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玉金,是苗族人,出生于1962年,家住三都水族自治县打鱼乡盖赖苗寨,三都县很多乡镇都合并了,我们现在归都江镇管。我家有六口人,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分家出去了,一个儿子跟我住,有两个孙子。我读书读到5年级,在家都讲苗话,客话(汉语)是后面才学的,普通话是出去比赛,去到外省才开始学的,讲得不好,勉强能交流。
盖赖苗寨一共有五个自然寨,分别是党辽,杨家寨上寨,杨家寨下寨,李家寨,地翁五个寨子,有9个村民小组。我家住在李家寨,是盖赖四组,有120多户人家,都姓李。我们李家寨不能和本寨通婚,只能和其他寨子通婚。听老人讲,盖赖苗寨是很久以前从其它地方搬来的,最先来的是杨家寨,剩下的寨子是赶后才搬来这里住的。我们李家传说是在搬家的过程中,老祖先们天天赶路,没有吃的,饿得恼火,来到这里后,看到一根李子树结满了李子,于是就打李子吃,活了命,然后老祖先们就拜李子,如果没有李子就饿死了,所以我们才姓李。
芦笙,我们苗话叫“给”。我14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吹芦笙,当时家里很穷,吃不饱饭,所以一天中的大多时间都在干活,只有晚上和下大雨的时候,得闲了才去学吹一点点芦笙。学吹芦笙,是最快乐的事情,我们寨子里的男人都爱芦笙恼火,只要听到寨子里哪家芦笙响了,就跑去听,然后跟着学。当时寨子里也不是每家都有芦笙,所以学芦笙还得跑去有芦笙的人家学。
我主要是跟我们寨子的一个公学的吹芦笙,他叫李旺乡,是我们寨子吹芦笙最好的人。我们学芦笙,不用拜师,也不要礼物,因为当时生活苦,没有钱买这些,我们都是去到他家里,听他吹,然后慢慢学,或者是寨子里过节日,有人家办白喜的时候,我们就去听,然后跟着会吹的学。刚开始学芦笙的时候都是找简单的调子先练手和用气,然后询问老一辈,听他们讲解,学习不同场合吹的不同曲调。像我们从自己寨子吹去其它寨子,就要吹过街调,老人告诉我们,芦笙不能乱吹,到别人的寨子应该怎么吹,吹什么样的调子,要先告知寨子里的人,才能吹其它调子。
我学了两三年才掌握芦笙的吹奏,学了很多调子,例如迎客调、走客调、开门调、跺步调、恋爱调、丧葬调等,大概有二十多种。我们这边芦笙有两种,一种叫芒筒芦笙,有高音、中音、低音三支芦笙和七个芒筒;另一种叫四滴水,有高音、中音、低音和超低音四支芦笙。现在我家里有一套芒筒芦笙。我吹芦笙吹低音芦笙最多,我们这边四支芦笙吹的曲调,指法都是一样的,只低音芦笙重一下,比较费力。
盖赖苗族人为什么要吹芦笙?传说在古代,我们老祖先居住在有很多水田的坝子,每年的粮食都吃不完,于是他们就用谷米来酿酒,每当丰收的时候就喝酒、唱歌和跳芦笙,欢庆节日。后来,其它地方的人看到我们祖先的粮食多,就来抢老祖先的粮食,杀老人和小孩,抢占水田,被打败的先人们就开始逃跑,白天的时候不敢走路,怕被敌人发现,只有晚上的时候才敢悄悄逃跑,晚上在大山里看不见路,男人们就吹响芦笙引路,并走着同样的步伐,芦笙曲在黑暗的夜里叫醒了月亮,月亮的光芒为人们照路,我们老祖先才躲过了敌人的追杀。于是,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吃过晚饭,等月亮出来,男人才拿芦笙去吹,女人和孩子们就围到一起跳,直到十一二点才散去,所以我们叫跳芦笙为跳月。苗族人吹起了芦笙跳起舞,既是感谢月亮,又能让大家聚在一起做玩艺。
