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一)历史遗迹
所属图书:《雷山屯堡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01文章字数:字

(一)历史遗迹

——雷公山古场集街

雷公山古场集街位于雷公山的格头坳和排勇坡之间的野鸡坡西侧次级坪地上,现行地图上标记为尖纠山。从格头坳往南,在斜坡密林中钻行半个小时,便来到这个人迹罕至、鲜为人知的古街市。这里是一个平坦的山坪,坪下溪水淙淙,往西北渗流的是丹江河的源头。站在一级坪顶,远眺俯望,交腊、毛坪、格头、平祥等村寨尽收眼底。遗址生长着密密匝匝的八月竹、青冈树等各种高山林木。有的树干有二三人合抱那么粗,枝繁叶茂欲,搂抱云天,在云雾天长日久的梳理下,显得那么舒展而敦实。朽木地笞掩盖的屋基宅础和街道陈迹,依然可辨。四周还有石块垒筑的城墙,依稀可识。在街市的周围,山体东面陡峻,其余三面呈斜坡状。如果不是常钻山的本地人,雨雾天气到这里定会分不清东西南北。民间传说,这里曾是古代牛皮大箐的场集。也是咸同起义末期张秀眉退守雷公山的最后营地。因而,在这里演绎着诸多人文的故事,这里兴起于何年何月,是何人所开辟?有的已经解答,有的也许永远是个历史之谜。

雷公坪风光

——排喇山军营遗址

排喇山即排连山,或巴拉山,是雷公山主峰西麓的苗语音译。排喇山军营遗址位今雷公山半山腰原七六四职工营地。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包利、红银领导的苗民起义爆发,清廷调集七省官军征剿,起义军“巴尚”和苗民转入牛皮大箐,清军入箐清剿、搜捕苗民义军“巴尚”,在此扎营,故名。

——马家屯遗址

马家屯位于县城关,因八寨马家为显富购买而称马宗(鬃),海拔988米。奇峰拔地而起,丹江河绕西而流。东望雷公山,南峙鸡勇屯,西对老府城,北临老场坝。山后丘陵起伏,层叠逶迤延伸至乌秀,南北两面悬崖峭壁,极难攀登,山腰有“飞来佛”庙。沿护山碑一有羊肠鸟道直登山顶。乾隆元年(1736年)二月,清军2000余人合力进击大丹江诸苗寨。时马宗、鸡勇二屯对峙河堧。苗民义军首领,陶尧人香第香、久保力率部驻马宗,筑堡于要隘之地,防守森严。时清将哈尚德驻扎老府城,与义军隔河对峙,攻战经年,亦未能破。后哈尚德在一个漆黑的夜里,集羊百只,以利刃系于羊角,羊尾系棉球浸以油脂,点燃之后,驱羊上山,清军营内铁炮轰响,鼓角齐鸣,呐喊助威。香第香、久保力闻炮声连天,见一把把火炬迎面冲上来,集中兵力防守正面。哈尚德则挑选精壮80人,从背后山偷袭,以火箭射烧屯城,后队鼓噪大进,民军被烧死300余人,不支溃散。马宗被攻破。鸡勇屯失去掎角,亦为哈部清兵乘势攻取。香第香突围后,于夏季,到嘎南则游泳,被清军发现就地擒杀,时年30岁。因香第香和久保力屯兵于马宗抗清,后更名马家屯。民间传说的马大王,实是香第香和久保力。

——丹江厅城练兵场遗址

丹江厅城练兵场遗址位于野邑坡上,丹江厅城故址下方和教厂苗寨背后山中间,此处是往丹江厅城的必经之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是原老丹江厅城清驻军的大练兵场,多为集训之用。小练兵场则丹江门前,厅城左侧系丹江营守城兵勇平时操练之用。咸丰五年(1855年),张秀眉、杨大六领导的苗族起义军包围丹江厅城时,此地是起义军操练兵攻打丹江厅城的前沿阵地。后丹江厅城被围攻破门练兵场荒废。丹江厅城在清代的史料记载共有900余户。

丹江厅城练兵场遗址现在是教厂村民开垦为田土,3块大田现状保存较好。原叫“甘排良”的苗寨习惯称为“教场村”,后因音变称为“教厂”。

——鸡讲司衙署遗址

鸡讲司创设于雍正九年(1731年),遗址位于西江镇西隅营上村,距西江镇2公里。鸡讲司为清代丹江厅辖三土司之一。土城始建于雍正九年,土墙高2米,设有东、南、西、北四门,遗址中道路现在均用鹅卵石铺成,花街路已被水泥路取代,城内设有衙门、牢房及学校等设施,现在已被损毁,遗址尚存。鸡讲司保存状况一般。土司衙门遗址被蔡家坟墓占据,土墙现有残垣500余米。鸡讲司遗址由于遭受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现在已经被村民改作种庄稼用,仅能看出遗址轮廓。鸡讲司遗址地理位置特殊,建在一坡的凹平地,海拔较高,饮用水资源缺乏。但植被覆盖面积广,绿树成荫。山坡上经常有野鸡、野兔、野山羊等野生动物出现,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村寨交通便利,有雷西旅游公路从鸡讲司遗址脚下经过。全村现有202户村民,人口达到1000人,其中苗族占80%以上,但村民主要过汉族的节日,村民以种植水稻、玉米等为主,畜牧业为辅,人文环境文化丰富。

