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侗族
所属图书:《民歌》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3780字

侗族

侗族是个嗜歌如命的民族,人人会唱歌。在侗乡,素有“年长者教歌,年轻人唱歌,年幼者学歌,以及善歌者受到赞扬,歌师受到尊敬”的社会风尚。这个爱歌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一带。在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的三江、龙胜、融水,湖北省的恩施等地也有少量的人口。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以锦屏县南部侗、苗、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为南、北部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歌曲在用语、旋律、风格上是迥然不同的。南部方言区多用汉歌曲调唱,北部方言区多用侗歌曲调唱;也有一些歌手能用同一侗歌曲调兼唱侗语、汉语两种歌词。著名的侗族大歌只在南部方言区有。

关于侗族的族源,学术界主要有几种观点:

一种认为侗族是土著民族,是自古生息在这一地域上的人们形成的共同体;一种认为侗族是从都柳江下游的梧州一带溯河而上迁徙到今日侗乡的,因为南部方言区的侗族中都流传有『祖公上河』的迁徙歌谣;一种认为侗族是从长江下游温州一带经洞庭湖沿沅江迁徙来的;一种认为侗族的主体成分是土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了从外地迁来的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

侗族喜欢唱歌,在民间,民歌非常丰富,形式也多样,甚至有些繁复。北部方言区有山歌、玩山歌、朗颂调(白话、垒)、河边边歌、好事歌等;南部方言区有小歌(山歌、情歌、流水歌)、礼俗歌(拦路歌、踩堂歌)、叙事歌(牛腿琴叙事歌、琵琶叙事歌),还有著名的侗族大歌。这里,我们从单声和多声的角度选取北侗地区和南侗地区的主要民歌欣赏。

侗家人人会唱歌,孩子从小就会被编入歌队,在老歌师的指导下,学习唱歌。这是南侗小黄村侗族儿童在对歌,而站在后面的年长者就是他们的师傅。

单声歌

单声歌指民间独唱、对唱,以及有乐器伴奏的独唱、对唱的单旋律歌曲,广泛地流行于侗族地区,主要是北部方言区。它以『玩山歌』为代表。侗族的单声歌旋律多装饰,跳进、起伏大,且具有一定的随意性(随歌词变化),华丽而激情。

这里的「玩山」是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主要方式。『玩山』的时候,男女青年群体相约到山坡上去对唱情歌;一些已婚青年也会去,但主要目的是以唱歌愉悦自己,丰富生活;还有些被包办婚姻强迫成婚者,也去『玩山』,向同伴或意中人倾诉内心的痛苦,表达对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追求与向往。

玩山一般在林间向阳的坡上,他们喜欢一排排地列出阵容对歌。这是锦屏北侗在唱玩山歌。

活动,通常有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又分若干步骤,相应产生了不同名目的歌:如试探歌、初会歌、相思歌(也叫『初想』)、深恋歌(也叫『久想』)、成双歌、埋怨歌,等等。『玩山歌』的唱腔分为『平腔』、『高坡腔』、『河边腔』、『略略腔』几大类,因历史、地理环境、语言差异而形成。『平腔』受汉文化的影响较大,曲调相对平直,略带忧伤,流行于地势相对平缓的坝区;『高坡腔』的特点是悠扬高亢、大起大落,主要流行于北部方言区的大山林海之间的地区;『河边腔』音调流畅,有大河奔流的气势,主要流传在清水江沿岸;而『略略腔』则是加入了许多『略』字作为衬词的调子,主要流行在天柱的北部和东北角。《天光想到日头落》这首歌,属于『高坡腔』里的『高酿腔』,其特点是注重旋律的加花修饰,节奏相对自由随意,『石洞腔』和『高酿腔』是『高坡腔』里的代表性音调。『玩山』多为清唱,偶尔也用木叶伴奏『玩山』。

单声歌在南部方言区主要以青年男女『行歌坐月』时唱的『坐夜歌』为代表。与北侗青年男女的『玩山』一样,『行歌坐月』也是青年交往的一种方式(也有人说是『行歌坐夜』),多在一个叫『月堂』的场所进行。『行歌坐月』这种风俗一般分两种情况,一是本寨青年男女自由组合,二是两个村寨之间青年男女『外顶』(即青年男女结伴走寨)时共同举办的『行歌坐月』活动。这里『外顶』是青年男女间的结伴走寨。即某寨的青年向他寨联系互访事宜,他寨同意了,发邀请的寨派人来与他寨的『罗汉头』或『姑娘头』联络。商定后,便组织本寨二三十个热衷于此项活动的男女青年,组成歌队和戏班到他寨去对唱侗歌,演侗戏,与该寨族众同乐;晚上,两寨的青年各自男女搭配,分别到『月堂』去『行歌坐月』,谈情说爱,寻觅伴侣。这种『外顶』活动,一般都在七天以上,青年男女们每晚『行歌坐月』,初结情缘,以后还会找各种机会,互相交谈,比如说种辣椒的季节,种棉花的季节,结了情的男男女女就会以帮助对方干农活为由而互作宾客,去到对方寨上,继续着他们的结交谈爱,特别是秋收摘禾季节,更是双方互帮互助,密切往来的大好时机。

