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芦笙舞跺月亮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杨再清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6-24 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

杨再清简介:杨再清,男,苗族,1973年7月生于三都水族自治县打鱼乡盖赖村杨家寨,现居三都县都江镇打鱼社区,本科学历,1997年9月参加工作,在盖赖小学任教,2012年3月调入打鱼民族学校,小学语文高级教师。2011年7月获中共打鱼委员会、乡人民政府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2年8月,中共三都县委、县人民政府授予“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最佳编导奖”;2012年10月,三都县教育局授予“优秀班主任”和“优秀教师”称号;2012年11月,被贵州省教育厅评为“贵州省中小学体育艺术先进个人”;2013年1月,中共黔南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2012黔南骄傲十大年度人物”称号;2013年3月,中共黔南州委、黔南州人民政府授予“黔南州优秀科技人才奖”。


 

盖赖和芦笙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

我的家乡盖赖是一个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民风纯朴的苗族村寨,由五个自然寨组成。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民俗造就了这里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盖赖有苗族芦笙舞、铜鼓舞、古瓢舞、板凳舞、古歌、飞歌、酒歌、情歌等歌舞艺术;有蜡染、刺绣、剪纸、织布、织锦、编花带、竹编、牛角雕、木雕等手工技艺;有斗牛、斗鸟、斗鸡、把手劲、扭扁担、打陀螺、踩高跷等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有“新米节”“尝新节”“粽粑节”“等传统节日。这些民族文化瑰宝,在黔南的大山中独自绽放,成了“埋在深闺人未识”的深谷幽兰。

其中,苗族芦笙舞是村寨流传最久、参与人数最多,最热闹的一种民间舞蹈。在盖赖,至今还保留着很多与芦笙有关的传说和习俗。传说盖赖苗族的先祖们在漫长的迁徙途中,在黑暗的夜里行走时吹起芦笙曲,跺响脚步,唤醒了月亮,是月亮的光芒给逃难的祖先带来光明,使他们获得了新生。现在,逢年过节,盖赖的苗族人在夜晚都要吹起芦笙欢快起舞,既是对月亮表达感谢,又是庆祝节日的到来。

在盖赖,播种季节一到,寨老(活路头)一把稻谷洒下田的时候,就不能吹芦笙了,吹芦笙会影响水稻的生长。从前盖赖议榔规定,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个千百年来的规定,就要罚米、酒、肉请全寨人吃上三天三夜。还有,寨子中只要有人家新买来芦笙,寨子里的人总会三三两两,不约而同地拿着几串炮竹和几斤米酒到他家去贺芦笙,只要天一黑,炮竹总在他家门口闹个翻天。这时候,新买芦笙家的妇女就会端上满满的一碗酒,或拿着沉甸甸的牛角杯“拦路”,非得让来贺芦笙的客人喝上一两碗,才能进门。随后主人家和客人们开始“赏芦笙”“吹芦笙”“议芦笙”,一直闹到天亮都舍不得离去。这充分说明了盖赖苗寨芦笙文化的深厚的历史渊源。

从我记事起,跳月坪(芦笙场)一直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每当寨子里有活动,跳月坪都是人山人海,芦笙悠悠,所有人都沉醉于芦笙曲调欢乐和谐的气氛中,一切的一切都倘佯在幸福的舞蹈里。芦笙一曲接着一曲,欢乐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昼夜不停、响彻云端。不分你我、不分宾客、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通过芦笙,通过舞蹈交换着彼此的心灵、碰撞着彼此的感情。这种愉悦来自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洋溢在寨子里的每一个角落,我觉得盖赖苗族人对芦笙的感情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常说“芦笙一响,脚板就痒”,盖赖苗族芦笙已经根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尽管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盖赖的芦笙依旧吹奏,芦笙舞依旧跺响。那些背井离乡的兄弟姊妹,回到苗寨后,仍要拿起久违的芦笙,茶余饭后、心血来潮,他们想吹就吹,想跳就跳,有时候还边酒边吹笙,边唱歌边跳月,通宵达旦,只有欢笑,没有苦恼。

