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千三侗寨:地扪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千三侗寨:地扪

在侗戏发源地黎平县茅贡乡的清水江支流源头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古朴迷人、风情浓郁的侗寨,名叫地扪。它是仅次于全国最大的侗寨肇兴的第二大侗寨。地扪侗寨依山傍水而居,是侗族地区民族风情文化保存较为古老完整而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侗族村寨。

地扪千三鼓楼

地扪,是根据侗语音译的地名,意为泉水源源不断的水源,蕴含村寨发祥、人丁兴旺等深意。流传地扪的古歌中提到,唐朝时期就在此建寨,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相传地扪侗族祖先原生活在珠江下游岭南的水乡泽国,秦汉时期为了逃避战乱,溯江而上,几经迁徙来到地扪这个地方定居后,勤劳耕作,丰产足食,人丁兴旺,不久就发展到了一千三百户。随着人口的增加,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为了生存,寨老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商量后,决定分七百户到茅贡,二百户到腊洞,一百户到罗大和登岑去居住。因此,地扪为“千三”的总根,至今仍称为“千三侗寨”。地扪侗族古歌这样唱道:

发源于该村境内的清水江支流从村中川流而过,村子分为五个自然寨,河东是围寨、腊模、得面,河西是寅寨、寨母,寨与寨之间几乎没有十分明显的界限。村里现有两座鼓楼、两座花桥、两座戏台。全村居住的都是南部侗族典型的干栏式木楼。木楼因地势而建,建在平地上的一般都是平地楼,建在水塘上的一般都是矮脚楼,建在坡坎上的一般都是吊脚楼。木楼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形成了一条条幽深曲折的巷道,并铺设有青石板路通向各家各户。

地扪塘公祠

地扪居住的几乎都是吴姓,至今还沿袭着族长式的寨老管理寨务的民间组织方式。现任的千三总寨老有男的四人,女的二人,各寨寨老有二人。寨老都是选举产生,无任期,一般都是年龄在60岁以上,在地方德高望重,对地方事务负责,热心公益事业,并了解和能够传承民情民俗的老人担任。地扪各个寨子是“聚族而居”形成的,即每个寨子都是有血缘关系的氏族联合体,本寨内的吴姓不结亲,但特定的寨与寨之间的吴姓可以开亲,并建立有一种传统的婚姻关系,当地叫“结对门亲”。寨母与腊模、得面与寅寨、围寨与腊模相互结对门亲。

地扪侗族古歌这样唱道:

地扪积淀着千百年的侗族风情文化,淳朴浓郁,原汁原味。在多姿多彩的古俗民风活动中,几乎都是在有婚姻关系的寨与寨的群体之间进行,“月也”(寨与寨之间集体交往走访做客)是各种活动的载体。

地门古井

正月间唱侗戏,是一个寨请亲家寨的戏班子来演出,同时请寨上的男女老少一起来看戏做客,酒肉款待,演出结束后,对方又抬着肥猪来回谢,侗语称为“月也戏”。春节期间新媳妇请娘家客,是请本寨的家族与同伴到娘家来做客走亲,侗语称为“月也乜”。平时新婚夫妇生小孩请满月酒,是请本寨及娘家寨的人都来朝贺,摆酒席众请三天,侗语称为“月也腊嘿”。一个寨子修建鼓楼或花桥,亲家寨要邀请其他的寨子共同来祝贺,侗语称为“月也楼”或“月也纠”。春节或秋后斗牛,结亲的寨子放牛对打,打输了的寨子要率众抬着肥猪和斗牛的“金牌”——桅杆,吹着芦笙,敲锣打鼓,前往打赢的亲家寨祝贺,侗语称为“月也神”。在“月也”过程中还有许多独特的习俗,一个寨子的要到亲家寨“月也”,先要到本寨鼓楼集中,在鼓楼里踩歌堂,唱三首萨岁歌,然后绕萨坛三圈,才鸣炮吹芦笙出寨。亲家寨在寨前吹芦笙设拦路酒相迎,双方对歌饮酒后,才齐奏芦笙进寨,进寨后主客一起到鼓楼踩歌堂,唱萨岁歌,最后展开对歌。年轻人对唱情歌,老年人对唱叙事歌、劝世歌等,在酒席间还对唱敬酒歌。在千三侗寨里,无歌不客,无客不酒,“饭养命,歌养心,酒养神”是千百年来的古训。在这些密切的交往活动中,使千三人世世代代相处和睦,团结友善,热情好客,构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命旋律。

在地扪寨脚水塘边有一座塘公屋,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护佑千三民众的神——塘公的古老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地扪不知从哪里来了个八九岁的小男孩,长得眉清目秀,知书达理。他把寨上的小伙伴们召集拢来,教大家读书写字,小伙伴们都挺乐意跟随他,称他为小先生。寨上的一千三百户家家争着接他去家里做客,他每天吃一家,轮完已是三年,但寨上的人们还不知他来自何处,叫什么名字。有一天,小伙伴们问他:“小先生,你跟我们做伴都三年了,我们还不知道你家住什么地方,你叫什么名字呢。”他答道:“我家住在寨脚的水塘边,我姓塘。”从此,大家都管他叫“塘”。转眼六七年过去了,塘和小伙伴们都长成了十七八岁懂文化的青年。一年,朝廷科考的消息传来,塘对伙伴们说:“我们这么大的地方,应当出人才,有人到县衙、府衙,甚至京城去做官,为地方民众争光,做点大事才对。”大家都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但提到去京城赶考谁也不敢想,而塘却执意要去闯一闯,于是就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伙伴们,翻山越岭朝京城方向走去。他风餐露宿赶到京城参加了科考,一举夺魁,考中了状元,被皇帝封为宰相。由于他为人耿直,才华横溢,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民众的爱戴。

地扪百年禾仓

过了三年,塘陪皇帝下到江南出访,他邀请皇帝到他成长的地扪千三侗寨去看看,皇帝问他要走多久,他回答说,骑马要三十三天,走路要烂七十七双鞋。皇帝听后觉得路途遥远,决定不去地扪,但下了一道圣旨封地扪一带的地方为“天府洞”(侗语系“好地方”的意思),就与塘打道回京城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塘在京城到了晚年,他十分思念地扪和那里的人们,忧郁成疾,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间。塘因生前不能报答千三民众的养育之恩,他死后便托梦给地扪的寨老,说他的阴魂要回地扪,要他们在寨脚的水塘边建一座塘公屋,他已经划好红线,屋落成的次日午时三刻水塘中冒出三个气泡,就是他显灵了。第二天,寨老到寨脚的水塘边看,果然有四四方方的一道红线,于是按梦中吩咐择吉日在水塘边修了一座塘公屋,屋落成的次日午时三刻,全寨寨老围在屋前的水塘边,果然看到了水塘中冒出三个亮晶晶的气泡,化成一团雾气……从此,地扪寨脚的水塘边就有了塘公屋。屋的四周古树成荫,屋底有口清凉的泉井四季长流,前面的水塘深不见底,成群的鲤鱼游弋在水塘中。人们说那是塘公的神兵,塘是水塘里鲤鱼的化身。

自建塘公屋后,地扪这一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好像安泰祥和的世外桃源。因此,千三的人们都把塘奉为神明,逢年过节,家家都要到塘公屋敬供上香,祈求塘公保佑村寨祥和,老少平安。千百年来,代代敬仰,流传至今。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