——清咸同雷公坪农民起义遗址

雷公坪咸同起义遗址位于雷山县城东北部47公里,雷公山主峰北麓,为一高山盆地,面积约0.16平方千米,6座高山环列,古树参天,有清泉北流,涵洞分流引入小雷公坪,地跨西江镇和方祥乡之间,距西江20公里、方祥乡10公里。咸同年间(1855—1873年)苗族起义军将领张秀眉、杨大六在此屯兵生产,修建练武场、点将台和兵营木城、元帅府。遗址是高山盆地,遗址中的点将台、练武场、屋基、隘关、水塘等保存完好。1985年雷公坪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桩山乡张秀眉、杨大六练兵场遗址

石桩山张秀眉、杨大六练兵场遗址位于北建村腰银村石桩山顶,修建于清代咸同年间,距北建村西约2000米处,是老丹江城通往凯里市排乐村的主要交通道路,是关马大道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地形险陡。以张秀眉、杨大六为首的苗族起义军为攻老丹江厅城,在此集结练兵。今哨卡、碉堡,战壕遗址尚存。练兵场遗址已被植被覆盖,遗址上种上了杉树,保存现状一般。其地处郎德镇、西江镇和丹江镇分界地。地质结构为震旦纪板溪群变质岩系,以浅质板岩和砂岩为主,属台状高中山、波状中山、脊状中低山及低山峡谷地貌。老丹江城要道至关马大道以小坡山脉为道路,从此地可以通到凯里市的小排乐村。该练兵场军事设施的碉堡、战壕遗址尚存,只能看出大概的轮廓。此处交通方便,现在新修乡村公路从山腰通过。

——杨大六战壕遗址

郎德镇上郎村杨大六战壕遗址

杨大六战壕遗址位于郎德镇上郎村东面山梁上,距镇人民政府驻地1.5公里、雷山城17公里,凯里29公里,现在战壕长约200余米,宽0.2—0.8米,高0.4—0.9米;战壕是杨17公里,凯里29公里,现在战壕长约200余米,宽0.2—0.8米,高0.4—0.9米;战壕是杨大六退守上郎德时抵抗清兵所修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现除有一小节开垦成农地外,整体保存较好。

——湘军诱降张秀眉鸿门宴旧址

丹江镇陶尧虎羊寨湘军鸿门宴旧址,位于丹江镇东隅,距丹江镇4公里,今旧址主人为唐炳龙。张秀眉和杨大六率兵在乌东山和黄阳山与清军血战,于乌赖坝被俘,清军将张、杨及部下60余人诱押到虎阳清军营,龚继昌、毛树勋在此设下鸿门宴诱降招安张、杨二人。杨大六借此机会取出绑于腿中手枪起身射杀毛树勋。毛树勋偏身,枪击中身后侍卫,杨旋即被枷锁。此后每天屠杀义军将士十余人威吓张、杨投降。历经数日,义军将士被杀绝,但张、杨仍宁死不屈。龚继昌、毛树勋无可奈何,只好打制木栏,羁押二次至湖南长沙湘军总部,于1872年6月25日,清军对张秀眉挖头顶点天灯、对杨大六骑火铜炉马,以惨绝人寰的暴行加以折磨。至同月30日,两位英雄英勇就义。该处遗址为张秀眉起义重要的历史遗迹。

湘军鸿门宴旧址木结构吊脚楼于2000年被大火焚烧,村中大部分房屋遭到烧毁,后于其他修建了一栋砖木结构民宅。

虎羊村背靠乌东山,面向陶尧河和田园,绿树成荫,森林覆盖面积广,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体现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用于拴张秀眉、杨大六铁链的大枫树尚舒枝挺立。

遗址所在地陶尧村包括虎羊村、陶尧村和干皎村,村民全为苗族;雷西旅游公路从陶尧村中通过。斗牛场和芦笙场集于陶尧,因此陶尧村素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全村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畜牧业为辅。张、杨两位英雄告别乡寨时唱的苗歌至今还在传唱。