在盖赖,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或是茶余饭后,芦笙已经是盖赖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盖赖人民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凝聚宗族的纽带。

芦笙曲是芦笙的灵魂

在盖赖,每一曲芦笙都有特定的舞步。盖赖芦笙曲分为开天立地、走亲访友、赞美山水、传道授业、谈情说爱、下游指路、跺步踩堂等十三个类别,其中跺步踩堂又有一跺步,二跺步,三跺步等。芦笙演奏者根据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子,不同的曲子表达不一样的词意,不同的曲子就会有不同的舞步,俗话说“一曲芦笙三首歌”。比如,鼓藏节的《开门调》:吹问“6  2  3  2  2  5 -,3  6  3  2  2-  5  6  3 -,回答2-22  2-22  2 2 3 6 5 3 3”,词意为:都柳江一带的同胞们,欢迎你们回家来。不光如此,在白喜的《下游指路》曲中,词曲都是随着苗族祖先的迁徙路线而吹奏,这与寨子中巫师所唱的《指路经》不谋而合。

跺月亮进入校园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2004年4月,我开始编导苗族芦笙舞《跺月亮》,并在盖赖小学开办跺月亮兴趣班,不断发展到现在。在选曲、动作、服饰等方面我完全保留了盖赖苗族民间芦笙舞蹈的特点,只在舞美和变换队形上进行编排,整个舞蹈都是以盖赖苗族传统芦笙舞的“跺步”特色为根本。走过那么多舞台,参加过那么多比赛和演出,舞台上的跺月亮我也升级了四次,但是我始终坚持保留盖赖苗族芦笙舞步特有的“跺步”“回身步”“烘脚步”,一直没有改变。

说到将跺月亮引入校园的原因,是源于社会发展为村寨带来的变化。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盖赖苗族人,我深深地热爱这片土地,更深深地热爱这个属于苗族的芦笙舞蹈,可以说我是在跺月亮舞蹈文化中滋养长大的。从我懂事起,寨子里逢年过节、红白喜事,都喜欢吹起芦笙跺月亮,特别是逢年过节,里三圈外三圈地吹起芦笙跺月亮,把跳芦笙的场地围得水泄不通,可想而知,跺月亮已经成为盖赖苗族人生活的必须。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交通的便利,打工热潮在寨子中兴起,大量的青年男女外出打工,跺月亮在民间慢慢淡化,芦笙文化也在年轻人群中逐渐走远,这个现象让我产生了必须为盖赖苗族芦笙做点什么的想法,这也是一直支撑着我走下去原因。跺月亮舞蹈的地域性特点很明显,盖赖苗寨完好地保留了芦笙舞步中的“迁徙步”和“跺步”等特点,这也是跺月亮舞蹈区别于其它地区苗族芦笙舞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发掘和推广盖赖苗族芦笙舞《跺月亮》的动力源泉。

很多人看过跺月亮后都说:“杨老师,跺月亮的小女孩,笑脸真好啊,那么自然,那么甜蜜”“她们的微笑太可爱了,我太喜欢了”。我对问话的朋友只是微微一笑,但是心中却这样回答:“这帮苗族女孩,她们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高兴的、是甜美的、是真实的,更主要的是她们笑得自信、笑得坦然,她们心中充满了真、善、美,她们笑得开朗,笑得脚踏实地。她们笑出了对生活充满的力量、笑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尊严、笑出了家乡父老的品格、笑出了家乡文化的自豪。所以,在她们跳起跺月亮的时候,她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挂起灿烂的笑容。她们把心灵敞开,把狭隘排外,把自由的心灵放飞,她们的笑真正诠释了苗族人向善向美的真谛”。

