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祭祀歌
所属图书:《民歌》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3880字

祭祀歌

祭祀是人类宗教信仰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作为多民族聚居地的贵州,祭祀活动非常之多,内容十分丰富;祭祀活动的形式也各不相同。

历史上,贵州各少数民族,除少数地区、少数人信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外,绝大多数人崇尚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鬼神崇拜。即便是天主教、基督教或佛、道教的信众,也有许多同时信奉自然宗教。他们相信人死了,灵魂还在,相信万物有灵。他们采取祭祀崇拜的宗教仪式,祝祷祖先、神灵的护佑,以达到驱鬼逐疫、祈福消灾的目的。伴随这些祭祀,产生了很多祭祀歌。祭祀歌一般由主持祭拜活动的司事者唱演。神圣的职能使他们在本民族社会中成为具有特殊身份地位的受人尊敬的人物。

牛角是安放在祭台上的,对着它主持祭祀的人念祭祀词。

祭祀祖宗

在各种祭祀中祭祀祖宗受到高度的重视。崇拜祖先,不仅是因为祖先们开疆拓土,筚路蓝缕,为后人创下了生存发展的伟业,祖宗的亡灵与自己是最亲近的关系,祖先的在天之灵,还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世子孙;同时还因为,现世的人们,对于祖先的亡灵虽然充满了尊崇,但却又心存一定的畏惧,毕竟,生活着的人们与逝去的人们是在不同的两个世界。人们希望先祖的亡灵,能够远离子孙,不要干扰后人的生活。祭祀是一种大礼,因此,以祭礼来告慰祖先,是许多少数民族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如苗族著名的『鼓社祭』(亦称牯脏、牯藏节或吃牯脏)是苗族社会通过祭鼓,祭祀宗族列祖的重大活动。牯脏节相传为苗族始祖姜央因灾而祭祀自己的母亲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定下议榔规约,每隔十二年(即按十二天干(12生肖)一轮后的第一年),要杀牛奉献母亲。清乾隆《贵州通志》记载:『黑苗在都匀、丹江、镇远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脏。』

在这个十三年一遇的重大、庄重的节日中,苗族要举行许多活动,礼祭仪式、宰杀牲畜、笙歌劲舞、庆祝饮宴。这些活动有许多就通过祭祖的歌谣敬达祖先,抒发对祖先的崇敬、赞美,希望祖先赐福,保佑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年年丰收。

这是苗族剪纸中的蝴蝶妈妈。

少数民族祭祖的歌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非祭祖之年不能唱,不能由小孩唱。

这首祭祀歌,首先呼唤民族的始祖母蝴蝶妈妈妹妹留,而后咏唱民族的历史:回顾上古大洪水时世界毁灭,始祖相两、相芒兄妹乘坐葫芦逃生,重建生活,繁衍人类;『又逢火烧林』,咏唱祖先早期开疆拓土,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社会的艰难开拓;而后回溯本民族一代代人在连年征战中血洒疆场,被迫自中原之地不断地西迁,进入西南崇山峻岭,分支辟路,奋勇求生的历史伟绩。这首祭祀歌,血脉所系,联结古今,对于苗族同胞,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长久的生命力。

在贵州最大的苗寨——有『千家苗寨』之称的西江,苗民在祭歌中向祖先祈福:

歌中的『祭圣鼓』,说的就是牯脏节盛大祭祀的事相。『圣鼓』是苗民家族的祖鼓,祖鼓通过专门的严格的祭典仪式而制成,鼓身为山中伐来之大木,蒙之以牛皮。鼓木由山中抬往专门的祭祀场所,中途不得沾地。做完祭奠的法事后,由专门的工匠在祭礼现场制作。它不光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象征性的宗教法器。苗族人认为通过祭奠制作鼓,列祖列宗的魂灵已经进入鼓中。鼓是祖先灵魂的栖身之所,故平时敬供于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家,祭奠时要举行隆重的法事,随即敲响祖鼓,惊醒祖先,『请祖先显灵』——请出祖先的灵魂,以便领受后世子孙的祭奠。通过祭鼓,沟通了祖先和今人,会得到祖先的护佑和神灵的帮助。

侗族祭萨

侗族同苗族一样,侗族对传说中的始祖母『萨』的祭祀活动,也同样隆重而虔敬。『萨』是侗族人民崇奉的始祖母。侗族祭祖活动,叫做『祭萨』。传说中,始祖母萨是一位为保卫民族而献身的英雄。有的侗族地区,认为萨是下凡的仙女并以此为荣。自古以来,侗族的村村寨寨,都建有供奉这位始祖母的萨祠。萨是侗族团结兴旺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世世代代庇佑着侗家子孙的慈祥母亲,她在精神上紧紧地凝聚着侗家人,使侗族人民团结和睦,亲如家人。同时她的勇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着后世子孙英勇抗御外侮,不断战胜敌人和自然灾害。从下面这首祭萨的歌谣中,我们看到了侗家祭萨的仪式过程和心理过程;看到了萨在侗民族心中的形象和伟力;看到了一个民族因她而有的勇武和自信。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看到,祭萨活动有一个对始祖母萨的迎接和引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侗族群众以隆重的仪仗,在村寨中逐户行进,围绕着萨祠游行。人们相信,萨每到一家,就会以她的伟力斩除邪魔,去除灾难的根源,为侗族人民带来福祉。

