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做芦笙制作是个细致活——杨正堂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6-24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我叫杨正堂,苗族,今年25岁,1994年出生,属狗,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打鱼乡盖赖杨家寨。我家现在有十口人,我已经结婚了,有一个孩子。我读书读到初中毕业,然后就去浙江打工,在年画厂做手工活,开始做不熟悉,一个月才得3000块钱不到,后面做熟练了,一个月能挣4000多,在外面打工很累,经常加班。

一件事的发生,让我开始学做芦笙

我爷爷和爸爸都是立房子的师傅,他们都不会做芦笙。我们盖赖苗寨以前只有一个李家寨的外公会做芦笙,但是后面他不做芦笙了,我爸爸就去丹寨县的麻鸟村找芦笙师傅买了一套芦笙。有一年,我外公去世了,家里要吹芦笙去送外公,但是我家的芦笙因为长时间没有吹就坏了。我吃过早饭就带着芦笙去麻鸟村找师傅修,去到麻鸟,芦笙师傅比较忙,一直没有空修,我等了很久,才给我修芦笙,直到晚上很晚了我才从麻鸟赶回来到家。自从那次以后,我心里很不开心,就想着做芦笙有那么难吗?于是我就把自家的芦笙拆开看,自己琢磨,慢慢摸索,尝试着制做芦笙。

我从2014年开始学习做芦笙,刚开始学做芦笙的时候很多原材料和工具我都没钱买,我就询问寨子里的老人做芦笙的竹子去哪里找,然后就一年找一点,慢慢积累原材料。2015年和2016年我去打工积累了两、三万块钱,然后我就用打工存的钱购买制作芦笙的工具和原材料,2017年我就开始正式做芦笙,下定决心一定把芦笙做好。

我做芦笙几乎是自学的,没有拜过师傅,刚开始时,我把自家的芦笙拆开观察,有很多地方都不懂,于是我就借着去丹寨县麻鸟村修芦笙的机会询问芦笙师傅一些简单的原理,比如音变了,要怎么调?声音不响了,要怎么修?问了师傅过后,回到家来就慢慢思考。麻鸟村有很多出名的芦笙师傅,我们这边很多苗寨都没有做芦笙的师傅,所以都去麻鸟村买芦笙。我去麻鸟看他们做芦笙,请教他们,他们只把基本的告诉我,做芦笙的重点都不说,他们讲的技术不能外传,除非是他们收的徒弟。当时麻鸟村的师傅收徒弟是要收费的,2012年的时候就要收费一万多,如果是现在的话,应该费用更高。对于调音这一块儿,我也没有系统的学过,全凭用耳朵听,去感受芦笙的音调。刚开始调音的时候我也听不准,很多时候都是错的。现在我看到别的芦笙师傅用调音器来调音,我也去买了调音器,这样就方便多了。到现在我已经做了十几套完整的芦笙了,刚开始学做的时候有很多套都做得不好,所以就不算进去。

盖赖苗族芦笙的种类

芦笙,我们用苗语讲叫“给”。现在,整个盖赖村,只有我一个人在做芦笙,我做的芦笙分两种,一种是芒筒芦笙,有三只芦笙,七个芒筒,数量固定不变,三只芦笙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芦笙。芦笙越大,声音越低。另一种叫四滴水芦笙,有四支芦笙,分为高音、中音、低音和超低音,没有芒筒。四滴水芦笙和芒筒芦笙的区别是吹的场合不同,平时我们搞活动过节,我们都吹四滴水芦笙或者芒筒芦笙中的三支芦笙,加芒筒吹通常是在办白喜事的时候。芒筒在平时搞活动,过节的时候都是不吹的,但是现在很多时候为了烘托气氛,我们在活动接待的时候,迎宾的时候也会吹奏芒筒。

四滴水芦笙要比芒筒芦笙贵一些,因为四滴水超低音芦笙比较大,芦笙越大越不好做,非常耗费原材料,因此要贵一些。现在我做的四滴水芦笙4000多块钱一套,芒筒芦笙4000块钱一套,我做的芦笙没有丹寨麻鸟村的卖得贵,因为我刚开始学做,技术还不够好,名气也没有麻鸟村的师傅大,再加上我都是卖给寨子里的人,大家都是亲戚和邻居,所以我卖得要便宜些。

做芦笙是个细致活

做芦笙很复杂,很多地方都需要手工完成,马虎不得,要有耐心。芦笙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做芦笙的工具很多,有刀、锤子、斧子、凿子、锯子、剪刀、钻子等。我的所有工具都是我找丹寨雅灰的铁匠师傅定做的,比如刀就分很多种,有砍竹子的,刮铜片的。