以前我们吹芦笙不是什么时间都能吹的,有时间规定。三、四月开始犁田,谷种撒下去田里就不能吹芦笙了,要等到谷子长苞了才能吹。听老人说,谷子生长的时候青蛙在田里吃害虫,每天都呱呱的叫,如果人们吹芦笙,就会像青蛙一样长大脖子,还会影响谷子的生长,不能丰收。在不能吹芦笙的时候,我们就拉古瓢琴,古瓢琴苗话叫“给哈”,拉古瓢琴比吹芦笙简单,制作也简单,我自己都能做,芦笙我就做不了,要去专门做芦笙的师傅家买。古瓢琴的调子也和芦笙调一样,跳古瓢舞也和跳芦笙差不多,但是我们寨子里的人更爱芦笙,所以会拉古瓢琴的人少些,现在几乎没有人跳了。
芦笙一般都是过节日,串寨走客,办白喜时才吹,平时在家里也可以练习。过节搞活动和串寨走客一般只吹芦笙,不吹芒筒,丧葬的时候吹芦笙才吹芒筒,但是现在改变了,过节搞活动的时候为了烘托气氛,也拿芒筒出来一起吹,不同场合有不用的调子,不能乱吹。每次吹芦笙时都要苗族服装,女生跳芦笙也是一样,也要穿盛装,把自己打扮漂亮才来跳。
吹芦笙也像对歌一样,有芦笙词,如果我们晚上去别的寨子串寨,我们就吹,我们抬芦笙到你们寨子,你们快点出来,拿芦笙来和我们一起吹,你们快点穿好花衣服,打扮好自己,快来跳芦笙。寨里的人拿来芦笙,就回应,感谢你们来到我们寨子,我们一起来吹芦笙,大家一起跳芦笙,一起做玩艺。散场的时候要吹留客调,就吹,你到我家了,没有什么好吃的,没有好好招待你,你坐一夜再回去,我们好也好,坏也好,你再和我们坐一夜。
在跳月坪跳芦笙时就吹,我们去拉客,我们一起跳,大家合拢来,一起跳芦笙。吹完一首,就换下一首,在换调子的时候主要是听高音芦笙指挥,高音芦笙变,低音芦笙就跟着变,如果低音芦笙变,就听不到,所以一般以高音芦笙为准。有时候大家一起吹芦笙,要是别人变曲子了,自己不会吹,就退去,让其他人来吹,如果觉得不好意思,就说吹累了,汗水躺,不吹了。
谈恋爱时就对姑娘吹,半夜三更了,老人都去睡了,散了一些,还剩你们在,我们一起去坡上,去唱歌,去谈心。我们这边男女青年谈恋爱都是去坡上,一般在隔寨子不远的小山坡,没有固定的场所,春天的时候就割草叶来垫起坐,秋天就去梯田里的稻草堆上对歌。我们这边都是自由恋爱,也有少数是父母谈的婚姻,只要合心,就在一起。也和不同支系的苗族通婚,就像我们对面的排抱苗寨和丹寨县的送陇苗寨,这个苗寨都隔我们近,他们和我们穿的衣服不一样,但是都是苗族,也能通苗话,所以我们也和他们开亲。以前我们这一辈都是和苗家开亲,现在开放了,寨子里的年轻人也有和水族、汉族结婚的。我们去谈姑娘,合心了就带回家,有时候父母都不知道,今晚带姑娘回家,要后天才去女方家报信,告诉女方家父母,你家姑娘来我家挑水,来我家和我们一起住,来我家招呼老人。这种情况几乎都会同意,只有个别的不同意,但是男女只要合心,还是会在一起,有些人家的女儿听话,如果父母反对,也有没成的。
我们这边结婚的时候对歌比较多,吹芦笙少,只有等到晚上喝酒喝开心了,才拿芦笙出来吹,做玩艺。
寨子里有白喜的时候,如果客家(一般指办丧事家的亲戚)请我们去主家(办丧事家)吹芦笙,当我们来到逝者身边时,要先问候老人,就吹,前几天你都还在,还在割草,还在做活,现在你在做哪样?都没听你痛,你就走了,我们来看你,你的后人已为你选了吉日,准备好了衣物和食物,你就安心的走吧。
在葬礼上,我们吹芦笙有专门指路调,是为了给死者引路吹的,告诉死者要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去,要沿着祖先来的路返回,不要走错路,要沿河(都柳江)下去。我们吹的路是从盖赖——朵开——高桥——顶迪——打鱼——柳迪——都江——坝街——坝飞——榕江。
