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飞山”信仰有由来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飞山”信仰有由来

侗族地区普遍信仰“飞山公”——原诚州刺史杨再思。各地修建有飞山宫、飞山庙、威远侯庙等,都是供奉杨再思的场所。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锦屏飞山庙。

飞山庙是锦屏至今保存完好的标志性古建筑。据地方志记载,飞山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在嘉庆十八年(1813年)和光绪七年(1881年)先后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修葺。特别是光绪七年的这次修整,留下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规制和形貌。

飞山庙建筑群主要由飞山阁、祀殿、神功戏台、厢房及山门等构成,主体建筑飞山阁高24.8米,是传统的木质结构,四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造型,四根二十米左右通圆笔直的立柱从地面贯通阁顶,成为支撑整个建筑的基本框架,三层翘檐青瓦白脊,展翅凌空,与梁柱间雅致的窗棂阁栏,相映生辉,尚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木雕、匾牌、对联、壁画都已难觅踪影。传说飞山阁底层临江一面原有的一副抱柱联:“俯视波涛,遥忆长江归海碧;仰观云汉,直疑高阁上青霄。”实为飞山阁临江而立,气势恢弘的写照。飞山庙是我省最高的木质古建筑,1982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文献记载,杨再思为唐末及五代时期靖州一代的少数民族首领,其时形成了一个以靖州飞山为中心的地方性势力,被称为“飞山蛮”,杨再思成为统领“十峒”的酋长。在与中原王朝的互动中,杨再思率领“飞山蛮”依附于楚,受封为诚州刺史,十峒“飞山蛮”,由此获得向周边地区发展的机遇,今湘、黔、桂界邻地区都被纳入其控制之下。

锦屏飞山庙

入宋之后,杨再思被新兴王朝追封爵位谥号,渐渐被这一带百姓奉为神灵,称为“飞山太公”,并被塑造为杨姓乃至后来这一带侗族民众的祖先。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靖州士民立庙于飞山之巅,“飞山庙”由此得名。自靖州飞山庙建起,在周围相当广泛的地域范围内,也先后建飞山庙祀之。传说杨再思生于农历六月初六,殁于十月二十六日,于是这两个日子成为各地飞山庙最隆重的祭祀节日。

此外,黎平县内,洪州、水口等地区,每个村寨至少有一座飞山庙。在部分村寨,每个上规模的家族均有飞山庙,均有专人于每月初一、十五进行例行祭祀。黎平县尚重镇育洞村有一座飞山庙,每年有成千上万本县及榕江的信徒来此祭祀。

每逢祭祀“飞山公”,立有飞山庙的侗族村寨全寨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全体着民族盛装前往飞山大王庙,在庙门外列队站立。作为牺牲的猪头、三杯清茶和三杯酒被供在庙内神台上,祭师在庙内焚香化纸,念咒语、祭词。祭祀完毕,炮手鸣三响铁炮,放了若干响鞭炮,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寨里的所有参与祭祀相关活动的人集中用餐,以求平安吉祥。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