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仡佬族
所属图书:《民歌》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1626字

仡佬族

仡佬族先民是贵州最古老的原住居民之一。据《贵州省志·民族志》记载,先秦至秦汉时期的部分濮人和汉至南北朝时期的部分僚人,曾经是仡佬族的先民。仡佬古歌说,地是我们开的,路是我们走出来的。仡佬族现主要聚居在贵州务川、道真,其余分布于贵阳、六盘水、遵义和铜仁、毕节、安顺、黔西南等地区,少数分散在云南和广西。由于长期的战乱、迁徙,同一语言的仡佬族人很难在一起,这导致仡佬族语言区别大,但目前认为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较合适。

贵州石阡县尧上居住着一支仡佬族。这里的仡佬人至今还保留着很多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这里的仡佬人要过敬雀节,每当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糍粑,宰杀猪、牛、羊、马四牲祭祀神鹰和十二只彩凤,祈祷家业兴旺和五谷丰登。除此之外,还要上演本民族特有的艺术节目舞毛龙、傩戏、薅草锣鼓、木偶戏等。

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人通仡佬语。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杂居,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尽管受他民族影响较大,但仡佬族民歌依然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旋律呈现出古拙质朴的特征。

仡佬族自古以来就有『聚而踏歌』,『击鼓歌唱』的风尚,他们喜欢用歌来追记历史,倾诉感情,在生产劳动、婚丧嫁娶、祭祀礼仪中,事事处处都离不开歌唱。民歌有古歌、山歌、儿歌、酒歌、孝歌等。

据有关资料显示,仡佬族古老的民歌以三言、四言以至十余言不等的长短句组成,近二三百年间,受汉族诗歌体裁的影响,多用七言绝句或古风体,并多借用汉语词句。

从音乐的旋律上看,各地民歌风格迥异,但多以五声调式为主,也有四声和六声、七声调式。一般音域不宽,很少超出八度以外,呈现出古拙质朴的特征。仡佬族民歌的演唱,有用大嗓唱的,也有用大小嗓交替演唱的。旋律中大跳比较多,富于张力和表现力。

勾朵以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山旮旮。』生活在大山中的仡佬族,山歌是很多的。在田间地头,于山间林野间,独唱或互相问答,即兴而歌。歌路一般是围绕一件事物展开。山歌可分为劳动山歌(勾朵以支豆)、仁义山歌及报信山歌(勾朵以),也有的将情歌(达以)称作山歌(勾朵以)的。劳动山歌主要以劳动生活为题材,也有打闹的盘歌、劳动号子。

仁义山歌则以自娱、交友为主要内容,多为赞赏对方的客气话。年轻人大多用汉语唱,老年人有用仡佬族语唱的,可有大、小嗓之分。

古时有一种具有特殊功能(报信、传递信息)的山歌叫《报信歌》很有意思,用大嗓唱,有其特殊的功能,不能随意演唱。

达以

仡佬族青年的恋爱生活也离不开唱歌。情歌一般不能在家或当着长辈的面唱,只能在规定的『耍房』或者『花音坡』唱。『花音坡』一般远离寨子,那里风景美丽而安静。每个寨子都有通往『花音坡』的小路,青年男女多在那里找寻自己喜欢的对象,以歌传情是最常用的方法。

他们在这里初识、初恋。情歌是仡佬族民歌里音调最丰富、风格最浓郁的体裁。例如:《你要哪朵摘哪朵》

据说,除农闲季节的晚上,每年春节的初一、初二、初三和仡佬族的小年,都是仡佬族唱歌的节日。『花音坡』对歌的时候,姑娘们一般喜欢一边做针线,一边对歌。开始是男女二人各一方对唱。找到合心的人后,就离群而去了。在黔西、大方一带,还有专门教唱情歌的『绣花洞』。古代仡佬族有依洞而居的习惯,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寨子里的姑娘都要到洞里去,一边唱歌,一边绣花,晚上也不回家。一般由老人送吃的给他们。要到初三才回家。如果当年有要出嫁的姑娘,姐妹们要帮她们做完嫁妆才回家。嫁妆少的,要过了正月十五才回家,嫁妆多的,三十才回家。『绣花洞』实际是仡佬族青年唱情歌的场所。

务川焦坝仡佬村寨

过去遵义地区的仡佬族青年喜欢带五管芦笙或苦竹筒,除唱情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外,还吹芦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歌是仡佬族流行最广泛、音调最丰富的民歌。

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