——清咸同年间大坪山农民起义遗址

大坪山在达地乡境内,海拔1298米,介于乌达村和背略村之间,于雷山县和榕江县交界处,与葫芦山八宝山相连,有陡险的羊肠小道通雷山、榕江、丹寨、三都。三面绝壁,南面稍平,峰顶呈一槽形,东西长约1200米,南北宽约500米,海拔1298米。乡村公路从北边绕过,东边有者勇村,南边为茶叶基地,北面为乔桑村,有水族、苗族、汉族等,民族风情浓郁,民众勤劳朴实。清咸同年间,余老科、唐协理等聚众反暴抗清,扎营此地与清军对抗13年之久。当时大坪山上住有2千余户,屯兵8千余人。现在有屋基、跑马道、古井、城墙等遗存,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长征过黔东南时,毛泽东同志曾写一首《十六字令》:“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开三尺三。”用的就是与大坪山相连的葫芦山和八宝山的民谣典故。

现古战场较平缓部分被开垦成茶叶基地,剩余的全是荒坡,长满杂草和树木。

——八宝山苗民起义遗址

八宝山,顾名思义,是由八个山头构成山体雄崎山体,位于达地水族乡背略村东南,海拔1270米,雄居雷、榕边界,耸峙万峰之中。主峰东西走向,突兀逶迤,陡峻异常;山北,林木莽莽,鸟语连声;山南,杂草丛生,冷漠荒僻,林木与杂草分界恰在山脊上,蔚为壮观。《从化山碑志》载:“八宝山,北带榕江,南连大竹(大竹山),周广不十里,而高峙云表,陡绝千寻,席地中开,横通一线,益险塞、扼要处也”。八宝山在南,大坪山、骷髅山在北。清光绪《贵州通志》载:“八宝山与大坪山相连如屏,三面绝壁,无路可登,惟南稍平,鸟道羊肠,人迹罕至”。咸丰五年(1855年),闻保山(即文保山,又名闻国兴)率众占据八宝山,自立为王,于山建城设卡,清军围攻7年未克。

骷髅山(左)八宝山(中)马鞍山(右)

1934年到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贵州时,毛泽东写有著名的《十六字令三首》:

其一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

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

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题解: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进入贵州,一举攻克黎平,随后又大败黔军王家烈、侯之担等部,占领锦屏、剑河、台拱、镇远、施秉、黄平、余庆、瓮安等县城。其另一支部队则经过雷山。此词第一首原注所引民谣中的八宝山即在雷山县境。据此估计,第一首当作于初入黔时。而全词著录在《娄山关》词之后,则二三两首又当作于1935年2、3月或再稍晚些,似是指横亘云贵高原的乌蒙山脉,包括苗岭大娄山等高山在内。这词中所写景象与《娄山关》词所说“苍山如海”及旧志所谓“万峰插天,中通一线”云云,亦正吻合。是知这三首词,并非成于一时,也并非指的一山,乃是从1934年底到1935年春,在长征途中吟成的。或曰:也可能是于1934年12月间在雷山写成第一首,意犹未尽,后来又补作第二三首,其素材,即自然印象仍是纵马山顶时“回首”所见。这样,就可以把三首连成一气读,更擅胜境,可备一说。

第一首原注:“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入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按:骷髅山,未详。八宝山,在贵州省雷山县。据《贵州通志》记载,八宝山与太平山“相连如屏,三面绝壁,无路可登,惟南面稍平,鸟道羊肠,人迹罕至”。

李国章按:1935年祖父租种望丰大长田,是年冬月下大雪,祖父三兄弟及祖母去望丰挑稻草喂牛,从上游走来一支衣服破旧、约四五十人的小部队,有的拄着拐棍从长田坎经过。后来人们说是从乌降方向过来,经报德从乌流也改坳去凯里方向。

推论,毛泽东之所以得到此民谣,必定黎平会议后红军派出的左翼侦查小分队经过八宝山下获得提供。榕江有此说,雷山也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今八宝山尚存石城、哨卡、花街路、宝觉寺等遗址和两棵紫荆花树。距宝觉寺百米处有一石碑,称《从化山碑志》,卧于水沟边。碑高2.04米,宽1.1米,厚0.1米,碑文清晰可辨,共527字。此碑立于光绪元年(1875年),碑文载述闻保山带领义军占据八宝山后向顺归诚于清,官府“平其壁垒”,改山名为“从化山”和建宝觉寺的史实。

——宋家寨遗址

宋家寨遗址位于达地乡西南隅,始建于明代后期,距达地乡政府约1公里。传说宋家寨原住有800余户居民,有3500余人,是苗族聚居的大苗寨。“革除夫役碑”立于村寨遗址的山坳中,是该遗址中心。立碑人是“赏换花翎署理都江理民府升用直隶州候补县正堂周”;立碑年代为“大清同治拾三年六月初八日十八股同立”。不知何原因,苗族聚居的大苗寨全消失。现居住此地的是达地村一个生产小组,有黄、罗、余等姓民居,是迁徙民居,居住时间最长的已有10代人。宅基遗址现在被村民当作耕地使用,宅基遗址尚存,仅能看出痕迹,保存较差。

雷山屯堡文化