到榕江后就要分路了,我不知道汉语怎么说,但是吹芦笙的时候我知道怎么吹。葬礼上还要有巫师为死者详细交代,我们吹芦笙的自己吹,巫师自己唱自己的。葬礼上吹的调子只能在丧葬场合上学,也分多种调子,头一天晚上去主家迎客吹一种,第二天又吹一种,上山的时候就吹指路调。我们这边办白喜一般时间不长,但是很费钱,因为敲水牯牛多,而且还要选大的,好看的,一头大水牯牛要差不多两万块钱。以前死者的儿子姑娘都要给死者送水牯牛,但现在我们改变了,不要姑娘送水牯牛了,因为有些人家子女多的送水牯牛太多,敲了又费钱又吃不完。现在都是儿子自己买牛,请客敲一头,第二天送老人再敲一头,都是送水牯牛,不要黄牛。在敲牛的时候也要吹芦笙,巫师做祭祀把水牯牛交待给老人。我们吹芦笙还要围着死者跳圈,上山的时候也要吹,直到下葬后才不吹了。
以前吹芦笙都是在寨子里吹,或者到附近的村寨吹。2006年的时候,杨再清老师在盖赖小学组建了第一支跺月亮芦笙队,我成为队员之一,到2008年,杨再清老师自己出钱购买了一套芦笙,用于跺月亮的排练,从那以后,我们开始正式规律地排练跺月亮芦笙舞。
2011年11月,我们跺月亮队伍去参加三都县中小学艺术节荣获二等奖;同月又参加三都县中小学艺术节闭幕式优秀节目展演;2012年2月,参加三都县春节联欢晚会优秀节目展演;2012年5月荣获贵州省优秀艺术课例成果一等奖;2012年7月20日夺得多彩贵州黔南赛区一等奖,成功晋级省级半决赛,被指定参加21日的颁奖晚会文艺演出;2012年8月在多彩贵州省级半决赛中夺得第一名,进入十强,排名第一,成功晋级决赛;然后在多彩贵州省级决赛中荣获第一名,夺得中天城投杯2012“多彩贵州舞蹈大赛‘金黔奖’”,并被指定参加颁奖晚会优秀节目展演;2012年10月荣获全省中小学生首届艺术节舞蹈类一等奖,被指定参加11月下旬颁奖晚会优秀节目展演;2012年10月跺月亮团队演唱的苗族原生态歌曲《方扬韶》《方嘎牛》荣获全县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选拔赛二等奖,成功晋级州级决赛;2012年10月苗族原生态歌曲《方扬韶》《方嘎牛》荣获黔南州中小学少数民族原生态歌曲大赛一等奖;2013年2月苗族舞蹈《跺月亮》荣获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节表演类二等奖;2013年7月获全省社团舞蹈一等奖;2013年12月夺得全国舞蹈“荷花奖”银奖;2014年荣获全国TCL烛光奖;2015年5月编排原生态无伴奏合唱《方嘎牛》和原生态苗族舞蹈《盖赖板凳舞》参加由黔南州宣传部、州教育局、州关工委举办的“星星火炬”文艺比赛,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2015年跺月亮团队荣获贵州省校园优秀艺术团。
我们除了参加全国各大比赛以外,还受邀参加了各类演出。2012年参加贵州电视台“热爱贵州,建设贵州”主题演出节目录制,井滚动播放一个月;2013年2月应邀参加“梦耀多彩、策马扬鞭春节团拜会”; 2013年5月参加黔南电视台《科教宣传》专题片节目录制;2013年9月8日跺月亮艺术团在西江千户苗寨参演大型儿童题材电影《苗娃》拍摄;2013年10月跺月亮艺术团代表贵州省赴四川达州参加全国新农村演出;2013年10月12日《跺月亮》参加贵州省“直通春晚”节目录制;2013年10月19日跺月亮应邀参加《艺术点燃梦想•关注农工子女》大型公益文艺演出;2013年11月跺月亮艺术团参加《盖赖村第二届跺月亮文化艺术节》活动;2013年12月22日跺月亮艺术团代表贵州省赴长沙参加湖南卫视、贵州卫视、广西卫视、黑龙江卫视、福建东南台五省联运《百姓春晚》节目录制演出,并通过黑龙