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尊老爱幼是永恒的传统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0字

尊老爱幼是永恒的传统

老少同乐

进入侗寨,我们会发现这里仍保留着许多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良好风俗习惯,尤其是尊老爱幼,是侗族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

侗族素有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优良传统。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上处处受到人们的尊敬。在家庭内部,老年人是最受敬重的,儿孙晚辈以赡养照顾老人为荣。侗族社会生活中的火塘,是集中体现侗族尊老敬老的地方,一般情况下,长者及客人座位在火塘上方,因为火塘上方离火塘最近,便于烤火和吃饭,其他人则按年龄分坐其他方位,吃饭时先给长者或客人上饭、添饭,要用双手端碗,否则是失礼的行为。

每天早上起来,年轻人要先给长辈打洗脸水,长辈洗脸后要帮忙倒掉洗脸水、晾毛巾。晚上也要先给长辈打洗脚水,睡前还要铺好床,体现对长辈的尊敬。

外出途中遇见老人,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笑脸相迎,主动招呼,表示尊敬热情友好。如果相遇不打招呼,会受全寨人的耻笑,说你没有教养。路上行走,彼此互相让路,一般的要让老人、小孩先行。有急事要先走时,要说一声“我先走一下哟”。平时不能从他人面前走过,必须走过时,要说声“往你面前借过”。这都表示失礼不得已而为之。

在侗族地区,每年的重阳节,外嫁的女子都要带上礼物回到家中拜望父母,一般会带上糖、酒、糯米粑和一只鸭子,表示对父母的思念,这一传统历史悠久,是侗族社会地地道道的老年节。再有就是逢父母生日,凡是出嫁的女儿都要为父母祝寿,当地叫“吃生”,届时女儿女婿会为父母带来礼物表达自己的孝心。正因如此,侗族社会生活中,重男轻女封建思想色彩较淡,不少老人都希望自己能有女儿逢年过节来陪自己过节,因此儿媳在这些年节都要带上孩子回外婆家,这是侗族社会尊老敬老的一大特色。

侗族社会中对幼儿的爱护主要表现在“三朝”、“周岁”等礼仪之中。

侗族“三朝”礼仪,有“小三朝”、“大三朝”之分。“小三朝”是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由外婆、舅妈等至亲带上礼物祝贺新生儿降生,并举行为新生婴儿洗澡、更换新衣等仪式。“大三朝”则是在“小三朝”的基础上,由外婆、奶奶等商定并请人测算吉日庆祝新生婴儿降生的礼俗,又称为“三朝酒”。被邀前来庆贺的宾客以女方亲戚为主,所有宾客一般都是在中午之前到齐。并且,所有来宾都要送来礼物,其中以外婆的礼物最为丰厚,有猪肉、糯米、甜酒、鸡、鸡蛋、侗布、侗锦、腌鱼、银项圈、银锁、银手镯、两床新被、新衣物等。除外婆外,姑妈等也会前来祝贺,给新生儿带来礼物。客人来到之后,傍晚酒宴开始,男女分别入席。敬酒时,双方互握手腕,换杯喝酒。性别不同,男方先饮;年龄不同,长者先饮。席间敬酒对歌,直至夜晚。

侗族社会对孩子的第一个生日非常重视。父母对筹办孩子的第一个生日是非常讲究的。他们首先让孩子穿上精心缝制的民族服装。妈妈也得特地装扮一番,以便迎接亲友和邻居们的祝贺。客人以外婆为主,都会给孩子带来丰富的礼物。

欢快的人们

此外,为了鼓励孩子能够独立成长,在侗族南部地区还有一种独特的成年礼仪方式——滚烂泥巴。小的孩子五岁、十岁、十五岁要经历过三次滚烂泥巴。五岁的人,就要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劳动。母亲把孩子领到田边,由父亲在田坎那边接着。到了十岁,父亲把他领到田边,由祖父在田坎那边接着(没有祖父则请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意思是孩子初步养成了劳动的习惯,下一步要向祖父学习并锻炼意志、培养耐性了。到了十五岁,则由祖父把他带到田边,对面田坎没人接,从这时起,意味着你长大成人了,需要自己能够从烂泥巴的一头顺利地滚至烂泥巴的另一头,说明这孩子已经具备了成年人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的能力,父母们方可一致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成年人。今后孩子的事情父母们将不再像以往那样,事事过问,以后子女成长的道路走的如何几乎全凭孩子他自己。

侗族传统文化正是在一代代敬老与爱幼过程中得到传承发展和发扬光大的。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