夜夜的爱好恼火。

大约到了80年代就开始改变了,90年代后大家都没管这个限制了,什么时候都能吹芦笙,也没有长大脖子,也没有什么影响,所以就不限制了。我们寨子吹芦笙比拉古瓢琴更爱好,吹芦笙不受时间限制了,大家都去吹芦笙,于是拉古瓢的人就逐渐少了,我也是十多年没有拉了,我家的古瓢琴已经坏了,早丢了,杨正方家还有。以前公社还收芦笙,不让人们吹。我八九岁的时候,寨子里有个婆去世,大人们拿芦笙去吹,公社还来收芦笙,不让吹。因为以前吃饭都成问题,公社一心让人们搞生产,所以不让吹芦笙。

我们盖赖这边吹芦笙最多的是吃新节和过大年,吃新节是农历九月多,是庆祝丰收的日子,到了吃新节这天,每家每户都要准备好酒肉,招待来过节的亲朋好友,男人们都聚在一起喝酒吹芦笙,用芦笙交流感情,也相互比拼谁的技术更好。女人们都拿出做好的盛装,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相聚跳月坪跳月,展示自己美丽的盛装和优美的舞姿。过大年的时候,外出打工的人都回家了,我们寨子还要搞活动,举办芦笙、斗牛、斗鸡、木工、刺绣、蜡染、篮球等比赛,场面非常热闹,人们也开心恼火。

出去打工也想芦笙恼火

我去打工,最远去到新疆,2008年的时候去的,当时是去开矿,干了半年,实在是辛苦,气候也受不了,就跑回来了。还去过广西柳州、浙江、上海等地打工,出去打工都是干工地多,挣钱不多,记得当时一天才得100多块钱。不管去到哪里打工,都想芦笙恼火,有手机的时候就放录音听,但是实在不能过瘾。现在寨子里的人去浙江打工,都是一帮人一起去,好多人都带芦笙去,空闲的时候就约在一起吹芦笙。以前我出去打工都是一个人去,带芦笙去吹别人也听不懂,别人还以为你是癫子。

现在我在家主要是做水电工,帮人家安装水电。还在家养野鸡,野鸡很好喂,割草和喂苞谷就行。去年我养了一千多只,过大年的时候都卖完了,公的卖200块钱一只,母的卖150元一只,收入也不错。

吹芦笙也能挣一点点钱

我去过很多地方吹芦笙,像丹寨县的排莫、排倒,三都县的高硐、高寨、柳排以及盖赖附近的村寨几乎都到完了。还去瓮安、都匀和贵阳演出和比赛,还得了黔南州四月八苗族芦笙大赛一等奖。

出去吹芦笙,要是上台表演和比赛,我还很紧张,怕动作跳错,要是和别人转的方向不对,那就闹笑话了。吹芦笙全靠记性好,不能忘记。像我们同辈的,虽然都会吹,但是也有吹不好的,就像你们读书一样,成绩有好有坏,有些人天赋只到50分,也没有办法,无论如何都考不及格。所以吹芦笙天赋也很重要,还要有乐感,不然跳得也不协调。

吹芦笙也有一点收入,老人过世,有人来请我们去吹芦笙,一天得200块左右的误工费。如果跟政府或者苗学会去外面演出,也是按天算,发误工费。

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以前很好玩,大家平时没事就吹芦笙做玩艺,几个朋友聚家里喝酒,或者有客人来了也吹芦笙玩。这几年人们出去打工多了,人少了,吹芦笙也少了。吹芦笙要人多才热闹,我们这边的人,用DVD放芦笙音乐,她们是不会跳的,要有人吹芦笙她们才跳。

现在吹芦笙也改变一些,芦笙调子也去借鉴其它寨子的曲调进行创新,像我们对面的寨子排抱和后面的寨子送陇,他们的芦笙调和我们也有区别,他们吹得慢一些。平时过节都在一起跳芦笙,大家也相互学习。和我们同支系的苗寨,他们的寨子小,吹芦笙的人也少,很多芦笙调都没有人会吹了。

现在芦笙曲调比以前多,但是传承不好,很多小娃都不爱吹,个个都去看手机去了,他们喜欢手机比喜欢芦笙多。我们盖赖的中年和老年这一部分人都喜欢芦笙,热情都一样,现在就是小娃些不喜欢,目前盖赖20岁左右的年轻人可能只有20多个会吹芦笙,其余的都不会。像我的邻居,他喜欢芦笙恼火,但他两个儿子连芦笙都不会捏。再这样,芦笙在盖赖会越来越少,我们也没有办法。只要看到有年轻人喜欢,我们都尽量教。我觉得吹芦笙最主要还是要个人爱好,哪怕自己家没有芦笙,也要跑去别人家学。像我儿子,在外面读书,在家时间少恼火,我教他,他一次练一点点,得半个小时,这样也学不成。

芦笙要长时间练,特别是要会换气,有吹有吸,只有把气息掌握了,吹芦笙才好听。现在我家这个大家庭只有我哥的孩子一个会吹,其他男娃都不会吹,我也经常给他们说,苗族人就是要吹芦笙,芦笙是我们的标志,再不学就要失传了。但是给他们练,他们心思都不在芦笙上,拿都拿不对。现在年轻一代的传承太糟糕了,我觉得要是没有手机,可能吹的孩子还多些,现在手机好玩,大家都玩手机去了,影响太大,有了手机,平时交流都少了,回家来都不爱说话,所以没有情感交流。有时候我们大人讲多了,他们认为是骂他们,要是不讲,他们玩手机上瘾,对学习也不好,影响很大。

哎!现在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也吹不好,不知道怎么办哦!

 

口述:杨再敏

整理:徐  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