江卫视向全国观众播出;2014年2月13日应邀参加《传递正能量、共筑中国梦——天下贵州人》“春节团主题谊活动” ;2014年3月跺月亮艺术团参加“天下贵州人”赴三都公益演出;2015年3月参加《黔南州职业院校师生技术大赛》开幕式演出;2014年8月参加《大美丽原音》国际原生态文艺汇演;2014年11月3日跺月亮艺术团代表贵州省赴北京参加“朝霞工程”汇报演出,并被CCTV少儿频道录制播出;2014参加《金鹏展翅》——“2014第六届中国民族语言、民族题材影视颁奖典礼”演出;2015年1月参加《与春偕行,实现跨越——黔南教育走进2015》新年联欢晚会活动演出; 2015年7月参加三都县中小学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2015年11月参加“北京-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2015年编排《你吹萧我按眼》芦笙绝技参加“北京-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2015年11月参加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2015年11月编排原生态苗族舞蹈《盖赖古瓢舞》和原生态苗歌无伴奏合唱《方扬邵》《方嘎牛》参加“北京-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2015年11月编排《你吹萧我按眼》芦笙绝技、原生态苗族舞蹈《盖赖板凳舞》、原生态苗族舞蹈《盖赖古瓢舞》、原生态苗歌无伴奏合唱《方扬邵》《方嘎牛》和《跺月亮》参加“广州-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建州60周年”展演。另外,苗族芦笙舞《跺月亮》还应邀多次参加省、州、县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公益多场次演出,每次上台表演,都获得了很多掌声,下台后很多观众都来和我们合影,我非常开心。
因为吹芦笙,我去到了全国各地,我和我的两个孙女,都是跺月亮团队第一届的队员。我们出去比赛和演出,能够走到不同的城市,看到很多从没见过的玩意,吃到很多没见过的美食,我快乐恼火。记得第一次去到北京,当时是冬天,北京冷恼火,我们去天安门看升国旗,在天安门广场跳芦笙,还去了长城,故宫和圆明园,以前连想都不敢想,都不知道首都是什么。我还去到毛主席的老家湖南演出,当时非常激动,因为以前我家堂屋就有毛主席的画像,我从小就非常崇拜毛主席。还有一次我们去四川演出,我们做在中巴车上,前后都是警车为我们引路,我骄傲恼火。我们去广州演出,还去到海边玩,我是第一次看到大海,我们还在海边坐快艇,60元一个,刺激恼火,跺月亮的孩子们在海边玩了一天都不想走,好玩很。因为政府重视我们苗族文化,让我们代表贵州去到全国各地比赛和演出,也让我们见了世面,别人没得看的,没有去过的,我们都去了,都看到了,也让我学了知识。如果不是吹芦笙,不是跳跺月亮,我也是和寨子里好多人一样,最远就只能去到三都县,赶场也只到打鱼乡和丹寨县的雅灰乡。我吹芦笙吹得好,还得了黔南州人社局颁发的中级民间艺人职称证。