跺月亮成长的艰辛历程

从开始在盖赖小学组建队伍把跺月亮引进校园,到亲自带队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艰难与困苦。刚刚组建队伍时,首先是来自单位内部同事的不理解,难以得到支持,甚至有人认为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扇动学生退出;其次是大量高额的道具投入,芦笙、银帽、行旅箱等费用都是我一个人出资,多年来我投入了十五六万,个人的所有积蓄都用光,为此老婆一气之下,离我而去。幸好有学生家长的支持,他们负责了孩子们表演的全套衣服、银饰等演出装备,这才让我度过难关,坚持下来。

最感谢的是我的芦笙搭档

由于工作原因,我居住在打鱼乡,不能经常回到寨子里与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们一起吹笙,一起舞蹈。为了跺月亮排练,经常把寨子里的几个好兄弟叫到学校排练,他们都是贫苦的群众,为了支持跺月亮能走出去,十多年如一日,一直陪伴着我。一但有比赛机会和演出任务,只要我一个电话,他们就会丢下手中的农活,甚至家里的大事都不管,来与我一起上舞台。这不只是他们对芦笙的喜爱,更多的是大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盖赖苗族深厚而精彩的芦笙文化。他们的默默付出一直影响着我,让我更加有勇气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坚持到底。

跺月亮参加的各大比赛和演出

盖赖苗族芦笙舞《跺月亮》能从一个深山苗寨走进校园、走出贵州、走上央视银屏、走向国际大舞台,让世人领略跺月亮的艺术魅力和盖赖苗族传统文化的多彩,离不开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学校老师、盖赖村民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朋友的大力支持。跺月亮能以独特的身姿展现出来,注入了很多人的汗水,同时所获得的荣誉也凝结了一批又一批跺月亮舞者背后无数的心血。

2011年11月,苗族芦笙舞《跺月亮》获三都县中小学艺术节二等奖;同月又参加三都县中小学艺术节闭幕式优秀节目展演;2012年2月,参加三都县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展演;2012年5月,荣获贵州省优秀艺术课例成果一等奖;2012年7月,夺得多彩贵州黔南赛区一等奖,成功晋级省级半决赛,被指定参加21日的颁奖晚会文艺演出;2012年8月,在多彩贵州省级半决赛中夺得第一名,进入十强,成功晋级决赛;随后在多彩贵州省级决赛中荣获第一名,夺得中天城投杯2012“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金黔奖’”,并被指定参加颁奖晚会优秀节目展演;2012年10月,荣获全省中小学生首届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被指定参加11月下旬颁奖晚会优秀节目展演;2012年10月,编导苗族原生态歌曲《方扬韶》《方嘎牛》荣获全县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选拔赛二等奖,成功晋级州级决赛;2012年10月,苗族原生态歌曲《方扬韶》《方嘎牛》荣获黔南州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一等奖;2013年2月,荣获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类二等奖;2013年7月,获全省社团舞蹈一等奖;2013年12月,夺得全国舞蹈“荷花奖”银奖;2014年荣获全国TCL烛光奖;2015年5月,编导原生态无伴奏合唱《方嘎牛》和原生态苗族舞蹈《盖赖板凳舞》参加由黔南州宣传部、州教育局、州关工委举办的“星星火炬”文艺比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2015年跺月亮团队荣获贵州省校园优秀艺术团。