我做芦笙的簧片是在淘宝网上订购的,厂家我不晓得在哪里,但是快递单上写的是上海,所以应该是上海的厂。我把我要的尺寸大小发给厂家,他们就按我的尺寸做好快递过来。簧片是长方形的,中间要按比例切一个小簧舌,簧舌也是厂家做好的,他们机器好,切得平整光滑。簧片的原材料是黄铜,我听老人讲有生铜和熟铜,他们说生铜容易吹断,我也不清楚,但是我做的簧片很好,不容易吹断。以前做芦笙的师傅都是自己加工簧片的,买铜回家来自己烧熔了用铁锤子打,很麻烦,而且技术不够的话还打不平整,我在网上订购了就省事多了,而且工厂做得很好,簧片平整光滑。簧片买回来的时候有点厚,还要用刀慢慢的刮,刮的时候要注意,刀一定要快,不能在簧片上留下刀痕,不然簧片容易被吹断,刮了还要打磨,直到把铜片打磨得又薄又亮才行,这样簧片发出的声音才好听,而且簧片越薄,吹的时候越省力。簧片也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音高是靠簧舌的长度决定的,簧舌越短,音越高。簧片刮好后要调音,拨动簧舌发出声音,以前我都是用耳朵听,听不准,现在用调音器准多了。刮簧片是个细致活,不能图快,要静下心来慢慢做。

我做的芦笙每一把簧舌的长度都是固定的,一把芦笙有六个管,需要六块簧片。最小的高音芦笙簧舌的长度从最短到最长依次是1.7cm、1.8cm、1.9cm、2.0cm、2.1cm、2.2cm;中音芦笙簧舌的长度从最短到最长依次是我的尺寸是2.3cm、2.5cm、2.7cm、2.9cm、3.1cm、3.3cm;低音芦笙簧舌的长度从最短到最长依次是3.5cm、3.7cm、3.9cm、4.1cm、4.3cm、4.5cm;超低音芦笙簧舌的长度从最短到最长依次是4.7cm、5.0cm、5.3cm、5.6cm、5.9cm、6.2cm。

我做的芦笙簧舌的尺寸是这种,其他芦笙师傅的尺寸我就不知道是多少了。我们盖赖的芦笙和雷山、台江的不一样,他们有些寨子的大芦笙虽然是六管,但是只有三个管开孔,有三个管没有开孔,多的三个管只是为了好看,我们这边的大芦笙和小芦笙一样,都是六个孔,每个孔都可以发音,所有我们这边的芦笙可以吹很多复杂的民间曲子,声音也响亮动听。

芦笙的笙管是竹子做的,白苦竹最好,我做芦笙只要这种竹子,因为白苦竹的空心比其它竹子大,竹节比较长,发出的声音也响亮,虽然叫白苦竹,其实它生长的时候也是绿色的。我们盖赖这边以前有做芦笙的竹子,但是现在没有了,要去榕江县下面买。买竹子都是自己去别人家的坡上挑选,然后砍回来。我一般都是去榕江县的水尾水族乡购买竹子。制作芦笙的竹子要求很高,竹节要长,表面要光滑没有裂缝,必须是三年以上的老竹子才可以,当然越老越好,一般老竹子的颜色有一点泛黄,嫩竹子的颜色泛青,表面还有竹毛。竹子越直越好,如果有一点弯也不关事,弯的竹子买回来后把它放在火上面烤,就能把它扳直。

选竹子要到立秋过后才能去选,这样竹子才不会长虫,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老人讲的。竹子是按斤卖的,三、四块钱一斤。竹子买回来后,先清洗干净,这样才漂亮,洗干净了就要晒干,晒到颜色变黄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选用老竹子,是因为老竹子质地稳定些,不容易热胀冷缩,组装好了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漏气。弯的竹子要在火上烤,然后扳直,最后按照竹子的长短量好尺寸,放到楼上通风的地方保存,要到第二年才能拿来做笙管。

做笙管的时候,要先用钻子把整根竹子钻通,我为了方便,去找铁匠师傅定做了不同长短的钻头,然后把钻头焊接到电钻上,这样打通竹子就方便了很多,特别是大芦笙的长笙管,以前手工一点都不好打,还容易把竹子破坏。竹子打通后要在量好尺寸的竹子的一端开一个孔放簧片,开孔的大小要和簧片的大小一样,安装的时候要无缝对接,这样才不漏气,发出的声音才好。高音、中音、低音和超低音芦笙每个管安装簧片的地方到另外一边开口的地方距离都不一样,我做的芦笙笙管的长度大致是,低音芦笙最短的管是18cm,最长的是130cm;中音芦笙最长的管是140cm,最短的是32cm;低音芦笙最长的管是200cm,最短的是72cm;超低音芦笙最长的管是340cm,最短的是160cm。这些笙管的长短只是一个大概数,如果音调不对,还可以调,长点短点都不关事,我是以最长的笙管来定调。我们这边的芦笙有一个特色,其它地方的芦笙没有,就是我们最长的笙管上端开口处的地方要安装一个像喇叭一样的东西,这是用大竹子的竹皮做的,它的作用是扩音。