仡佬族是贵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他们的自然崇拜中,有着许许多的神。其祭祀文化和苗族、水族等一样古老、繁复。下面的民歌,来自仡佬族的祭祀歌。

这首祭祀歌首先指出了仡佬族是这片土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他们在原始的荒蛮之地,以茅草结庐,日出而作,披星戴月,劈斩荆丛,开垦土地,为子孙打下生生世世生息繁衍的基业;还指出千年沿袭的古规。『七月要尝新』,以新米做供饭祭奠祖先——这就是今天流行于黔东南、黔南和各地的仡佬族、苗族的吃新节。歌中特别指出,『还要祭田娘』,『田娘』即田神、土地神。仡佬族高度崇拜田娘,认为是田娘慷慨生出五谷,使得仡佬人有了吃穿,丰衣足食,人畜兴旺。

祭祀崇拜活动的司事者一般称为巫师、鬼师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称谓。这是彝族的“毕摩”,他们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祭祀崇拜活动的司事者一般称为巫师、鬼师等,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称谓。这是彝族的“毕摩”,他们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水族端节约于每年农历八月至九月逢亥日(各地时间略有不同),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水族历法也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不同的是,水历将农历九月作为岁首,八月作为岁尾。此时正是秋收结束,稻谷已经收割进仓。一年劳作下来,要庆贺丰收,辞别旧岁,迎接新年。这也是水家自古传下的规矩。端节又叫『瓜节』,水语称『jian 瓜』或『jian 端』。Jian(见音),『吃』的意思。『jian 瓜』即吃瓜。八月中秋,五谷登场,瓜果丰收,要好好地庆祝,亲友欢聚,畅饮米酒,祭拜祖先。祭歌中唱道:

好一派热烈欢快的节日场景!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欢天喜地,大清早起来,忙着舂糯米,打粑粑,到鱼塘捉了鱼来,备好蔬食酒品。白天,众人到端坡——水族群众欢聚庆祝的较平坦宽阔的山坡(卯节叫『卯坡』)——举行赛马、对歌、跳场、吹箫笙等活动。端坡场面宏大,热闹非凡,铜锣皮鼓、芦笙芒筒,鼓乐齐鸣,年轻人表达爱恋,欢歌劲舞;悠扬的歌声在晴空下荡漾回响,此起彼伏,伴随着云卷云舒。晚上,人们在堂屋中摆下鸡鸭鱼肉、瓜果和自酿的米酒,祭供祖先,围着火塘,歌唱饮宴,相互祝福,彻夜不眠。

祭祀自然

相信万物有灵,是贵州各少数民族的特点,他们相信有山神、土地神、灶神、火神、谷神、桥神,等等。因此,各民族除经常对自己先祖进行祭祀外,对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草木植物、鸟兽虫鱼,都有一定的祭祀,例如祭太阳、祭山、祭树、祭路、祭桥、祭虫、扫寨(扫火星,祭火神)、祭井、祭牛神等等。这种祭祀也是一种祈福避灾的活动。

祭祀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唱词简短直白。

水井、小桥、灶台等都可以是祭祀的对象。

下面这首《请山神》,也是水族人民在端节祭拜山神、土地时唱的祭歌。从时序可以看出正当中秋,皎洁的明月将银辉洒遍山寨,应和着人们的欢歌、愿景和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这亲人团聚,花好月圆的美好月夜,不要忘记养育和庇护我们的神圣的大山、土地。

大型的祭祀隆重而庄严。

《祭山神舞歌》和《祭田娘舞歌》是向自然崇拜的两位神——山神和田娘的祭礼。仡佬族祭山神,一般在每年农历三月初(通常在三月三)。阳春三月,春阳高照,江水如蓝,燕语呢喃,绿绦柳丝轻荡;春耕即将开始。乡民们在春的鼓舞下,担粪运肥,打田耙犁,积极备耕,要为一年的收成而竭尽全力。他们会在一定的地方,如寨边山旁,有山神庙或『树神』的地方进行群体的祭祀,杀猪、杀鸡、宰鸭,燃烛焚香,祭供山神(或是田娘)。乡民们在《祭田娘歌》中,一一历数四时农事,这是庄稼人从岁初打田开始直到秋收后种麦(小季)的每一个环节。人们告祭田娘,希望在生产的每一环上,都得到田神的护持,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祈求风调雨顺,山丰林美、田土肥沃,秋来五谷丰登。祭山神、祭田娘的活动,也成为十里八乡极热闹的民俗活动。

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