除了参加全国各大比赛以外,还受邀参加了各类演出。2012年参加贵州电视台“热爱贵州,建设贵州”主题演出节目录制,井滚动播放一个月;2013年2月,应邀参加“梦耀多彩、策马扬鞭春节团拜会”; 2013年5月,参加黔南电视台《科教宣传》专题片节目录制;2013年9月,在西江千户苗寨参演大型儿童题材电影《苗娃》拍摄;2013年10月,代表贵州省赴四川达州参加全国新农村演出;2013年10月,参加贵州省“直通春晚”节目录制;2013年10月,应邀参加《艺术点燃梦想•关注农工子女》大型公益文艺演出;2013年12月,代表贵州省赴长沙参加湖南卫视、贵州卫视、广西卫视、黑龙江卫视、福建东南台五省联运《百姓春晚》节目录制演出,并通过黑龙江卫视向全国观众播出;2014年2月,应邀参加《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天下贵州人》“春节团主题谊活动” ;2014年3月,参加“天下贵州人”赴三都公益演出;2015年3月,参加《黔南州职业院校师生技术大赛》开幕式演出;2014年8月,参加《大美丽原音》国际原生态文艺汇演;2014年11月,代表贵州省赴北京参加“朝霞工程”汇报演出,并被CCTV少儿频道录制播出;2014年参加《金鹏展翅》——“2014第六届中国民族语言、民族题材影视颁奖典礼”演出;2015年1月,参加《与春偕行,实现跨越——黔南教育走进2015》新年联欢晚会活动演出; 2015年7月,参加三都县中小学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2015年11月,参加“北京-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2015年编导《你吹萧我按眼》芦笙绝技参加“北京-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2015年11月,参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2015年11月,编导原生态苗族舞蹈《盖赖古瓢舞》和原生态苗歌无伴奏合唱《方扬邵》《方嘎牛》参加“北京-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2015年11月,编导《你吹萧我按眼》芦笙绝技、原生态苗族舞蹈《盖赖板凳舞》、原生态苗族舞蹈《盖赖古瓢舞》、原生态苗歌无伴奏合唱《方扬邵》《方嘎牛》和《跺月亮》参加“广州-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

跺月亮一路走来,先后获得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金黔奖以及省内外大大小小的奖项近30多项,特别是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这是国内舞蹈类最高水平的比赛。此外还代表贵州参加省内外很多大型的公益演出活动,获得省内外领导、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分别走进了CCTV1、CCTV5、CCTV9、CCTV少儿、新加坡国际地理频道等等国内外知名电视台,受到过中新社、国际在线、人民日报、新加坡国家新闻报(英文版)等媒体单位的多次采访报道。

最痛心的事

盖赖苗族芦笙舞跺月亮作为本地区影响力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群众基础最好而又急需挖掘、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文化,却在非遗项目申报的过程中屡遭磨难。从2014年开始,我带着反复发作的胃病,一边教学工作,一边着手准备跺月亮的申遗资料。有时候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就已经是半夜三更了,我又着手撰写申报非遗的文字资料,有时候到天亮都没睡觉;有时候还要在外东奔西跑,到一些摄影师手中寻找有关于跺月亮的影像资料,有的摄影师好心就给我一些资料,有的直接不给。就这样在寻找影像资料、编写非遗文本、编写非遗传承人个人资料等事情中连续准备了一年多。最后却被告知申报失败,我痛哭了一场。另外,盖赖苗寨申报中国传统村落的各项原始资料,都是我一个人天天熬夜整理出来的,终于在2016年被列入“中国第四批传统村落”。但只是有个名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开展工作,这是我最痛苦的两件事。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跺月亮

现在,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苗族芦笙舞跺月亮的主要培训基地打鱼民族学校成为了省政府和省教育厅核准打造的贵州省首批“双百工程”项目学校之一。学校还聘请了两个专职的跺月亮民间艺人在学校上课,全校师生已经常态化地开展跺月亮课间操,成为了三都县学校特色教育创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跺月亮也成为了我们这边地区课程改革和学校基础教育良好发展的重要抓手和主要推力。

另外,依着跺月亮的影响力,跺月亮之乡盖赖苗寨,也由一个不知名的苗族村寨,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摄影爱好者、文化体验者、田园生活体验者、亲子夏令营等慕名而来的苗族文化宝库。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

