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歌窝小黄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歌窝小黄

小黄是个神奇而富有诗意的侗寨,一条小溪穿寨缓缓而过,四周青山环抱,几百栋吊脚木楼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似一幅恬静的田园风光图。这里汇集了侗族风情的精华,鼓楼、风雨桥、吹芦笙、唱侗歌……尤其是侗族大歌享誉国内外。

小黄侗寨

歌窝小黄

小黄是极负盛名的“侗歌窝”,素有“歌的故乡,歌的海洋”之称,不论是男女老少,人人都爱唱古老的多声部侗族大歌。村里现有歌队20多支,队员1000多人,不仅有姑娘队、罗汉(男青年)队,亦有娃娃和老年队。他们以唱歌为乐,以唱歌为荣。小孩从牙牙学语起,父母就开始教他们唱歌,女童五岁开始穿裙子,也就开始与伙伴一起自由组成歌队了。歌队由歌师来带和教。歌师的教学是无偿奉献,而乡亲们却视为极神圣的职责。歌师对歌队进行严格的训练,她们除了田间耕作、家务劳动外,整日带着歌队,直到这群女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出嫁为止。在小黄,没有一个儿童不进歌队的。不论男女,婚前经过十几年的训练,婚后仍然加入歌队,直到年迈唱不动为止,不少家庭三代人都分别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歌队里,这些歌队在鼓楼里的长凳上都有位置。1989年,县政府还在小黄小学开办了民族班,开设侗歌课,教学生侗歌,吸引儿童进校学文化。这是全县唯一开设过侗歌课的学校。

侗歌按曲调分为几个派系,小黄侗歌侗族地区称为“嘎小黄”。至今,小黄流传着大量的侗族民歌,丰富多彩,远近闻名,如男女对唱的情歌、大歌、琵琶歌、蝉歌、拦路歌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乐器伴奏、无人指挥的多声部合唱,高、中、低音浑然一体,以其和声的完美协调、格调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典雅优美著称于世。唱大歌时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声音时而高亢宽广,时而低沉悠扬,不时听到鸟叫蝉鸣、江河奔流、山谷回响的声音,把听众带入到如诗如画的大自然意境中。娃娃队童声单纯嘹亮,天真活泼;姑娘队的歌声清纯如水,慢慢注入在场的每个人的心田;罗汉队的声音浑厚如山,似穿过天地万物,给人一种神奇的享受,进而产生莫名的冲动。不少到小黄考察的专家、学者听了侗族大歌后,都为其完美的天然和声拍案叫绝,认为这种祖辈流传下来的合唱绝响是一般合唱演员难以练出来的。

小黄姑娘与鼓楼

在小黄,处处有歌,事事有歌。喜庆节日,以歌相贺;男女相恋,以歌为媒;生产生活,以歌传言。每逢节日庆典,人们身着节日盛装,相聚在鼓楼对歌,用歌传情,用歌讴颂盛世丰年;当夜幕降临,侗家姑娘、小伙三三两两相邀到村口、溪边,一边弹琵琶,一边唱着优美的情歌,歌声穿过夜空,划破宁静的山乡,像在叙说一个古老而优美的爱情故事。

小黄侗族大歌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多次参加全国会演,走向全国。近几年来,还冲出山门,走向世界。上世纪50~60年代,小黄歌手最具典型代表性的有吴仕雄、潘锦仁、潘大安、潘光才、潘凤高等,特别是女歌手吴奶娓花,不仅精通大、小歌,还能自弹自唱,只要她听到外地唱的侗、苗歌,学几遍就能唱,音调准,音不走样。1958年,小黄歌手吴大安等排演的侗戏《珠郎娘美》赴云南大理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剧调演,获优秀节目奖;1964年,小黄歌手在北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1982年,小黄男声大歌队潘显太、潘显华、潘凤祖等,赴广西南宁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多声部座谈会;1985年,小黄男声大歌队吴卫东、潘老天等,进京参加了“贵州省侗族古建筑、风情展览”迎宾演出;1994年6月,潘美浩等5名9~12岁的小黄小姑娘代表侗族参加了“94北京国际少儿艺术节”;1995年“六一”儿童节,又是这5位侗家小歌手,应邀赴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六一”晚会现场直播;1996年6月,吴培建、潘艳月等5名小黄小歌手,代表侗族少儿在北京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庆祝“六一”《太阳的心愿》文艺晚会,演唱多声部的无伴奏侗族大歌,大获成功,轰动京城,她们的演出巨照至今尚挂在中央电视台的演播大厅;同年7月,吴培建等四名侗族少女组成的小黄少儿侗族大歌队随中国民间艺术团赴法国演出,在巴黎演出13场,场场爆满,轰动号称艺术之都的巴黎,受到了法国外长夫人的接见,侗族大歌从此登上了国际艺术的大雅之堂。

小黄鼓楼大歌

为了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更好地展示“侗歌之乡”的魅力,1996年9月27日,小黄举办了“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参加侗歌比赛的女队17个,男队3个,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8岁。艺术节期间,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许多观众,其中包括从贵阳和台湾远道而来的客人,球场、大街小巷挤满了观众,人海如潮,盛祝空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小黄侗族大歌的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客人。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