而本寨青年的『行歌坐月』,一般是每当夜幕来临,几个姑娘就会自动地邀集在『姑娘头』家里,一同纺纱,做针线,闲谈,唱歌,互相做伴。姑娘们聚集的「姑娘头」的家里,就是月堂也叫歌堂』。每当木楼里头燃起纵火亮光,每当『月堂』里传出纺车伴着姑娘们动听的歌声,本寨不同房族的或外寨来的三五成群的后生,就会弹着琵琶,拉着『果给』(牛腿琴)来到姑娘们相聚的地方,找姑娘们做伴玩耍谈情唱歌。这些场合下唱的歌多是即兴编唱的应景之作,只有编得好的才会被众人习用流传。

小伙弹琴,姑娘纺纱。不时有人轻唱,不时有人盘歌。这是怎样的一种浪漫情景。

弹拨乐器,边弹边唱,也是侗族民歌的一大特点。有琵琶伴奏的,牛腿琴伴奏的等。琵琶歌就是弹着琵琶唱的歌。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和广西的三江、湖南的通道一带很流行。

「坐夜歌」有时会按照不同的伴奏乐器来称呼,用琵琶伴奏,就叫『琵琶歌』,侗语叫『嘎琵琶』;用牛腿琴伴奏,就称『牛腿琴歌』,侗语叫『嘎果给』;用侗笛伴奏的,就叫『笛子歌』,侗语叫『嘎笛』;还有一种不用任何乐器伴奏,而是模仿流水潺潺的声音的『流水歌』或『河边歌』,侗语叫『嘎孖』,等等。

多声歌

侗族多声部民歌只在南侗地区流行,著名的侗族大歌就在这里产生,也是影响最大的多声部民歌。侗族大歌的主要特点是『众低独高、优美和谐』。一般要七八个人以上演唱,无论演唱的人有多少,领唱的人通常只有两个(有时可以有三个),领唱者并不同时唱高声部,而是轮换着领唱。因此侗族的合唱实际上是一个人领唱一部,其余的人合唱一部。这样的情形下能达到声部间的平衡,这不能不说是侗族大歌的神奇魅力所在。其多声织体主要有『分声部式支声型与持续音衬托式主调型』两种。所谓『支声』,就是指主旋律在进行中分岔出另一个旋律,就像树枝分岔一样,这是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侗族多声部音乐一种最常用的手法。

侗族多声歌的旋律多级进,较平稳,和谐优雅。其低声部旋律相对固定,而高声部领唱则具有一定的即兴色彩。当然,在长期的演唱中,也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侗族多声歌是一种兼有支声型和音式、低音衬托式和自由模仿式三种因素的综合型多声织体形态。《晚霞》是一首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一般分为:嘎老、嘎所、嘎锦老、嘎腊温、嘎戏、耶、嘎莎困等。在侗语里,『嘎』即『歌』的意思,『老』或『玛』均可译为『大』,因此『嘎老』便是『大歌』的直译。『嘎老』,通常以曲调产生的地方为名,歌词的内容主要以古代长篇叙事诗为主,有神话、传说故事,反映爱情生活的也不少,很长,讲究韵律,过去多在鼓楼里唱,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鼓楼大歌』。

『嘎所』,汉译为『声音歌』。这种歌以表现曲调的优美声音为主要目的。歌词较为短小,段落也不长。每段歌词后面都有一段长长的衬腔,巧妙地模仿自然界的声响,如流水、鸟叫、蝉鸣等,将它们音乐化、人格化,以表现内心丰富的情感,是大歌里最好听的歌种。

『嘎锦老』,汉译为『叙事大歌』。按不同的演唱形式、歌词的不同结构特征和叙述方式,又分『嘎锦』和『嘎节木』两种。

『嘎腊温』,汉译为『儿童大歌』,指由童声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曲。这类歌曲内容生动而富有想象力,多是传授知识和游戏,节奏鲜明,曲调清新,音域不宽,容易学唱。

『嘎戏』是侗戏中演唱的多声歌。

『耶』,汉译『踩堂歌』,即民间集体礼仪活动『踩歌堂』时唱的歌。

『嘎莎困』,『莎』是堵塞的意思,『困』是路的意思。『嘎莎困』汉意译为『拦路歌』,是群体互访活动中,客队入寨时主队在寨门『拦路』时唱的歌。说是堵,实际是用唱歌来和客人说话,是别具一格的迎客礼仪。

侗族大歌 [1] 的被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有力地纠正了持『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欧洲人对中国没有多声部音乐的历史偏见,为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使人们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二〇〇九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拦路歌是南部方言区普遍流行的、有悠久历史的一个歌种。它非常复杂,其中一些歌曲,带有多声部民歌的支声复调的性质。一般在节日喜庆、寨与寨的交往活动、吃“乡食”时演唱。


[1] 关于“侗族大歌”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侗族大歌”最初产生于对自然的模仿,理由是侗族南部方言区风景秀丽如画,在这种和平、宁静、幽远的社会环境里自然界的蝉鸣鸟叫,小溪的潺潺流水声,是人们听觉里最美的“和音”。久而久之,这种对于自然界悦耳的“和音美”的审美感渐渐强化,于是,他们在自己的歌唱生活中,开始了对于自然界和音的摹仿。多声歌曲就这样奇迹般地出现了。

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