2016年春节,我为自己订下了《走访50个苗寨计划》。经过多年来深入月亮山、雷公山地区的苗寨采风,该片区的苗族传统文化给我的感觉有喜有忧,喜的是这一片区是保留苗族传统文化最为完好的区域,从口头经典、民族服饰、传统技艺到饮食习俗,特别是芦笙歌舞文化等方面都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具规模和保存最为完好的区域,这是其它地区无法比拟的,可谓天然的民族文化博物馆。忧的是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容乐观,就芦笙歌舞来说,各个苗寨逢年过节都开展活动,其中就少不了芦笙歌舞,芦笙歌舞主要呈现“大寨强小寨弱”和“通路芦笙闹寨子,没路寨子冷清清”的特点。大寨子因人口众多,过年过节举办活动多,人们一般都是往活动多的寨子跑,小寨子由于人口少,芦笙歌舞也就弱一些。还有就是现在的苗族年轻人由于学习、工作或外出务工的种种原因,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更小的孩子连母语都在他们当中逐渐消失。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传统文化与社会的发展逐年呈不相适应趋势。比如口口相传的文学经典与社会生产生活不相适应;手工传统技艺与快餐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文化本身不能满足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水平等,导致文化持有者“人”的观念不断更新,传统文化的地位也就呈逐年淡化的趋势。二是外来文化的强势入侵,导致传统文化不堪一击。三是因社会发展、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的改变,导致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以至于新一代的传统文化持有者队伍逐渐面临解体,文化传承空间被破坏。四是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够。

要想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动力,我觉得盖赖苗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盖赖苗寨是黔南州第一大苗寨,有760余户,并且地处开阔的半山腰,村寨镶嵌在风光旖旎的梯田之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二是盖赖苗寨古朴的苗族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其规模与风格独具一格。三是盖赖苗寨是苗族蜡染、刺绣、织锦、吊脚楼营造等传统手工技艺的聚集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还盛产自然健康的黑毛香猪、山鸡、有机水稻、蔬菜、稻田鱼、红薯酒、米酒、脚板芍(紫芍)等土特产。四是盖赖苗寨拥有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生活习俗,还有各大民族节日。五是盖赖苗寨是苗族芦笙舞跺月亮的发源地,如今跺月亮已享誉中外,是吸引外来者最有力的亮点和文化品牌。

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各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绿色、健康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都在寻找既养身、更养心的田园生活。加上十九大以来中央关于“乡村振兴计划”“民族文化复兴”的工作开展。关于如何把苗族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我认为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独具规模的苗寨吊脚楼申报为国家地标建筑文物保护,通过国家政策(或法律)把现有的苗族古村落保护好,使其不被破坏,东西在精神家园就在,东西在才能留住人。并且还要保护民居建筑外观设计的原味性,但内装修一定要“跟上时代”。二是专家研究团队和设计人才驻寨,并通过各类资源进行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提升与创新等一系列的产品研发,既让现有的各方面人才有用武之地,又让文化惠及民众。只有文化本身惠民,才能星火相传、才能使文化得到有效利用。并在民众利用中自然传承、在民众传承中自觉保护。三是各个苗寨应结合自身实际,以核心文化为载体,开发养身式的主题文化体验园。比如盖赖苗寨,可以利用独特的苗族芦笙舞跺月亮文化为核心,开发独具一格的跺月亮主题文化体验基地。四是不管怎样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百姓参与,只有让民众“快乐在其中、收益在其中”才是长久的,才是可持续的。如在盖赖苗寨,要有一批会吹会跳的跺月亮舞者、有一批能染能绣的民间绣娘、有一批能编会刻的工艺大师等,只要把他们调动起来,通过他们的榜样作用,带动后生。真正把旅游与扶贫挂钩,让人民得到实惠。

随着“城镇化”“网络化”“高新化”的“三化”发展,苗族及苗族文化必须改变,必须主动适应这个时代,只有改变才能被世界所接受,方能扩大自身市场。如蜡染技艺,不能仅用于传统的日常用品,应该与时俱进、提升设计、创新产品。现在有很多地方做很好,开发出了各类蜡染产品,如旗袍、皮包、窗帘、内饰装修、沙发外套、抱枕围巾等产品。总之,有改变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生命力。然而,蜡染技艺正是盖赖苗寨妇女的强项,盖赖苗寨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一两个人会做蜡染,她们都是民间高手,但是还没有形成规模,需要开发或者其他形式来推动。

