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月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月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做客

“月也”流行于侗族南部地区,尤以黎平县南部和从江县北部地区的侗族村寨最盛行,也最为隆重。

“月也”,用汉语理解为“吃相思”,是侗族社会一种村寨、家族之间集体走访做客的最为隆重的社交活动,其表面意思为集体做客,其内涵则是侗族人民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延续自己的历史。“月也”一般是在秋收后或春节期间进行,以示庆贺丰收,欢度节庆,同时还不误农时。“月也”期间要开展多种多样的集体社交活动,主要活动形式为客寨到主寨去演唱侗戏、对唱侗歌、男女青年交友、老年人走亲访友等。大年后,由戏班师傅或歌班师傅向寨老提出建议,去哪个寨或哪几个寨演戏、唱歌,寨老商议允许后,择一吉日,安排两个男青年带上寨老写好的红帖子,到指定的寨子去拜帖。送帖子的人来到指定的寨子后,必须到鼓楼下吹上三首芦笙曲,然后将帖子送到主寨寨老手上。寨老会召集本寨代表商量,如果同意,便请一寨老陪客寨送信帖的人先到本寨的萨堂作简单祭拜,以示敬仰祖先、尊敬寨人,然后将送来的红帖张贴在鼓楼正门柱上,以告示全寨寨民,某天某寨要来本寨举行“月也”活动,让各家各户做好准备。

客寨寨老得到肯定的回信后,便组织全寨作积极的准备。到“月也”的那一天,甲寨男女老少一齐出动。临行前,寨老先到“萨堂”去请“萨”护佑,然后全寨青年男女吹奏芦笙,敲锣打鼓,将“萨”请到鼓楼里,先唱颂“萨”歌,再唱三首求“萨”保佑的歌。大家唱完,三声铁炮声响起,集中前往主寨。靠近主寨时,便吹奏芦笙,敲锣打鼓以示报信。

主寨则组织队伍在寨门迎接,客人一到,主寨要热情接待。迎宾仪式既风趣又别致,既隆重又欢乐,唱“拦路歌”便是传统的迎宾习俗的第一步。每当客方的歌队进入主方的必经路口或门楼前,主人则会用板凳、木柴、竹竿、绳子等杂物设置障碍,堵住路口,由主寨姑娘拦住客方的后生(或主寨的后生们拦着客方的姑娘),唱“拦路歌”。

盛情“拦门”

  主寨唱:

  客人唱:

  主寨唱:

  客人唱:

就这样客方逐一推翻对方拦路的种种借口,一唱一答,一来一往,主客双方场合的气氛非常热烈,每当客人们用歌答复了主方提出的逗趣性盘问后,主方则拆去一件拦路的障碍物,一直到把拦在路上的障碍物完全拆除干净将客人迎进寨为止。

进寨后,主寨鸣放铁炮、敲锣打鼓吹芦笙,引导客人到“萨岁”神坛前,举行祭仪,然后再引进鼓楼下踩歌堂。宾主各唱三支歌,歌词一是请“萨”,二是表示欢迎和表示歉意。

“吃相思”

举行完集体活动之后,主寨各家各户回到鼓楼坪分客,各自招待,招待饭菜各家自行安排,尽量办得体面,以扩大本寨声誉。客人一般在主寨唱上三天,如戏唱得很好,歌唱得委婉动听,主寨便多留两日。“月也”期间,宾主白天唱侗戏,晚上唱大歌或一起踩歌堂,直至深夜。下半夜时,主寨的男青年便找客寨的姑娘对唱情歌,客寨的男青年也找主寨的姑娘对唱情歌,这便是著名的侗族月堂情歌。

送客时,主寨家家户户用草包糯米饭或捆吊糍粑赠送客人,每包饭、粑边上还用花线捆吊一串三至五个染红染绿的鸡蛋,特别盛情人家,还捆鸡缚鸭相赠,全寨集体送羊或送猪或牛一头,村上姑娘还给客寨后生每人赠送一条毛巾,这类赠物谓之为“尾巴”,让客人挑挑提提无一空手。送客时,全村男女老少倾出,放铁炮、鸣鞭炮,敲锣打鼓,吹奏芦笙,欢送客人出村。次年或若干年后,主寨再到客寨回访,循环往复,互为主客,增加交流,促进感情。

做客回来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