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世界遗产:侗族大歌
所属图书:《鼓楼侗歌:侗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世界遗产:侗族大歌

汉人有字传书本,

侗家无字传歌声;

祖辈传唱到父辈,

父辈传唱到儿孙。

——侗族民歌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结束,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并批准,侗族大歌与全球76个优秀项目一起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消息传来,侗族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和感到自豪。侗族大歌从20世纪50年代第一次走出侗寨、走上世界舞台,纳入音乐人视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侗族大歌这一艺术奇葩,终于获得世界认同。

齐唱侗族大歌

“饭养身,歌养心”是侗家人的生活哲理,因此,侗乡被称为歌的海洋。侗家人把吃饭与唱歌相提并论,实质上是将歌谣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精神食粮。朴实的侗族民众认为,唱歌与吃饭同等重要,靠勤耕细作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用唱歌来满足自己的精神生活。侗族民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侗族大歌,因其悠扬的旋律与和优美的声音而被赞誉为“人与山水的和声”、“天籁之音”、“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历史悠久,据说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唱侗族大歌的记载:“男女聚而踏歌,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它最显著特点是参加演唱人数多、阵容大,歌曲声部多、音量大,参与听众多、影响大。侗族大歌大致可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儿童大歌、戏曲大歌等六个种类。

侗族大歌不仅有珍贵的艺术价值,而且体现出了多元的和谐理念,它吸收了侗乡天地之灵气,融合侗乡山水之神韵,汇集侗乡人民之智慧,将勤劳朴实、团结友善、礼貌谦让的侗家人的品性与美好纯真的大自然和睦相处的侗族社会关系尽情地演绎和展现出来,是人类和谐的文化遗产。

侗寨环境大都是依山傍水,村寨中间耸立雄伟的鼓楼,精湛的花桥横跨溪涧,错落的干栏木楼鳞次栉比,结实的禾仓禾晾排列在水塘上,幽深的青石板路贯通村巷间,别致的寨门守望在村头寨尾。村寨四周古树参天,鸟语花香,地沃物丰。在村寨出入不远的山坳上,修有凉亭,置有凳子,凿有井泉,立有指路碑,供行人休憩、解渴和指路。坡墁上的田畴、菜园、林地依着山势次第向外延伸,山水、田园、村落构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环境。侗家人自古就懂得了人与自然生态要保持平衡、和谐共生共荣的道理,自觉遵循自然规则,崇拜自然的可持续生存发展观。从而使侗家人的心灵受到大自然的美化,情操受到大自然的熏陶,人性受到大自然的洗礼。

侗族大歌千人唱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据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侗族南部方言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9年9月28日,侗族大歌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侗族大歌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的秘境中产生和传唱开来的,因为侗族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为侗族大歌提供了厚实的艺术根基。侗族大歌就是侗家人模仿大自然中的百鸟齐唱、蝉虫合吟、潺潺流水、林海涛声等和声而形成的原生态音乐艺术品。关于侗族大歌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侗族的祖先居住在一个山林莽莽、溪水潺潺的地方,日复一日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有一天,男女老少到山上耕作,大家坐在树下休息时,忽听到树上的百鸟齐鸣,百虫齐唱,这声音婉转动听,此起彼伏,大家被这来自大自然的优美声音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边听边学,边哼边唱,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这些鸟鸣虫唱的声音和旋律,有时悠扬婉转,有时清丽明快,有时激昂忧伤,声音十分动听悦耳,越学越有味,越学越起劲……就这样,他们白天一起上山劳动,晚上又一起把白天学到的声音和旋律拿到鼓楼里来学唱,日长年久,就形成了侗族大歌。可以说,侗族大歌植根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深厚沃土中,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艺术再现和提炼。

侗族社会生活中,歌谣是传承交流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侗族大歌就是侗家人一代又一代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在侗乡,老年人教歌、中青年唱歌、青少年学歌已然成为传统,在侗乡的人际交往活动中,歌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古时候侗族由于没有文字,因此只能以歌代文,以歌记事,以歌载道,以歌育人。在侗寨里一般都自发组成有传、教、唱侗族大歌的组织——“歌班”或“歌队”。这种组织一般是由同一村寨或同一宗族的人群组成,这些歌班(队)的成员,农闲时聚在一起学歌练歌,农忙时互助劳动,不仅是唱歌的“合作组织”,而且是生产劳动的“合作组织”,从而构成了和谐的群体。他们不分年龄、性别、地域在重大的场合同堂唱歌,这就要求歌手们要心平气和,有严密合作的团队精神才能完成。如在黎平、从江、榕江等地举办的重大节日中,就有千人、万人唱侗族大歌的震撼感人场面,创下了世界吉尼斯纪录。

在这些习歌、唱歌、教歌的活动中,就是侗家人接受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熏陶、感悟、理解、潜移默化的过程,使他们的人格、心理、行为受到和谐理念的塑造,懂得以和为贵、人人平等、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的为人处世原则,产生了以“和”为主的生活规则。侗家人在唱侗族大歌的过程中,既是一种认同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行为,又是一种约定俗成的“集体活动”和“结群互助”的行为,使绚丽多彩的侗族文化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也使侗家人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同心同德的和谐品质与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侗族大歌与侗族的民俗活动密不可分,无论节日、喜庆、婚丧嫁娶、起房建楼、宗教仪式、社交礼俗等民俗活动都要唱歌,可以说是无时不歌、无事不歌。侗族大歌植根于侗族和谐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沃土中,贯穿于侗族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构建侗族人与社会和谐方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寨与寨之间的情谊在这种以歌为联袂的和谐友好氛围中逐步建立起来,不断加深乃至达到难分难舍的境界。在侗族民间开秧门、庆丰收、求雨、祭桥、斗牛、赛芦笙、赶歌会等集体活动中,都要传唱祭祀和追溯侗族祖先的侗族大歌,教育侗家人要饮水思源、不忘祖恩,发扬团结向上的集体主义精神。流行侗族大歌的地区,不仅形成了和睦共处、互为依存、安定团结的良好风气,而且形成了顾全大局、和善礼貌、注重友谊、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肇兴侗寨千人侗族大歌

鼓楼侗歌:侗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