我出去比赛和演出,哪怕是丢下家里的农活,我也要出去,因为我最爱好吹芦笙,一定要把芦笙坚持下去,家里人也很支持我。记得有一次出去10多天才回来,当时正好是栽谷子的季节,寨子里每家都忙着犁田栽秧。我出去比赛去了,家里农活都是我老婆一个人做,当时她还要看两个孙,养一匹马。寨子里的人都可怜我老婆说,家里只有你一个,别人家的农活都做了,你家还没做,今天有雨水了,你家不去打田,去比赛,等你们回来,又天干了。我老婆还笑着说,你们赶前就先做,我们赶后加紧做。现在我老婆生病了,去年得了脑梗赛,现在都还睡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我可怜她多。现在儿子当家了,我在家就照顾老婆,我出去演出的话就是儿媳妇照顾。
2000年的时候,我去广东的砖厂打过工,干了一年,做砖非常辛苦,广东天气又热,一天起码喝一桶水,,那个时候打工收入也不高,活路也重,累得很,一个月才得600多块钱,我受不了就没干了。
我们去比赛和演出都会获得一些奖金和误工费,但是由于团队人多,又要修芦笙和购买新芦笙,除去这些,剩下一点点我们团队平分,县里要我们去演出就给一点务工费,得不了多少收入。在家吹芦笙也没有收入,大多是去帮忙,白喜的时候,兄弟伙计请去都是帮忙,反正吹芦笙只是为了开心,也不是以吹芦笙为职业,更谈不上用芦笙的收入作为家庭经济来源,因为我爱芦笙恼火,所以只要开心就行。
我们团队一直在坚持,跺月亮是我们的心血,我们为了排练,为了比赛,为了宣传盖赖苗族文化,哪怕是最忙的季节,我们也要丢手去。不管怎样,就要坚持到底,我也决心要把跺月亮跳下去,哪怕回家来加班做农活,也不后悔。
我现在教了很多学生,我们寨子很多年轻人都跟我学,他们个个都喜欢芦笙恼火,大家都爱芦笙,吹芦笙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我觉得学芦笙不是很难,我们当地所吹的曲调和规矩我都知道,就像打篮球一样,所有的规则,动作都知道。芦笙比较难的是吹现在发明的多管芦笙,我接触过,和我们传统的六管芦笙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学多管芦笙应该比较难。
因为我们盖赖苗寨大,在周围是最大的寨子,所以寨子里吹芦笙的人很多,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也合伙创新一些调子,有时候我们去其它寨子吹了新曲调,其他寨子听不懂。特别是年轻一代,他们在网上学来新曲调,他们吹出来我们就听不懂,我们这一辈都是吹传统的调子多,避免别人听不懂。
我们这边最大的节日是吃新节,大概是11月的时候过,吃新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所以要到谷子收了过后才过,周边的寨子也过吃新节,都是同一天,是兔场天的卯日过。过节的时候,头天晚上我们自己家族的人要在自家闹祖宗,第二天才去跳月坪跳月,闹祖宗是为了告诉祖宗,我们选了好日子,请你一来过节,一起来跳芦笙。闹祖宗是在家里吹,一个家族可以聚在一起,热闹些,还要告诉祖宗,我们选了好日子,你不要去别家,要保护自己的子孙,保佑我们没有灾难,没有病痛,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到了第二天,哪个寨子人多热闹,搞的活动多,我们就相约去跳芦笙。
吃新节的时候跳芦笙我们是逆时针围圈跳,有跳四步的和六步的,等到夜深了,我们吹烘脚步的芦笙曲,一边转圈一边前后摆动。烘脚布的芦笙曲一般要到最后才吹,因为烘脚步的芦笙调有些人会跳,有些人不会跳,如果早早的吹,有些人不会跳,跳乱了就散去了,气氛就搞不起来,所以过节的时候跳四步和六步的多,要照顾老人和有些不会跳的妇女。