共鸣管要安装在笙管发音的地方,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发音管的音量扩大。我做的共鸣管是用楠竹做的,楠竹比较厚,结实,不容易摔烂。我看到有些师傅用塑胶管来做,塑胶管轻巧但是不好看,我们这边的人不喜欢,所有我还是用楠竹做。共鸣管的大小和长短都是根据芦笙每个笙管音调的高低来决定的,音调越高,共鸣管就越短或越小;音调越低,共鸣管就越长或越大。

笙斗是用杉木做的,杉木很直,木质松软,而且很少有疤。做笙斗要选用老杉木,老杉木质地稳定,不易变形,最好的就是以前老房子拆下来的老杉木。我们盖赖家家户户都住吊脚楼,吊脚楼都是用老杉木立的,现在大家有钱了,都立了新的吊脚楼,很多老房子就拆去了,所以杉木很多,并且都干透了,不容易开裂缝。也可以到山上挑选20年以上的杉木,但是新砍下的杉木要晒三年以上,等干透了才能使用。

我做的笙斗大约长45cm左右,干透的杉木用锯子锯成自己想要的大小,然后用斧头砍、用刀削,将整块杉木削成笙斗的形状,就像一个大木棰。笙斗分成两个部分,一边是吹管,一边是气箱。以前做笙斗的时候吹管和气箱是分开做的,先用烧红的小钢筋从吹口端的正中间向另一边开凿,再用小钳子和特制的小刀抠通,现在好了,我找铁匠师傅做了很多大小不一样的钻头,用电钻钻孔节省了很多时间。然后是做气箱,做气箱比较难,先要用腿把气箱夹紧,然后用小刀和钻子挖,气箱要挖得空间足够大,这样才方便安装带有簧片的笙管,还不能让簧片挨着气箱的内壁,所以挖气箱很费力,也费时间。还有一种方法简单些,就是直接把做气箱的木料锯成两半,用小刀掏空,在合拢粘牢,用竹篾或绳子捆紧。但是这样会影响气箱的密封性,以后容易漏气。

最近我又摸索到一个新方法做气箱,先在气箱原料底部开一个孔,然后直接用特制的电钻掏,用电钻掏的气箱更平整,用的时间更少。还有不用把原料锯成两半,使气箱密封性更好。以前将气箱锯成两半,如果木头的纹理没对,就不能用,就浪费了,我现在用这种方法,还节省了原材料。吹管上面要安一个小吹嘴,方便吹,以前用竹子做,现在用不锈钢和塑料管,因为用竹子做的吹时间长了容易咬破。以前固定笙斗是用竹蔑或绳子,现在不用固定了,为了使芦笙更漂亮,我将塑料彩色线捆在笙斗上面。以前都是在笙斗的表面是涂桐油,防虫防裂,现在找不到桐油了,我就用油漆。用新方法做的笙斗底部有孔,以前是没有的,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芦笙吹时间长了会存留很多水汽在气箱里,现在只要打开笙斗底部的小孔,就可以让水汽流出来,防止气箱里潮湿,簧片生锈。

做芒筒要简单些,芒筒分为簧管和共鸣筒两部分。簧管是用一根细竹管做成,先把竹子打通,一边作为吹口,另一边用来装簧片,没有手指按的音孔,可发出一个单音,也可用芦笙的笙管作为簧管。共鸣筒用粗大的毛竹做成,上端管口用刀削成45°斜坡形,中间竹节打通,最下端留节封闭,将簧管插入共鸣筒的底部,用嘴吹簧管上端的吹口,气流振动簧片就能发出声音,共鸣筒可以扩大音量,使芒筒发出浑厚的音响。一套芒筒芦笙的芒筒有七支,大小不一。

竹子不好找,还危险

现在做芦笙的竹子越来越少了,太难找了,我才刚开始做芦笙,只知道去榕江买竹子,现在芦笙需求量很大,要是别处的芦笙师傅先去我买竹子的地方挑选了,好竹子都被他们选走了,我就选不到好竹子了。我去到雷山和丹寨找过竹子,也问了当地的芦笙师傅,他们也说是去榕江找竹子。2018年,我们寨子有个在江西南昌打工的兄弟给我说他们打工的地方有很多白苦竹,我就和他们一起去江西南昌看,走到过后,我发现不是做芦笙的白苦竹,就遗憾的回来了。我听一些老人说从江和广西交界的这一带也有白苦竹,但是我还没去找过,等我做芦笙多了,我也准备去看看,多买一些竹子回来备用。

找竹子还是个危险的活,榕江下面的竹林都是在深山里,下面天气又热,竹林中很潮湿,经常有毒蛇和毒虫出来,我就遇到过几次毒蛇,很吓人,每次选竹子回来,全身都是红疙瘩,非常危险。