另外,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了,我们在努力适应科技社会的同时,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根。如历史文化、仪式信仰、传统盛装等民族根本应保持本民族的原生性,不能为迎合市场而改变,变成不门不类的伪文化,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站住根、抓住灵魂、打好基础,才能生命力长久。现在全社会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也是进入了一个虚拟而浮躁的时代。我呼吁:苗族同胞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一定要学会担当,苗族社会各界人士一定要勇敢地站起来为苗族及苗族文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各个地区、各个领域要争取民族及民族文化的话语权以及历史解释权。

我的芦笙情结、家乡情结、民族情结

每个人对家乡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我也不例外。但是让我真正无法割舍的是家乡魅力无穷、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在表演跺月亮时,如果不了解跺月亮芦笙乐曲所表达的意义,就很难在舞蹈时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跺月亮是一个舞蹈,但它所表现的却是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热情奔放、脚踏实地、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对古老而绚丽多彩的生活状态精雕细琢的赞美,对善与美的向往和追求。正是这种精神流淌在每一个苗族人民的血液里,使苗族祖先在历经磨难的迁徒途中永远保持着积极豪迈,为追求美好生活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这些精神与信仰,实实在在地刻录在芦笙乐曲之中,在我拿起芦笙时、在登台表演时,我的灵魂被这种精神牵引着、感召着,民族自信自然而然地流露在我心中。

我从来没放弃过对苗族芦笙舞跺月亮的追求,一路走来,一路绽放,披荆斩棘,带着芦笙,带着女儿,带着欢笑和荣誉的幸福。从盖赖这个外人从不知晓的地方,一步一步地走出家门、走进校园、跺出大山,跺响了一条让外界认识盖赖苗族文化的艺术之路。沿着梦想和希望的方向,带着饱含激情的舞姿,在都市大舞台上脚踏实地地跺着,将心血、汗水和泪水都化为动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演出中,将苗族祖先舞蹈的精神完美展现,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自信地站在领奖台上,让世人领略盖赖苗族文化的精髓。作为一个深深热爱这片土地,热爱苗家芦笙艺术的我,在十多年的研究、表演生涯中,对跺月亮有着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这种情怀,是发自内心的、赤诚的。一直以来,每当我看着我的芦笙,拿起我的芦笙,吹起我的芦笙,或是听到优美的芦笙曲时,我就会心情激动、神采飞扬、热血奔腾,一种说不出的快乐在我心中由然而生。

跺月亮对于观众来说是一种舞蹈,但是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份激情、一份动力、一种追求。这种激情和动力是来自我的灵魂,是流淌在我苗族人血液里的热情,它让我纵情豪放,让我激情飞扬。这不仅仅是我对家乡苗族芦笙文化的热爱,更是一个苗族汉子,一个跺月亮创始人对家乡苗族芦笙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因为苗族芦笙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深深感染着我、鼓舞着我,使我一拿起芦笙就都会忘记忧伤、忘记苦恼、脚踏实地,信心百倍,勇往直前。芦笙牵引着我去感受、去领悟苗族古歌和苗族民间传说中关于祖先迁徙途中的种种艰辛、战胜磨难获得新生的喜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还有苗族人团圆于皎洁的月光之下,吹笙跳月、抒发情感、感恩生活、庆祝丰收的场面。每次登台的刹那间,感觉自己不是在舞台,而是在家乡的田野中与祖共舞、与祖同乐。

跺月亮早已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一生魂牵梦萦的事业,更是我日夜奋斗的动力源泉,我将把我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保护与传承这项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中。真心地希望跺月亮承载着丰富的苗族文化,跺向世界。

 

资料提供:杨再清

整       理:徐    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