今年大年初三到初六,我们盖赖自发组织捐款搞活动,我们这里的都都很喜欢做活动,每家都积极捐款。我们组织了跳芦笙、斗牛、打篮球、斗鸡、斗鸟、木工等比赛和文艺晚会,用捐的钱来设置奖金,别的寨子看到我们寨子搞活动,热闹恼火,都到我们这里来玩、来参加比赛。当时开来的车都堵到了很远的地方,人多得很。最热闹的就是跳芦笙大赛和斗牛,跳芦笙比赛都是从各个参赛队里抽的评委,我也是评委,我们以舞蹈动作是否整齐,服装统一,时间界限为评比标准,今年我们李家寨得了很多第一名,得了很多奖金。
我们盖赖吹芦笙的多,做芦笙的少,以前只有一个师傅会做芦笙,后来没做了。我们都是去丹寨县麻鸟村买芦笙,麻鸟村是我们这边苗寨中做芦笙最好的寨子。以前不通车,买芦笙,修芦笙都是走路去,如果急用芦笙,晚上的时候没有电筒,摸黑也要去。有时候到了师傅家,如果师傅没空,我们还要帮他做活路,像打米,割草,砍材这些,好让师傅腾出手来修芦笙。以前我们买一套芦笙要3000块钱左右,四五年前开始涨价,现在芒筒芦笙5000块一套,四滴水芦笙7000块才得一套,四滴水芦笙之所以贵这么多,是因为最大的那支芦笙不好做,原材料也不好找。现在我们盖赖有一个年轻人在学做芦笙,是杨家寨的杨正堂,我非常开心。现在他做芦笙的技术越来越好,我路过他家的时候都会去试一试,看他做的芦笙声音如何,响不响。等他做成了,我们就不用跑去麻鸟村买芦笙和修芦笙了,就方便多了。
在吹芦笙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两件不开心的事。有一次我去丹寨县的一个寨子吹芦笙,有个老师傅来和对,我吹一个调子,他就像对歌一样还一个调子,一个追一个的吹,这种吹就很有难度,要双方互相礼让,当觉得对方答不上时,要吹简单的曲调,让对方跟上。但是有些人为了显示技术,故意把让别人对不上,这样就不好玩了,也不开心,两个人对芦笙应该是你来我往才好玩,不要故意让对方对不上。
我认为要把芦笙学好,就得非常热爱芦笙,把芦笙作为梦想,天天想着它,做梦都想吹,这样才能学好芦笙。就像我们小时候,只要听到寨子里有芦笙响,就跑去听,和大人抢着吹。我们盖赖差不多20岁以上的人都喜欢吹芦笙,每个人都爱芦笙恼火。现在小孩子又出去读书多,放假了回家又有网,他们爱玩手机,玩游戏和看电视,很多小孩子都没有学吹芦笙。有些年轻人出去打工,一年只回家一两次,吹芦笙的机会少,我也有点担心,害怕以后没人吹芦笙了,我有个儿子也不爱吹,出去打工了。
现在盖赖苗族芦笙《跺月亮》在外面的名气很大,很多人都知道,跳舞的小姑娘也是换了一批又一批,刚开始排练第一届跺月亮的时候,跳舞的孩子都是从盖赖小学一直到打鱼中学,她们年龄大一些,跳起来很有气势,现在改革了,打鱼学校没有初中了,都是小学生跳,她们年龄小,力量不够,跳起来气势要差些,好不容易教会一批,她们又去三都读初中去了,所以现在《跺月亮》舞蹈不好搞,不好排练。
我觉得要保护盖赖苗族芦笙舞,还得需要政府和外界的支持,如果光是得钱,没有规划,那也没用,还是要做一个传习馆,请芦笙师傅来专门来教才行,跳舞蹈的要教,吹芦笙的也要教,不然以后没人吹芦笙,跺月亮就跳不下去了。
我除了喜欢吹芦笙,还爱唱歌,我们这边的古歌、情歌、酒歌我都会唱。唱歌和吹芦笙一样都让人很开心,唱歌要会用词,不能得罪人,和别人对歌要懂得礼让,不能针对别人,这样就没有意思了,就唱不下去了。还有在和别人对歌的时候不能挑别人不会唱的对,在对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别人不会了,就要转回来,不能一根筋,要唱别人能唱的,这样才好玩,这样才是对歌的智慧。
口述:李玉金
整理:徐 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