能在村子做芦笙,我很开心

我在家有空的时候就做芦笙,平时农忙的时候就去帮忙家里干活。如果有人订芦笙,我就会加班做,天天做的话,一套四滴水芦笙一个月才能做完,他们都说要不了这么久,他们没有做过,不知道做芦笙复杂多,费时间,我就开玩笑说,你来做试试就晓得了。

我从小就喜欢芦笙,以前老人吹,我们都抢着学吹。我吹奏芦笙都是跟寨子里面的老人学的,平时搞活动常吹的芦笙调,我都会,比如迎客调、过街调、恋爱调、丧葬调等等。吹芦笙也像说话和唱歌一样,是有词的,我只能吹出来,别人吹我也听得懂,但我不知道用汉语怎么说。我们盖赖的芦笙曲调和周边的苗寨的芦笙曲调都差不多,他们也都很喜欢芦笙,现在,我们寨子几乎每一个家人都有一套芦笙。自己家有芦笙,当办白喜时,才有得吹,我们这边办白喜必须吹芦笙,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准备,还要请兄弟伙计去帮忙吹,我们吹芦笙必须是一套,不能和其他芦笙配起吹,因为调不一样,吹来的声音就不和谐,合不上。
    我觉得做芦笙兴趣最重要,我喜欢吹芦笙,更喜欢做芦笙。做芦笙必须心细,每一个步骤都得小心翼翼,不然芦笙的声音就不好。我做的芦笙从来没有拿到市场上去卖过,都是做好了别人来预定。我寨子里人也说,只要我做好了,他们就来买,有寨子里的人的支持,我一定会坚持做下去。我一般做好一套芦笙后,我都会在家里面吹响芦笙,寨子里的人听到了,他们觉得声音好就会过来给我订购。我现在做的芦笙卖去村里7套了,卖给外面的寨子3套。现在刚开始做,附近村寨的很多人还不知道我会做芦笙,我打算等过吃新节的时候,拿我的芦笙去跳月坪吹,让来看会的人知道我做的芦笙。

这么多年做芦笙以来,我最开心的事就是成功地做好一套又一套完整的芦笙,寨子里有人家的芦笙坏了,我帮他们修好,也是我最自豪的事情。现在村里只有我一个人做芦笙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将芦笙做好。以后,大家都在我这里买芦笙,芦笙坏了也能及时的拿来我这里修,再也不用大老远的跑去麻鸟村修芦笙。我家里人都非常支持我做芦笙,刚开始做芦笙的时候经验不够,芦笙老是做不好,当时我也想过放弃,出去打工能挣更多的钱,但是我坚持住了,近两年来我做芦笙越来越熟悉,芦笙的质量和音质方面都越来越好,我就下定决定留在家里坚持自己选择的路,一直把芦笙做下去。我觉得要干自己喜欢做的事,生活才开心。

芦笙就像是苗族人的兄弟

我们盖赖的苗族男人,都非常喜欢吹芦笙,只要芦笙一响,都会去看,去吹。像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由于外出读书和打工,所以会吹的人没有老一辈的多,但是喜欢芦笙的也爱恼火,像有的人出去读书和打工,都会从家里带芦笙出去吹。前几年我感觉情况不太好,寨子里吹芦笙的年轻人很少,但是这几年又变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上芦笙了,可能是前几年去打工天天加班,工资也不高,近几年工资高了,又不用加班了,所以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得闲的时候都拿芦笙出去吹。

我们盖赖关于芦笙的传说和歌曲有很多,反正都说苗族人离不开芦笙,很多重要的场合都必须要有芦笙。我不知道怎么用汉语说,只能用苗语表达,寨子里的老人更清楚。现在我做芦笙,所有原理和工艺都是和以前一样的,唯一改变的是做芦笙的工具,现在用电器多了,缩短了很多时间,做起来也方面,芦笙的质量也很好。我除了做芦笙,我也会立房子,立房子是跟我爸学的,但是还不能一个人掌墨,还要多学,积累经验才行。
    我觉得芦笙和苗族人就像兄弟一样,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在家里干活,走客都要有兄弟一起帮忙。芦笙就像兄弟一样,什么场合都不能少了他。我们这边经常说,芦笙响,脚板痒。我在家做芦笙的时候,只要寨之里的人路过,都会问我芦笙做好没有,如果做好了我们来一起吹,到了晚上,他们也来我家里吹。
    等我做得越来越好了,我也要把做芦笙的技术教给徒弟,将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下去。我听丹寨的芦笙师傅说,他们只传自己家里人,不传给外人,只传男不传女。我没有这样的打算,我觉得只要有人学,我就教,不让芦笙制作技艺在盖赖苗寨失传。

 

口述:杨正堂

整理:徐    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